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整合
2020-09-10王亚东
王亚东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呈现出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减低课堂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实现物理课堂的整体优化,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需要。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整合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发挥物理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的物理素养提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将多媒体技术和课程内容相融合,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初中物理课堂的优化,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本文基于现行的教育背景下,就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究。
1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有效整合多媒体技术的价值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观念,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物理课堂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降低物理课堂的枯燥性和乏味性。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物理课堂教学,为学生展示更多的实验过程,让学生清楚直观地观察实验的发生过程,加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具体方法
2.1 设置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兴趣是最好的原动力,教师应注意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带入的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生动的视频、动画、图片等辅助,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物理课堂学习,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化课堂教学,形成教师和学生的真正互动,构建一个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在学习“机械能的相互转换”这一教学内容时,为了促进学生的课堂理解。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Flash课件,为学生展示用长江和黄河所产生的能量发电的情境,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增强直观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
2.2 发挥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优化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这门学科和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其规律多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通过实验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开动自己的脑筋分析物理现象,找到其中的规律,为学生呈现出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由于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其中有一些实验具有危险性,或者受到了实验仪器的限制,无法更好地为学生呈现物理实验效果。通过利用多媒体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更好地呈现出实验效果,以便于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例如在学习电流的形成、电磁感应、失重状态等教学内容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无法带给学生更为直观性的课堂体验。通过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为深刻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将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单化和深入化。
2.3 突出课堂教学重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让静态的物理知识动起来,将物理现象通过更为直观性的方式带给学生,将枯燥的文字知识以一种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降低学生的课堂学习难度,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多给与学生启发,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获得一定的教学体验,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带给学生更好的演示效果,給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枯燥、深奥的理论知识。
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教学时为了保证学生的课堂效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先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一个难题,“电磁感应”实验现象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不利于学生进行仔细观察。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就能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先设定永磁场,再在线路闭合的情况下演示多个方向的运动。通过这一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因其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被应用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妥善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其主要价值,带给学生更为先进的教学体验,促进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教师应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将其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进行研究,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教学体验。
参考文献:
[1] 蔡鹏飞.浅析微课对于翻转初中物理课堂的意义[J].学周刊,2020(03).
[2] 刘长伟.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利用微课的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
[3] 廉锋.巧用思维导图构建精彩初中物理课堂[J].学周刊,2019(35).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五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