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面埋伏

2020-09-10

特区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陈超万圣节石家庄

石家庄原来有这么多高楼

—悼陈超先生

霍俊明

石家庄

原来有这么多楼

这么多需要抬起头

仰望的高楼

从2014年万圣节起

每一座高楼

都会

有一个人

然后微笑着

走过来

拍着我的肩膀说

—“俊明,我没事!”

霍俊明简介:

河北豐润人,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有《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喝粥的隐士》(韩语版)、《诗人生活》等专著、诗集、散文集等十余部。曾获政府出版奖提名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十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十三届河北省政府文艺振兴奖理论批评奖等。曾参加剑桥大学徐志摩国际诗歌节、黑山共和国拉特科维奇国际诗歌之夜、第八届澳门文学节。

徐江:悼亡诗

世上有两种诗最多。一是情诗,二是悼亡诗,都是情之所至,自然于笔端流露。

也惟其多,这两种诗在写的时候,尤其需要智慧含量。可是感情这种东西,往往又是拒斥智性的。这也就需要作者在抒写的时候,具备一定的克制和冷凝功夫。

霍俊明的这首《石家庄原来有这么多高楼—悼陈超先生》,是作者悼念他的老师、诗评家、诗人陈超所作。诗里有两个核心意象:“石家庄原来有这么多高楼”“陈超先生”。前者是明的,后者半隐。

作为中国一个大省的省会,石家庄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属于存在感和个性都不太强烈的城市。这或许是由于其置身于京津冀这个三角经济区中,自身的“不便高调”,以及历史上一度所受到的遮蔽。

我是在大约二十七年前意识到这一点的。当时因为出差,接触当地的几个同龄朋友,就是普通的文化人,大家坐在一起聊影视,其中一个核心话题是讨论某部国外电影的镜头,是怎么从市内一直推到户外,中间不经任何的切换。讨论这么单纯、接近于“无趣”的纯技术性话题,是我非常喜欢的,但也是之前和京津两地的朋友聊天时很少能够做到的。当时就感觉,此地的年轻人,更可能具备活力和求知感,说不定以后在专业上能出现几个人物。霍俊明的这首诗提到高楼,主旨当然也说的不是石家庄市的城建,依然是在世人的误读,以及被误读的人。

作为评论家,我曾注意到,陈超大概也是“盘峰论争”之后,“对方辩友”中唯一在评论中提到我的诗著《杂事诗》,并予以正面肯定的。话虽不多,还有些矜持,但其对现场文本的正视,以及评论家自身的正派,还是令我尊敬。本诗后半部分出现的陈超形象,也恰与我的这个印象所吻合。

“从2014年万圣节起/每一座高楼/都会/有一个人/跳/下/来”,这一节乍看有些残忍、甚至残酷,但也惟其写到这里,诗才开始进入到锐利,结合下一节作者对恩师形象的幻想,读者才猛省这不过是作者内心悲痛的一次次重放,疼痛感尽出。至此,全诗的生命感和悲痛后内心的温情得以构建完成。

全诗风格直白,情感饱满,难在言之有物,又与想象力结合巧妙,这在评论家所写的诗作里,是比较别致和难得的。

世宾:记忆与愿望

陈超先生的离世对霍俊明来说是难以放下的记忆。作为霍俊明的恩师,陈超先生从16楼跳下自杀的情景我想对霍俊明来说,可能有如一帧照片定格在他的脑海里。霍俊明为陈超先生著书、写诗,无疑会加深霍俊明对恩师的记忆。

《石家庄原来有这么多高楼》的每一座高楼都成为了霍俊明献给陈超先生的纪念碑。石家庄对于诗人来说,肯定是熟悉的,但只有在恩师从楼上纵身一跃时,高楼才真正进入了诗人的视野。高楼是恩师纵身一跃的地方,也是诗人心中的纪念碑,这两层意思的融合,才使诗人“忽然”发现石家庄原来有这么多高楼,并且“每一座高楼都会有一个人跳下来”。像每一座高楼都是纪念碑一样,这每一个跳楼的人都是陈超先生。诗歌的第二段正是在描述这一事件,当然这事件是诗人的一个心理事件,而高楼也就成了跳下的人—陈超先生的象征。这楼的高大,就是纪念碑的高大,也是陈超先生形象的高大,使人要看清它,就不得不抬头仰望。

对于霍俊明来讲,这一事件无疑是震撼心灵的。恩师的离世对于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不舍的,所以他希望那个从楼上跳下来的人,能够平安无事,就像平时一样拍拍他的肩膀说“俊明,我没事”;它也可能表达另一层意思,因为想念之深,恍惚间,先生并未离去。

