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域下地方师范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

2020-09-10林苏红

关键词:师范院校贫困生资助

林苏红

摘  要:实施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是构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地方师范院校应从传统的“保障型”资助育人模式转变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资助育人工作质量。当前,地方师范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存在认定欠科学、资助欠精准,重无偿资助、轻有偿资助,重经济解困、轻精神解困与重意识培养、轻能力培养四个方面问题。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动下,岭南师范学院探索出以物质帮扶机制、感恩教育模式、助人自助模式与素质提升工程相结合的发展型资助育人道路。基于岭南师范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经验,地方师范院校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应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精准资助的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贯穿发展型资助育人全过程。

关键词:精准扶贫;地方师范院校;发展型资助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写好新时代学生资助“奋进之笔”,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2019年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要求。[1]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现行的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然而,随着新时代的迈进,传统“救济型”的保障、“输血型”的给予已经不适应当前“精准扶贫”的要求,不能达到资助育人的最终目标。“保障型”的资助模式必须向“发展型”资助模式进行转变。地方师范院校具有贫困生数量多的特点,如何有效构建地方师范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是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实现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的应用之义。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

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來,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发展型资助是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具体来说,“发展型资助是指高等院校根据教育规律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资金帮扶、心理辅导、科研指导、项目驱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多种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困难同时,致力提高素质技能,健全人格品性,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资助模式。”[2] “发展型”资助提倡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模式来解决经济困难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以往“保障型资助”相比,“发展型资助”以经济帮扶为基础,资助内容从单一走向复合,资助形式从单独走向联动,资助手段从单方走向协同。这让受助者不仅仅受到物质扶持,更多的是精神、能力、素质上的帮扶,是一种成长性的发展。

二、地方师范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现状

为全面了解地方师范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情况,深入探析地方师范院校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有效模式,以岭南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原阳江师范学校)三所地方师范院校为调查对象。问卷基于地方师范院校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现状与效果,分别从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情况、学校开展的育人活动、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压力、志愿服务、科研能力、就业竞争力、责任感恩意识等方面设置了代表性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

参与问卷调查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共1108人,有效问卷1108份。其中女生883人,男生225人;大一347人,大二284人,大三340人,大四137人;特别困难364人,比较困难178人,一般困难566人。调查结果得出地方师范院校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现状如下:

(一)认定欠科学,资助欠精准

从2017年开始,广东省对贫困生的认定进行了改革,由以前的依靠纸质材料及主观判断的认定模式转变为录入电子系统,按系统设定的分值对录入的信息进行打分的量化模式。这种量化模式有一定的客观认定标准,比原来的认定方式更显公平。但是,在改革过程,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的家庭经济信息采集表作为决定学生是否困难生以及评定困难等级的关键材料,只有55.87%的调查者选择了信息采集表全部包括了自己的家庭情况,有38.27%的调查者选择了特殊情况没有包括,4.87%选择了小部分包括,0.99%的调查者选择了都没有包括。若经济确实有困难,但因为没有选项可选,或者证明难以开具,就会影响认定的最终结果,精准扶贫也难以全面有效落实。

(二)重无偿资助,轻有偿资助

我国现行的助学体系,资助方式较为单一,偏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无偿的资助。这虽然有助于达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目标,但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无偿资助模式会在无形中弱化了资助育人的价值导向与育人功能。“等、靠、要”,“拿补助、高消费”,“不要白不要”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的感恩回馈意识淡薄、责任使命担当不强,服务奉献精神缺乏,利己主义色彩浓厚。在此次对1108名贫困生的调查中,有50.63%的同学认为国家资助金就应该是无偿的,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义务的对等。当我们提出获得资助的同学要进行义工活动、志愿活动、社会服务时,有9.39%的同学是不接受,有7.4%不确定是否接受。这违背了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宗旨,妨碍了资助育人工作最终目标的实现。

(三)重经济解困,轻精神解困

目前,学校多重经济资助和补偿,侧重点在物质层面,精神解困方面还尚待完善。从外在来看,贫困生面临的是经济难题,但从内在来看,因经济困难引起的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影响更为深远。家庭经济困难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敏感、焦虑,如果只是从经济上帮她们解决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在被调查者中,有15.34%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觉得压力很大,43.95%觉得压力较大,但有48.29%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认为学校给予的是很少的精神资助,有19.4%选择了没有得到过精神资助,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生开展提升心理素质的活动也很少。(调查结果如下图1所示)

