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比较阅读法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20-09-10苏慧敏
苏慧敏
摘 要: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中遵循着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当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普遍存在的高耗低效问题,笔者结合课堂实践,从比较阅读教学角度提出求同存异的相关教学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比较阅读法;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课标的深入实行和部编本教材的使用,加大了对一线语文教师业务水平和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在新课标指导下,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编选在内容上具有丰富性,要求具有由浅入深的阶段性和编排的广泛性。
比较阅读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与阅读方式,通过求同存异的方式将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内与课外结合,打破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与阅读从封闭走向开放。在实行过程中,比较阅读法举一反三,有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培养其思维能力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在进行比较阅读法教学时,其关键的节点在于“比较点”的选择。“比较点”的选择必须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和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前提下,围绕其具有合理性、探究性和价值性原则展开。结合笔者课堂实践,认为“比较点”的选择和教学策略主要有:
一、主题
古诗词中,主题是作者借景抒情、反应写作意图的主要外在表现特征,是古诗词中表现的基本内容。在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编选,主题涉及了边塞、咏怀、咏物和山水田园等内容。在中国古诗词中,思乡一类主题极为常见,大多表达旅居在外的诗词作者眷念家乡之情。如在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时,诗作为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时写远游点题开始,继而写出蜀沿途观感和见闻,气势磅礴,三四“好形胜”,风格雄健,想象瑰丽,最后一句中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诗人于此睹物思乡,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之借景抒情角度相异:王诗以瓜州的渡口为起点,由京口、瓜州一水之隔而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在行文中,感情从对家乡的思念又在下文转为不能回的无奈。张籍《秋思》以城里的“秋风”起兴,通过“写家书”的细节表达自己对家人、加息的眷念之情。三者侧重点不同,但又角度独到,用心极致。通过“思乡”这一主题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存在的相同相异之处,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感情和不同意境。
二、意象
古诗词中,诗眼、意境和意象是三大基本要素,在古诗词教学中,“抓诗眼、审意境、明意象”是教学重点。意象,作为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在古诗词中,融合了诗词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情绪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丰富的意象赋予了其不同的含义、虚实相生的美和丰厚的韵味,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需加以分类和提取。自宋玉在《九辩》一诗中发出千古悲秋之叹始,“秋”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常见的意象之一。如《天净沙﹒秋思》一课时,作者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一系列意象组成一幅秋郊夕照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风格凄凉动人,传神地表达了“断肠人”心境的凄苦。课堂上引导学生体会在这一密集的意象中所承载的词人内心忧伤、悲凉的感情,并从“并列式意象组合”这一“比较点”出发,对比孟浩然《宿建德江》中出现的“舟、烟渚、日暮、客、旷野、天、树、江、月”等系列意象,感悟蕴含其中的羁旅之思,秋江暮色图如呈眼前。二者相比,同为秋天之时,羁旅之人在外孤苦情境的抒写,情感细致感人。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总结和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杨柳”“月”“水”“草”等意象,注意其在不同的古诗詞中,相同意象可能存在的不同含义和另外韵味。
三、风格
文学风格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特色和言语形式,是古诗词作者文体、语言成熟的标志,是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是古诗词作者的“指纹”。作为古诗词作者的创作个性在在古诗词中的自然流露,是学生对不同作品进行区分辨别的一种独特格调。同一朝代的诗词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如在李白《行路难(其一)》一课时,作者以其夸张手法、奇特想象描绘了诗人自身感情的变化、激荡,抒发了内心的苦闷抑郁,但又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与鲍照的《拟行路难》相比,虽受其影响,但思想境界更高,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而同为唐朝诗人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自身的的痛苦表达了社会和时代的苦难,通过自身的疾苦表现“天下寒士”的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炽热,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明显。同时也应引导学生注意同一作者在不同的作品中具有不同风格,因现实生活情境的不同、情感抒发的需求和时间先后等原因会影响同一诗词作者的不同风格。如李商隐以构思新奇、“朦胧”风格为著,优美动人。《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首联即从缠绵悱恻的爱情起笔,从头至尾抒发着作者连绵反复的痛苦、执着的感情状态,感情“朦胧”而又真切,语言华丽。而在《夜雨寄北》中,作者即兴写来,抒发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和孤寂的情怀,语言朴实、自然,毫无认为刻意修饰的痕迹。运用比较阅读方法进行不同韵味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审美鉴赏能力。
四、体裁
文学作品的不同结构形式的话语系统决定了其不同的体裁,一般将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四大类。在中国古诗词方面,又可细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词三大类型。在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编选以近体诗和词为主。在进行古诗词的比较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年段、知识积累程度差异和课标要求,选择不同体裁的诗词进行课内外的有效衔接,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体会意境美,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古诗词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教师重点在于充分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比较阅读教学法的运用重点在于“比较点”的选择,在于“求同存异”原则上进行有效择取。
参考文献
[1]张炳彦.比较教学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9(18):135.
[2]李宇隆.部编本初中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3]孙绍振,孙彦君.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