APP下载

教育领域“趋时适治”的尝试——关于升学新政策“强基计划”的分析与看法

2020-09-10苟瑞龙张炜正肖学阳

中学生学习报·研学版 2020年49期
关键词:时代意义社会问题适应

苟瑞龙 张炜正 肖学阳

摘要:在面对而今变化多端的國际形势与国内愈加扩张的科研需求时,教育部发布的“强基计划”是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又是否会在实施时遭遇困境,以及身处其中的学生群体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该作出哪些调整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这些问题的角度出发,尝试做出探讨。

关键词:强基计划;时代意义;社会问题;适应

一、强基计划开展的预期与意义

(一)“强基计划”是国家为学子开设的一条顺应国情的新窗口。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强基计划是国家主导的战略性计划,着眼的是国家的未来,高校处于从属和配合的角色,是顺大势。在当前的国情和国际形势上,强基计划无疑是国家为未来发展下的一步大棋。对基础学科的重视与培养,就意味着科研实力的提高,就意味着有了科技创新的储备军。就意味着有了国家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

(二)“强基计划”使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焕新。

“强基计划”凸显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焕新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在坚持原有教师教育核心理念的基础上也加入了新的思考。

其一,“强基计划”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优秀的综合素质,这实质上更加考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要想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优秀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拥有全面深人的专业知识、丰富灵活的教学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素养,这对教师教育的全面性和融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二,“强基计划”意在培养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那么教师就必须具备学科前沿意识和学术研究能力,能以自己的专业理念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对教师教育的前沿性和研究性做出了新的规定。

其三,“强基计划”极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科研志趣,因此也对教师的专业道德和专业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教育必须关注和思考国际国内形势,要明确时代使命,贯彻教育政策,敦促教师以身作则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而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和承担社会责任,思考和践行生涯规划。

(三)“强基计划”给学生带来更多选择。

原自主招生的报考门槛非常高,对学生的竞赛能力要求较高,普通学生基本无法参与。而强基计划放宽了报考要求,只要是拥有高考报名资格的学生都可以报考强基计划。换句话说,强基计划给了更多的考生一个机会 ,这对广大学子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消息。

教育部规定强基计划高校应当在研究生保送、各类型奖学金助学金福利优待上优先考虑强基计划学生,同时还要求强基计划高校需对强基计划学生采取小班化、导师制等培养措施。

(四)“强基计划”对高中学校教育的影响

第一,“强基计划”录取人数将成为社会评价高中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社会评价高中学校教学水平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高考成绩,具体体现在一本线人数;二是名牌大学录取人数,特别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人数。为避免高中学校间的攀比,各地普遍出台各种措施,阻止高中学校公布一本线人数和宣传名牌大学录取人数。但比较高中学校的教学水平是客观存在的需求。为公平起见,“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必须公布入围校测名单和最终录取名单,“强基计划”的高定位决定了这必将成为社会评价高中学校特别是重点高中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第二,消除学科竞赛乱象。“强基计划”统一规定只有获得五大学科竞赛全国银牌及以上等级奖牌者,方能获得破格入围校测或破格录取资格。学科竞赛将因此回归初衷,仅适合少数有学科兴趣和天赋的学生参加学习。大量高中学校学生将退出学科竞赛,回归正常教育教学模式。

第三,顶尖高中学校与其他重点高中学校的差距会逐渐拉大。大量高中学校退出学科竞赛意味着学科竞赛获奖者将更加向少数顶尖高中学校集聚,这进而会导致各名牌大学的生源进一步集聚在少数顶尖高中学校,将使得顶尖高中学校与其他重点高中学校的差距拉大。