西渡:难以置评的诗

这是一首悼诗,悼念的又是我敬重而熟悉的友人。我无法像对待其它诗一样加以论短道长地品评。这期我交白卷吧。请读者鉴谅。

吴投文:命运如自由落体的悬垂

2014年10月31日凌晨,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陈超因为疾病的困扰,从石家庄寓所的十六层高楼跳楼自杀。这是当年引起震荡的一个文化事件,也是理解此诗的一个背景。此诗作者霍俊明是陈超先生的学生,两人之间有超乎寻常的师生情谊,这是理解此诗的另一个背景。陈超先生的离世方式是相当惨烈的,对他的亲友、学生和很多热爱诗歌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易愈合的伤口。在很多悼念陈超先生的诗文中,似乎都有意无意地回避高楼这一“意象”,大概是不忍心把惨烈的事实真相呈现出来,而是在生者与逝者之间保持一种隐秘的沉默。这种沉默于生者是伤感和痛惜,于逝者则是苦厄的结束和另一种开始。出于这种可以理解的心情,高楼处于隐秘的暗处。

霍俊明没有回避陈超命运中最惨烈的那一瞬间,却不是还原,而是转移到带着眷顾的心理情境中。在他的诗中,高楼是作为一种心理形式出现的,似乎不宜理解为现实事件的写实,更多带有隐喻的意义。从诗的标题来看,“石家庄原来有这么多高楼”,是写一种心理感觉的唤醒,具有突然发现的意味。从常理常情来看,显然是说不过去的,而是在一个突发事件之后出现的情绪与心理反应。诗的开头在重复这一句之后,接下来写道,“这么多需要抬起头/仰望的高楼”,具有情感上的震荡感,同时恰到好处地把第二节引带出来。仰望是出自下意识的,是高楼惊醒于作者的记忆,把作者推向对陈超命运中最惨烈的那一瞬间的眷顾。

第二节以诗行的特殊排列呈现出一个人从高楼往地下的降落,命运如自由落体的悬垂,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尽管这种诗行的特殊排列早已有人使用,但用在此处完全契合陈超先生的生命处境。作者写得相当克制,把内心的起伏抑制在近乎静态的描写中,却有一种情绪的恍惚感。可以想象一下,当作者重回旧地,他所看到的只是每一座高楼都有一个人跳下来。这是作者心中悲伤的真切流露。陈超离世的那天恰好是万圣节的前一天,这是否也隐喻着命运的晦暗安排,让陈超的亡灵有一个可靠的安歇之处?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基督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万圣节这天回到他的故居地,在活着的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重生。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重生的唯一希望。作者在诗中特别地提到万圣节,显然是有寄托的,让一个诗歌的圣徒在诗歌中重生?

在第二节和第三节之间实际上有一个空白,有一个过程的省略。空白并非无言,而是无言之言。第三节是一个生活化场景的想象。陈超仍然活着,他微笑着走过来,拍着作者的肩膀说,“俊明,我没事!”这一细节的处理颇不一般,包含着复杂的意味,是安慰还是安慰之后的告别?不妨再想象一下,从2014年万圣节起,每一座高楼都会有一个人跳下来,那唯一活着的一个就是陈超先生。显然,这种幻觉又是靠不住的,只表明陈超的声音是真实的,长久地留在作者的心里。对一首悼怀诗来说,这是一个终点,却也是一个起点,抑或是一个轮回—从生到死,再死而复生,逝者在生者的心里并没有永久离开。

敬文东:作为悼亡的仰望

在布罗茨基看来,死亡作为主题是测验诗人伦理观的石蕊试纸。悼亡诗往往浸染着某种深沉的底色,但幸存者对遇难者具有不自觉的优越感,致使悼亡的诗句或包含着某种对自我的怜悯,或交错着某种形而上的思辨。霍俊明的这首悼亡诗却独辟蹊径,他将敬意与怀念简化成一个仰望的动作,恰如帕斯满怀惊异和敬意的赞颂之辞:“人类最古老的举动之一,就是抬起头来惊讶地观望星空。”只不过,在高楼密布的城市中,星空已经变得奢侈。当诗人抬起头,寻找逝者化身的繁星,却只看得到无数高楼,无数作为墓碑的高楼,无数作为虫洞的高楼—在他目光所及之处,时空发生变形,往事不断重演,飞跃的瞬间无数次轮回。在这个记忆的切片中,跳楼成为一个抽离悲痛的符号,成为孤立成行的单字,一字一顿地在诗中回响。悲观、绝望、荒诞、孤独、死亡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常态,这首颇具现代主义形式的小诗却展露着一种非现代性的生死观。从古至今,华夏民族普遍相信,死并非不可接受,它仅仅是人生在世最后一件需要完成的事情。在这样的生死观中,死亡成为了陆忆敏笔下的“球形糖果”,或者如张枣所说:“死,是一件真事情。”再或者,就像这首诗所悼念的诗人陈超所写的桃花,“它死过之后,就不会再死”。(陈超:《我看见转世的桃花五种》)整理好衣冠就面临死亡的桃花,从容,孤傲,不断从高空坠下。那些凋落的花瓣落在肩头,仿佛也在微笑着回应每一次作为悼念的仰望。

赵思运:为个人画像?为时代画像?

