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对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启示

2020-09-10季晓丹

关键词:相对贫困脱贫攻坚

季晓丹

摘  要:相对贫困的解决是我国解决绝对贫困之后紧接着要把握的新方向、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对我国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中国化的现实表征。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贫困的路径主要包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生产力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我国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深化发展生产力与重视精神脱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相对贫困;脱贫攻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是十八大后党中央首次提出“相对贫困”,也意味着解决相对贫困将会是我国今后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预计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自此脱贫攻坚战的重心将转向消除相对贫困。而相对贫困现象会在我国长期存在,因此需要建立起一个长效的机制体制用以应对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深入分析了造成贫困的根源并提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我国脱贫攻坚重要的指导思想。中国脱贫攻坚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现实展開,后者也在前者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相对贫困问题及其解决过程,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深化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解决路径

(一)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消除贫困的根本

马克思深刻地从资本主义制度中追溯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提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因而也就是资本家尽可能多地剥削劳动力。”[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渊源,也是资本主义财富分化的基本特征。随着资本的持续积累,资本家逐渐以机器取代手工劳动力。这就导致社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失业人口随之增多。机器加入生产后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相对地,工人劳动力便显得越发廉价,他们所能得到的财富也就越来越少。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中,产品生产者和占有者总是对立的[2]。资本家的财富积累是建立在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上的,工人由此逐渐失去生产资料所有权。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发展,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失衡的极端现象:资产阶级的财富无限增长,无产阶级的贫困程度随之愈发严重。“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3]这对工人们而言是一个悲惨的恶性循环——劳动本身产生贫困,工人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无法凭借自身力量脱离贫困。

简言之,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剥削,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无产阶级就必然处于贫困。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源上使无产阶级摆脱贫困。马克思认为,在公有制下,生产资料为人们共同所有,资本家们无法再无偿占有无产阶级的劳动成果。因此,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真正根除贫困,实现无产者及全人类的解放。

(二)发展生产力才能真正解决贫困

马克思认为“未来共产主义应该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的保障”[4],明确了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但由于在他的设想中,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所以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不会再有贫困问题。而实际上包括中俄在内的社会主义革命都发生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在较长时间内仍然存在,因此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要随之变化发展,旧的生产关系的局限性与滞后性就表现出来,而生产力发展恰恰就是变革生产关系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就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5]。邓小平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指出了贫困的根源,“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只有解放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源头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人要靠自身全面发展才能摆脱贫困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要想真正摆脱贫困,宏观环境的改变是必要条件,但更为重要的是自身的全面发展。“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7]。在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之上,人们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积累精神财富,这样才能使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对同步。

马克思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丰富的内容定义,主要分为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8],基本体现为人的劳动能力、才能、智力、个性与品德的广泛自由发展。他认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9],教育可以被认为是生产力的思想。要想提高社会整体的生产力水平,就必须提高劳动力人群的综合素质,使人们全面发展,这样教育便是必不可少的。

二、相对贫困:一种发展型的贫困类型解决相对贫困的常态化路径

(一)相对贫困的定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扶贫重点都是针对绝对贫困而言的。绝对贫困是一种基本生存型贫困,指个体收入或所拥有的物资无法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而相对贫困则是一种指向更均衡更充分发展需要的贫困类型,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个体虽然可以维持生存满足温饱,但因其他社会需求的匮乏而难以谋求进一步发展,对教育、精神文化生活、政治参与权利等更高价值的追求难以实现[10]。相对贫困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字面意义上的相对性,它同时也是动态变化的,并且存在主观性。相对贫困的标准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并且体现出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11]。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以及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造成了相对底层人民的贫困[12]。

国际贫困标准更多是以相对贫困为分析基础,社会平均收入(或社会中位收入)的二分之一为相对贫困线。而在我国,相对贫困人口通常是处于贫困线边缘的群体,他们大多与标准内贫困户的处境相差无几,但却因收入“过线”无法享受帮扶政策红利。这就容易造成这部分“边缘户”的心理不平衡和相对剥夺感[13],影响到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

(二)相对贫困的一般解决路径

1.加强制度保障,优化综合性保障扶贫

对比绝对贫困来说,相对贫困是一个持续存在的现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接下来的扶贫重心要转移到相对贫困上来,要构建应对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我们要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相对贫困人口因其特质而存在无法享受部分政策红利的情况,故此要扩大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完善社会兜底保障,并注意监测防范相对贫困人口返贫问题。政府应该把只针对贫困线下贫困户的保障政策逐渐转变为对低收入群体的常态化政策,也就是将现有的特惠性精准扶贫政策转向普惠性的民生政策,从而形成面向发展型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14]。针对不同群体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体系,重点关注老弱病残等无劳动能力者,以保证其正常生活。相對贫困人口在面对健康问题时存在脆弱性的特点,因此要完善医疗救助政策,推进大病保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防止相对贫困人口因病致贫或返贫。国家应出台相对贫困治理的有关法规条例以对扶助对象、政府责任以及资金管理等作出规范,并出台相应的财税金融鼓励措施[15]。