二、强基计划实际实施中反映的现实问题

(一)作为吸引基础学科性人才的手段受到的实际重视程度不高

强基计划旨在为专业性强的学生开辟一条特有的升学之路,从而达到招纳学术精英进行系统化培养,为社会各层输送相应人才的目的。但从今年高考后的强基计划的实际报名人数与最后的招生比例来看,例如计划招收210名“强基生”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补招9个专业共46人,补招比例达到21.9%,北京理工大学补招4个专业67人,补招占比44.6%,西部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学和兰州大学,补招比也居高不下,分别为33.8%和30.9%,相比于自主招生,强基计划的热度较往年仍然不增反减,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这一点,从对陈代强老师的采访中也能够看出。(“但事实上以今年的情况为例的话除了清华大学其他的大学都没有招满学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央视媒体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宣传力度本身足够,但其宣传的角度却并不到位。从发放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70%左右的学生对于强基计划的概念与对自己的影响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了字面意思上,而对于作出选择后自己需要培养的能力,以及强基计划引领的未来的道路与发展方向等更深层的含义上的理解非常模糊。在每天都有机会在学校关注时事新闻的情况下,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官方的阐述有些晦涩,使学生接收到的关于政策本身的有效信息并不丰厚;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没有特定的权威来对学生、家长的疑虑进行统一的解答,(分析发放的问卷调查知,有64.7%的同学在提出关于强基计划的疑问时,只能收到模棱两可的回答)致使某些家长学生对政策本身产生担忧与焦虑,而这种焦虑在信息时代广泛传播,进而引发应届考生家庭的“群体焦虑”,某种程度上丧失对国家政策的信心。第二,因为强基计划政策自身的原因,致使许多家长与学生,并没有将强基计划置于自己心中最理想的出路,进而对该选拔手段避而远之。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强基计划的制定在大学相关专业完成后的社会待遇方面考虑略欠佳。前不久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高考“学霸”钟芳蓉毅然选择北大考古专业,令人不禁反思爱好难道不比“钱途”更重要?社会的功利性可见一斑。在基础学科相比于金融、计算机等当下大红大紫的专业已经略逊一筹的背景下,划定的入围强基计划的高考分数线仍然偏高,比如,四川大学的强基计划入围线比其高考分数调档线高出近40分,导致许多学生家长宁愿退而求次选择收分更低但是前景更好的专业。(“如果学生以往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专业,他们就不可能会再选择强基计划了”(笔者注:摘自陈代强老师的采访))使得基础学科“无人问津”,强基计划在一些家长学生的心中没有分量。

(二)对基础学科工作者的重视与推崇力度不够,造成对基础学科的“刻板印象”

推出强基计划后,竞赛学生部分流失(“其实觉得,特别是竞赛这块儿,学生学的人数变少了”(笔者注:摘自陈代强老师的采访)),可见不少学生是想要借基础学科竞赛作为“跳板”,从而进入更加热门的理想专业。基础学科大部分情况下不受到家长学生的待见,从而限制了强基计划的影响力。而究其根本,是存留于不少人群脑中的“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发放的问卷调查报告显示,高二年级被调查学生中90%以上的同学认为选择基础学科专业意味着“秃头”、“大半生与世隔绝地在实验室中度过”等等这一系列对于其的消极看法,认为基础学科枯燥乏味毫无乐趣。从家长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这个社会追功逐利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希望能够搭载一个前景明朗的专业,工作中不必为生活疲于奔命,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最快的捷径。于是人们对于专业的态度便成为了一种“捆绑式”模式,即“當下火=前路长”,而忽视了高中、大学专业学习的本质——学会做人、提升自我修养价值。这一点在2020年专业的热度上有很明显的体现,比如,排名前列的专业分别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专业、信息安全专业、经济学专业…他们之中很大一部分热度是由于从“顺风”众引起的。而从国家、社会层面上来说,可能是国家对于基础学科工作者的重视程度以及待遇考量上仍然有些欠缺。只有让多劳者多得,让苦中有乐可寻,才能正确地引导目前的社会风气来改善当下国内基础学科的地位。在为基础学科从业人员正名的同时,也要为迷途之中的应届学子及其家庭及时指明基础学科的可发展道路。现今,“学化学就只能够在实验室里捣鼓各种化学试剂”,“学考古历史就只能挖挖土”等对专业片面的看法在学校中屡见不鲜,而这种看法的本质上便是由于对于基础学科的不了解与“人云亦云”的做法。而缺少的便是专业人士对这方面的现状事实进行大众化的普及,加深人们对于基本学科的认识,进而从本源上彻底消除“刻板印象”。