陈超与霍俊明,作为一对诗学成就甚高的师徒,他们的薪火相传以及深挚情谊,已经成为文学史的佳话。陈超先生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不已;霍俊明隆师亲友,倾情主编《在巨冰倾斜的大地上行走—陈超和他的诗歌时代》,挥泪撰写《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寄托哀思。他的诗作《石家庄原来有这么多高楼—悼陈超先生》则是以诗歌的方式,寄托对恩师的思念。

陈超由于个人的精神困境,2014年10月30日晚上,选择热闹的万圣节前夕,跳楼自杀身亡。这给包括霍俊明在内的学者和诗人带来极大打击和巨大震撼!在现今时代,几乎每个人都面临着精神困境,个人的,或者社会的。诗的第一节“石家庄/原来有这么多楼/这么多需要抬起头/仰望的高楼”,就呈现出一种高度物质化的、压抑性的生存空间,也暗示出现代人精神困境其来有自。这种情境,仿佛荒诞派戏剧之父尤奈斯库的《椅子》。当越来越多的椅子占据了舞台,本来打算积极探讨人生意义的“人”,却没有立足之地,从中心被驱逐到了边缘。那对因看透世界、看倦世界而纵身跳向窗外的老人,不就是陈超的灵魂镜像吗?!

面对陈超的离世,弟子霍俊明倍感伤痛,每到万圣节,就是一次痛苦的刺激。这首悼亡诗,写得不悲观,甚至还很达观。最后一节,幻觉中陈超仍然“微笑着”说“我没事”,音容笑貌,宛在眼前,状写霍俊明内心的刻骨思念,同时又隐含着陈超在精神困境中操持的乐观态度。

向卫国:圣者的灵魂应该是轻灵的

在中国当代诗歌的人文地理版图上,河北石家庄的陈超,显然是一个醒目的个体存在,说他是一个诗歌的圣徒,也并不为过。

我们已无法知道,2014年万圣节的凌晨,陈超从石家庄的一座高楼上的纵身一跃,是经过了有意的时间选择,还是完全无意之中的巧合。但这个动作显然具有双重的象征意味:肉体向下,精神向上。另有意味的是,“象征”在西方,据说也是起源于其宗教传统。

本诗作者与陈超具有众所周知的师生之谊,更具有两代汉语诗人之间隐秘的精神传承关系。老师去世两年,学生再次来到这个他多次“朝圣”的地方,但只有到了此时此境,此地才真正成为了他精神上的圣地,仿佛“每一座高楼/都会/有一个人/跳/下/来”。这种精神联系的确认和持存的表征,却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动作:“……微笑着/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俊明,我没事!’”这是一个冥想中的日常动作;而冥想状态,恰恰是最深和最真的潜意识的流露。

这种与信仰相涉的沉重主题,往往是诗歌表现的难题。本诗较为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题,依靠心灵与心灵的微妙连通,从城市高楼的水泥森林中,突围而出,给人举重若轻之感,实为不易。

周瑟瑟:悼亡诗的现代性表达

陈超是一位对中国现代诗进行启蒙的重要诗人评论家。我至今还收藏着他的《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记得那些日子我天天捧著陈老师的《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看,开始学习如何对一首现代诗进行鉴赏。现在这部书的外护封已经破损,纸张发黄,它承载了我火热的青春记忆。每年我都会小心翼翼翻开来阅读,就像见到陈老师本人一样。此时我才明白,今天我能为《特区文学》来写霍俊明关于陈老师这首诗的评论,就是1989年从学习陈老师的诗歌鉴赏开始的。

霍俊明与陈老师有着更为紧密与亲近的诗歌师生情义,他一部《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让我读得恍若隔世,当代先锋诗歌的历史与未来浸入了陈老师这样的诗人批评家的生命血脉。

