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之美

2020-09-10罗红云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潭水再别康桥康桥

罗红云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积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再别康桥》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之美。

一、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欣赏诗歌

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他们诵读诗歌,借此提升他们的审美愉悦感。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走进一步地走进作品,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柔和,形式精巧,以虚实相间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诗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与韵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适时停顿,把握好节奏和轻重音。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画线处需轻声读,读出诗人的恋恋不舍)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节奏比第一节快,读出对金柳的喜爱)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诵读速度逐渐加快)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语调要提高)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语速要放慢)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首诗充满了音乐美,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

二、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欣赏诗歌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互动,让他们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展示图片,并鼓励他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句诗,并给出理由。

欣赏了图片,品读了诗歌,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的诗句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在古诗里,‘柳’与‘留’谐音,含有惜别之意,表达了诗人的不舍之情。此外,诗人还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金柳’比作‘新娘’,写出了金柳的美丽,既喻其形态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誉恋之情。”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的诗句是‘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诗人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了榆荫下的潭水。霞光倒映下来,潭水像虹光一般璀璨美丽,潭水上漂浮着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绿。彩虹似的,是美丽而短暂的。”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第一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伤感的抒情基调,其中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最后一节与开头呼应。诗人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他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的‘表白’。”教师可以适时总结:“诗人为离别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这首诗只着重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创设了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削弱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诗歌的美育功能是强大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潭水再别康桥康桥
溪水和潭水
谁动了我的可乐
再别的岂止是康桥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
投入细腻的情感诵读诗歌
春潭
放手让孩子撞南墙
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