(三)未能够真正选出较多人才

(“除了清华大学其他的大学都没有招满学生,那么只能够进行二次的选拔。”(笔者注:摘自陈代强老师采访))强基计划批准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需对强基计划学生采取小班化、导师制等培养措施,配备的相应较为全面丰富教育资源。而,以2020年四川大学招生简章上所公示的招收强基计划学生180人为例,最后的首批次招生率远未达到预期指标,致使学校被迫从入学学生中再次进行二次选拔来填补空缺指标。通常专业选择不如意的学生才会选择参加二次选拔,学生水平普遍不及首批次,从某种程度上,看似最终仍然招生人数已满,但是对各个学校最顶尖的基础学科的教育资源的利用远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三、强基计划的应对措施与展望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人常思将来也,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少年人盛气也,惟盛气也,故豪壮;惟豪壮也,故冒险;惟冒险也,故能创世界。”所以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是肩负在我们青年一代肩上的。年轻一代的学生选择金融专业为主未尝不可,但就中兴芯片事件,华为事件来看,在没有技术,科技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所以国家推行了强基计划,但就上文分析强基计划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故笔者采访了相关老师与同学,并尝试解决。就此问题的解决进行讨论。

(一)老师们认为应抗住难度的升级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

就现在在校任职的老师来看,老师们应该更注重基础的教学,功利化教学也应该适度提升。“我觉得以前针对理科生会有更多的思维拓展,但现在强基计划出台以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要求提升,所以对我的要求会更高了。”(笔者注:来自采访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竞赛班班主任鲁新华老师)。因为强基计划的出台所导致的竞赛生的大量流失,以及学生对高考的重视程度的大大加深,导致语文,英语学科的地位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从而更加在意如何在考场上有效拿到分数,这对于语文,英语等学科的老师来说是教学难度的提高。但强基计划作为一种选拔方式,相对于像招收“十项全能选手”并要求每个学科都强的高考分数录取来说强基计划对那些拥有某些专长的学生来说是更加公平,科学合理的。但对于那些想通过竞赛但又不专职于竞赛的学生来说强基计划就断了他们的路,这些学生只能调转车头,奔向高考。所以对这部分学生便加重了老师们的压力和负担,因为这些学生更需要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因为学习并无终南捷径。

“学生应该坚定自己的志向,坚定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应该无缘无悔。”(笔者注:来自采访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竞赛班班主任鲁新华老师)。“先学好高考的内容,在掌握好基础的情况下力争在创新能力上有一些突破。竞赛的同学力争拿到省队拿到银牌获得破格入围的资格。”(笔者注:来自采访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竞赛班生物竞赛教练陈代强老师)。综合采访的情况来看,学生都应该在自己所选择的路上砥砺前行。竞赛生要在学科竞赛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看书,刷题,思考,非竞赛生也应该在高考这条路上奋发图强。无论走强基计划,还是走高考路线,如若不学习,古有言:“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如果不学习再好的天资也是白白浪费。学习并无终南捷径,所以学生还是应该努力学习,以争取在生人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李克强为何反复强调数学等基础学科的重要性? .

[2]李克强: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广度,决定一个国家原始创新活力

[3]黄德宽.“强基计划”助力古文字学专业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时代意义社会问题适应
关于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以及其具有的时代精神的意义探讨
喧闹深处有寂静
科技期刊转型期编辑的适应与发展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