(四)重意识培养,轻能力培养

高校常常通过开展诚信感恩教育活动、社会志愿活动来培养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活动效果较好。家庭经济困难生普遍知诚信、懂感恩,在被调查者中,有87.09%的学生在学校主动地无条件地参与过无偿劳动或者志愿服务。但在能力培养方面,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综上,接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参与过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竞赛,大部分同学没有参加过科研类项目以及获得高级别的奖项,但学生更希望得到能力方面的提升。

三、精准扶贫视域下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岭师模式”

岭南师范学院地处广东欠发达地区湛江,生源结构呈现三个60%的特点:60%来自粤西,60%来自农村,60%是女生,家庭经济困难生比例居高不下。为此,岭南师范学院十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工作,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岭南师范学院资助育人工作逐步成熟。新时期,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动下,岭南师范学院探索出具有“岭师特色”的发展型资助育人道路。

(一)以“晨光工程”为引领,完善物质帮扶机制

岭南师范学院除了严格按照国家的“奖、助、贷、勤、免、补”政策做好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物质帮扶之外,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物质帮扶机制。“晨光工程”是一大特色资助项目,主要是为家庭经济困难生免费提供早餐。自2007年以来一直坚持至今,目前学校已经累计投入了500多万元,资助了3万多人次。“晨光工程”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报导,是2012年广东省扶贫经济优秀项目。2017年,该项目的资助形式从显性的食物发放改为隐性的资金补助,直接把资金划到学生的饭卡上,更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此外,学校还为家庭经济困难生提供四大资助包:传统“节日包”,家访“暖心包”,新生“爱心包”,应急“困难包”,多措并舉,让物质资助做到覆盖所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生,且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

(二)以“感恩圆梦”为引领,探索感恩教育模式

岭南师范学院积极探索“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学校成立“感恩·圆梦”义工服务总队,二级学院成立“感恩·圆梦”义工服务分队。学校策划组织开展各类义工活动或志愿服务,为受资助大学生提供行动平台,鼓励受资助大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受资助生的感恩回馈意识与服务亦是,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与此同时,岭南师范学院在每年的5月份还会举行系列主题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跑”、“感恩演讲比赛”、“感恩印记摄影大赛”等,在校园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从而激发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各二级学院根据学院受助学生特点,结合专业特色,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诚信感恩教育活动,不断铺开受教育面。

(三)以“雷阳启航”为引领,创新助人自助模式

岭南师范学院每年在新生9月入学后都会开展“雷阳启航”活动,活动以“帮扶结对,互助共进”为宗旨,主要是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一对一”帮扶大一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无论是在学习、生活、工作还是情感方面,都给予正确引导,意在通过榜样引领,精准帮扶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自信心,并做好生涯规划。2019年,全校共有1855名高年级学生与新生成功结对。该活动很好地诠释了“助人自助”的理念,体现了发展型资助育人的良性模式。以“雷阳起航”为起点,各二级学院还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领域构建“导生制”或进行“朋辈教育”,不断探索创新助人自助模式。

(四)以“筑梦岭师”为引领,开展素质提升工程

“筑梦岭师”工程是岭南师范学院为提升家庭经济困难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目的是改变家庭经济困难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窄、竞争力低、技能薄弱、心理脆弱的现状。主要通过以下形式开展:一是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系列讲座或者小课堂,如生活礼仪、公文写作、求职技能、主持演讲、心理健康等;二是邀请高年级优秀大学生开展系列经验分享,如考研、考编、考公经验分享,参加挑战杯、攀登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等竞赛类经验分享;三是邀请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生进行励志榜样教育,分享自强自立的故事。活动以励志教育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以提升素质为目标,由外至内去改变家庭经济困难生。

(五)以“扬帆海外”为引领,打造视野拓展工程

为了让我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获得平等、多样、优质的学习教育机会,拓展他们的的眼界、丰富他们的阅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广东省教育厅开展了“助梦扬帆”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优秀大学生海外研学项目,近三年,岭南师范学院每年都选送一名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生参与。与此同时,岭南师范学院为了让更多的优秀贫困学子能“走出去”,2019年专门设立70万的专项资金,全额资助了15名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到英国进行“扬帆海外”研学,进一步打造优秀贫困学子视野拓展工程,不断完善学生资助育人新路径。