霍俊明不愧是陈老师的学生,他像陈老师一样把诗歌写作与诗歌研究融合于一体,给出“诗人批评家”全新的形象。大多时候批评家写起诗来干巴巴的,难道是批评禁锢了头脑?还是诗歌拒绝了批评?诗歌与批评好像总是隔了一层。俊明与陈老师都打破了诗人与批评家的局限,而成为了出色的诗人批评家,把诗人与批评家都做到较高的境界。

悼亡诗往往有痛苦与哀伤的基调,但俊明这首《石家庄原来有这么多高楼》却不是这样的,相反他有意在字面上淡化了伤痛,以传达出更深的怀念,除了副题中那一个“悼”字,诗中并没有直接写痛苦与哀伤。

俊明把死亡这一残酷的事件魔幻化了,他像一个诗的魔术师在处理自己对陈老师的想象,陈老师肉身的出离无疑给生者带来更多的爱的教育。陈老师的人格魅力把作者引入到诗的幻想,俊明将陈老师生前“微笑着/ 走过来 /拍着我的肩膀”的动作还原到死后,还原了陈老师留给人世博大的爱。死亡中不能承受之重,以轻松地安慰生者的方式出现,这是悼亡诗的现代性表达。

韩庆成:如果真的沒事该有多好啊!

陈超先生2014年去世的时候,我在微信表示了哀悼。虽然并不认识他,但他的诗品人品,却多次有人在我面前提起。记得我在微信中说,我本来以为一定会同陈超先生相识,并当面向他请教,今天他以这种方式离去,令我哀痛,也让我抱憾。

霍俊明这首悼念陈超的诗,以“石家庄原来有这么多高楼”为题,让读者迅速回到当年陈超离去方式所带来的别样哀痛之中。正文第一段“这么多需要抬起头/仰望的高楼”,以现场的观察,继续强化着读者的痛感。我想作者此时也应该是哀痛的,甚至因哀痛而产生了幻觉,这种幻觉正在打破生与死的界限:他看到“每一座高楼”,似乎“都会/有一个人”跳下来。那竖排的“跳/下/来”三个字,仿佛就是一个人,从高楼落向地面,这是一种深深的担忧,也是一种莫名的期待。而这一个跳下来人,只能是陈超。果然,他跳下来后,拍着作者的肩膀说——“我没事!”

如果真的没事该有多好啊!2016年作者写这首诗时在这么想,2020年读到这首诗时,我也在这么想。

徐敬亚:一首在极简体中埋藏深度的典型案例

这注定是一首让人过目不忘的诗。一是因为陈超的沉重,二是由于霍俊明极简笔法的真切和轻灵。陈超之殇已过经年,经霍诗今提,疼痛再次滑过我的心头。

我想借此说说这类诗—大约从零零年起,中国现代诗终于洗净了上世纪最后的铅华,开启了口语诗的天下。这类诗,在内容上有意放弃思想与意义,重陈述,不抒情。在语言上,有意地远离修辞,不做作,主谓宾。有些甚至是赤裸裸日常经验的干燥摩擦。我觉得它们像北欧的现代生活—我叫它“极简体”。这些年“极简体”逐日生长,在看似没有诗意的地方,它们干燥地摩擦出了新的诗意。哪怕是更微小的发现,也是上世纪从没有过的诗意。

在极简体的平凡句子中埋下人文深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霍俊明至少埋下了5件宝:

①隐喻。开头4行含有表里两层:文字上明写的,是高楼。内在里暗指的,是高人。诗中无形地隐含了一个意象:纪念碑。

②结构。这首诗读起来让人感到不做作,除了语言平实亲切之外,也有赖于它有一个顺畅的三段式叙事结构。第一节高楼仰止—第二节急转下落—第三节平稳落地。

③建筑。跳-下-来,三个字的垂直排列,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唐突,在诗歌建筑上产生了优美的下坠感与顿挫!注意,是每座楼房。诗意在这里又获得了延展—逝去者羽化分身,其精神与灵魂已进入了每座楼房了么。

④假借。陈超逝去本是10月30日,霍俊明巧妙地延后一天,“天下圣徒之日”万圣节便出现了,这顿使此诗产生了些许的宗教殉道感。

⑤典型性。最后一节一定令认识陈超的朋友感到亲切—一个“微笑”,一个“拍着肩膀”,这两个陈超的典型动作精选得十分准确!“我没事”,这三个字不由令我一阵颤抖,这是陈超最常用的口吻啊。同时也令我想起霍俊明的卓越贡献《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这不是活灵活现的陈超转世了么!

猜你喜欢

陈超万圣节石家庄
万圣节狂欢派对
求距求值方程建模
Sundry Features of Halloween 杂谈万圣节
和我一起去广西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梁丛
万圣节大猜想
石家庄衡水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