2.利用本地生态资源,实现差异化产业发展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产业也是助力脱贫的核心举措。首先,要因地制宜,利用好本地特色生态资源,宜农则农、宜游则游。许多贫困地区的地理环境优越,依山傍水,拥有与充足的生态资源,非常适合用以发展相关产业,例如农林业、畜牧业、旅游业、文创产业等。但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文化环境不尽相同,要根据当地特征与差异进行产业发展,避免产业发展同质化。盲目发展只会浪费人力物力,造成更深度的贫困。其次,环境治理是产业发展以及农产品供给的重要保障,要注重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将旅游业与当地民风民俗等乡村文化相结合,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本地特色文创产品。最后,依托本地资源同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促进生产与产业融合发展,引进现代化的新技术、新科技、新设备,做好农产品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如可以利用“互联网+”模式,引进电商助力产品销售,进行特色农产品精包装,提高其附加值。

3.激发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既要扶智也要扶志。相对贫困人口既是被扶助的对象同时也是脱贫的主体,单靠外部因素不足以使他们彻底摆脱贫困,因此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尤为重要。要充分调动贫困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教育、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转变其陈旧的观点意识,学习专业的技能,使相对贫困群体具备自我发展能力。还可引导低收入人群参加各类互助组织,帮助其扩展获得各类信息和资源的途径与方式[16]。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为重要的途径,要注重提升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本,加强教育资助,确保低收入家庭不因学致贫、返贫,并提高师资力量。要加强妇女儿童的教育培养,尤其要保障女童的教育,这是由于很多贫困地区重男轻女问题依旧严重,思想上难以改变,女童的处境十分困难。这也表明了精神扶贫和文化扶贫的重要性,要树立良风良俗,加强道德建设,宣扬礼义廉耻,提升贫困人群的道德修养和自强自信。

三、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下解决相对贫困的路径探索

(一)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马克思认为当时无产阶级的贫困属于制度性贫困,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消灭贫困。中国共产党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解决我国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便借鉴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精华部分,不断建设与完善脱贫攻坚制度。现如今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得到解决,而相对贫困问题还将持续存在。故此要为解决相对贫困创造制度基础、提供制度保障,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也就是要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制度体系。这又与福利保障、教育发展、金融支持、产业培育等多个方面紧密相关,所以各制度之间的衔接协调非常重要。因此要建立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扶贫体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使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扶贫工作,发挥强大的合力作用。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落实社保、产业、教育等扶贫措施,通过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实现各方协作,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组织机构的专业性优势,建立真正长效的造血机制。在这其中,政府要起好带头作用,科学引导各部门、企业、组织等朝着正确方向运行,各参与主体也要积极配合,发挥自身力量,最终解决相对贫困。

(二)深化发展生产力,推动“造血”式扶贫

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核心要素,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反贫困思想对我国解决相对贫困有着极大启示。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我国消灭贫困的根本途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想稳定脱贫,就必须重视产业扶贫策略。发展好产业,贫困人口才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才能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根据本地环境特征以及资源状况科学培育产业,发展主要产业时,要规划好配套的相关产业,形成长远稳固的产业链。而且要重视品牌效应,打造产业特色品牌,做好营销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与此同时,政府也要鼓励低收入人口积极就业、创业,为其提供普惠性的就业、创业补贴政策,做好相应技能培训,推进“造血”式扶贫。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也要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就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可持续,生产便持续,脱贫效果才能真正可持续。

(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精神脱贫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要通過内因起作用。这就意味着贫困地区除了要有产业发展,还要具备高素质的劳动力,帮扶和自扶相结合,内外结合才能稳步发展、彻底脱贫。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十分重视人的主体地位,认为提高劳动力个人能力能反过来提高生产力,最终使人们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共同增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思想继承发展了这一主张,我国的扶贫工作同样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内源扶贫是扶贫工作的根本,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以助推生产力发展。习近平多次强调人的内生动力的重要性,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神贫困是扶贫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现象。相对贫困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十分重要,政府要调动起其积极性。贫困主体自己也要坚定脱贫致富的志向,靠自身努力主动脱贫。教育扶贫是根本之策,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等综合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和培训对于成年人群来说也同样重要,这能使其学到更多的谋生手段,有效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个人能力的“造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4.

[2]高耀芳.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及现实启示——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探讨[J].宁夏党校学报,2019,21(03):106-11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67.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

[5]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72.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5.

[8]田海舰.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价值蕴涵[A].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河北大学.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保定: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2018:9-19.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30.

[10]闫潇潇.贫困概念的当代解读[J].甘肃高师学报,2015,20(03):130-133.

[11]刘欢.从绝对到相对转变视域下的中国农村脱贫新探析——基于精准扶贫背景的分析[J].软科学,2017,31(05):11-15.

[12]许飞琼.中国贫困问题研究[J].经济评论,2000(01):105-110.

[13]朱冬亮.贫困“边缘户”的相对贫困处境与施治[J].人民论坛,2019(07):58-60.

[14]袁金辉.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12):70-72.

[15][16]张孝成.解决相对贫困:未来扶贫工作的重心[N].学习时报,2019-12-25(005).

责任编辑  韩谦

猜你喜欢

相对贫困脱贫攻坚
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社会救助反贫困的困境及政策调适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的路径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