四、精准扶贫时期全面构建“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

(一)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于发展型资助育人全过程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要承担起这一重要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党组要求高校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明确提出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推动发展型资助的建立和开展,把受助学生培养出感恩自强的独立人格[3]。因此,高校在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中,必须坚持以“助人”为支撑,以“发展”为动力,以“育人”为导向。各部门协调统筹发展资助育人机制,在教育、教学、生活、学习、工作等多方面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为他们提升能力、培养兴趣、开拓视野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学校学生处、教务处、国际交流处、工会、心理健康中心等部门应该统筹协调起来,共同探索资助育人新模式,让家庭经济困难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与此同时,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教育中,也应注重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生进行相应的义务劳动,如感恩义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从而形成“解困—育人—成长—回馈”的良性循环,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理想的全方面人才。

(二)将精准资助的重大举措执行于发展型资助育人全过程

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关键是精准资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 ‘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做到“脱真贫、真脱贫。”。长期以来,国家、地方政府、高校,都相继出台了多项资助政策,资助育人工程取得良好成效。如今,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高校要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就必须要实现从“粗放型”资助向“精准型”资助的转变,一方面,高校要做到资助对象精准化、资助标准精准化、资金发放精准化。实现这三个精准化,应加大投入积极打造智慧育人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方式找准贫困对象的致贫原因,摸清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家庭情况进行精准认定。与此同时,对大数据进行动态化管理,根据困难生定期填报的家庭情况、获得资助情况等对资助标准、资助方式进行相应调整,并结合线下家庭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检验数据信息,增加诚信度的考量;另一方面,相比保障性资助,发展性资助理念更注重贫困生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和能力需求,高校应区别对待每一名贫困生的成长需求,实施大一到大四的分阶段精准帮扶;一般困难、比较困难和特别困难的分层次精准帮扶;心理老师、思政老师、专业老师、辅导员的分类别精准帮扶等,做到精准施策,差异化分配教育资源,实现“真资助,资真助”,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发展型资助育人全过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发展型資助育人模式构建中有重大的引领作用。第一,利用各种奖学金的评选和发放,进行榜样教育、励志教育,激发学生争先创优、拼搏奋斗的意志,如在进行国家奖学金的评审时进行公开答辩,在励志奖学金评审的同时进行榜样之星的评选,在奖学金发放时进行先进事迹的宣传。第二,在办理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的过程中,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以系列活动为形式,抓住主要时间节点,如在感恩节、父母亲节、国庆节等开展,效果更佳,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感恩回馈的社会责任意识。第三,在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中,组织工作技能培训,如办公软件的熟练运用,办公礼仪的学习,领域业务知识的掌握等,推进自强之星评选,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强不息的精神。第四,在就业补贴和毕业生学费减免工作中,依托就业指导课程、招聘会、就业讲座、成功就业经验分享会等形式进行就业指导,增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法律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四)将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贯穿发展型资助育人全过程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仅是解决经济问题,更重要是要解决贫困生的发展问题,因此,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核心是:助人自助。学校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同时,还要帮助贫困生实现“自救自助、自主人生”。针对贫困生存在的现实问题,学校应从以下“三结合”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一是“经济帮扶+志愿服务”相结合,在贫困生享受被助的同时,鼓励他们去帮助别人,从事义工服务、志愿者活动,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实现从“自助”到“助人”的转变。二是“心理疏导+品格塑造”相结合,通过开展系列心理活动,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消除自卑,排除焦虑,树立自强,塑造健全人格,以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三是“科研学习+能力培养”相结合,以扎实专业知识为立足点,以科研学习为提升点,针对贫困生开展系列素质提升活动,如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知识竞赛,参加科研课题申报,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学习管理沟通、人际交往,培养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爱好特长,以增强自信心,提高综合能力,助力他们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4]高等院校是这场“战争”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生多的地方师范院校,承担着更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地方师范院校需要转变传统的保障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这能更好地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同时也能培养出更多既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又有道德品格素质、既能艰苦奋斗又有人文情怀、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资助.2019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要点[EB/OL].(2019-03-22)[2020-03-17].https://mp.weixin.qq.com/s/VCejr7W_CpHuRXMC-TVVuA.

[2]杜坤林.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高校助学工作范式转换及其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05):86.

[3]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Z].教党〔2017〕62号.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

责任编辑  姜淑娟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贫困生资助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