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战略目标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
2020-09-10胡珊珊周萍
胡珊珊 周萍
摘要: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提升学校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与高校战略目标结合,从战略目标管理的思维出发,构建一个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以推动高校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完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战略目标;高校;预算绩效
一、背景
绩效管理最初产生于工商管理领域,于20世纪70年代引入公共管理领域,其基本思想是,作为公共部门也需要像企业那样关注成本与效益,关注公共品的投入产出效率。目前,世界上5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实施绩效预算管理,我国预算绩效管理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后开始逐步推行。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指出“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2005年国务院《2005年工作要点》中指出“探索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2008年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2015年新《预算法》对绩效管理作出6处明确规定;2017年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提出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
二、高校預算绩效管理现状
高校是财政资金使用单位,我国高校正在逐步推进预算体制改革,但受传统预算管理理念影响,目前高校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预算编制与战略目标脱离。高校做预算编制基本采用的是增量预算,根据上一年度的实际数,综合考虑学校情况预计一个增加数,资金的下达标准没有结合整个高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各单位部门的业务需求,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也不合理。
(二)预算绩效指标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对各类专项设置绩效目标,但存在项目指标设置存在不完整、不相关、不可测、过于保守等问题,导致绩效评价的结果不能真实反应项目开展情况和产出效益,给绩效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在完成预算编制、经费下达以后,基于财政预算执行率考核的要求,高校各部门只负责尽快把钱花完,不注重资金使用效益,也不关注项目的执行过程,更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各项目资金的产出绩效和效益进行客观评价,有评价也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评价结果也没有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建立基于战略目标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一)建立三级目标体系。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高校在一个时期内所追求的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涵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水平、国际合作交流等方便内容。学校的战略目标应该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将学校战略目标分解为各部门单位年度目标,再由部门目标分解为各项目绩效目标,建立学校总体目标——部门年度目标——项目绩效目标三级目标体系,每个层级均设立KPI指标,形成一套全面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借鉴平衡记分卡的维度建立指标体系。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提出的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简称BSC)理念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的战略管理中,该理论主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中心,通过企业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将企业战略目标细化分解,形成一套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该理论也可以应用到我国高校的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价中,结合我国高校的特点,可以建立如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聚焦目标导向,提高指标设置的合理性。绩效目标是做好绩效评价等各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源头和基础。高校需将绩效目标作为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对绩效目标进行严格审核,根据绩效目标确定预算,对无绩效目标或绩效目标不合理的项目不予安排预算。同时也要加强对各部门各项目绩效指标设置的指导,确保项目的绩效指标能反应项目的总体绩效,提高指标设置的合理性。可以按照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四方面设置共性指标,基于各项目具体情况设置个性指标,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应量化,不能量化的允许定性描述。
(二)聚焦过程管理,监控项目执行的规范性。高校可以以财务部门为牵头单位,通过规范支出和定期的财务分析,加强对各部门项目的过程监管,保证各项目的运行符合规范、支出符合预算。对确实需要调整的项目做好中期预算和绩效目标调整工作,并将调整情况列为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
(三)聚焦分类评价,兼顾支出项目的特殊性。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以及项目之间得分可比性,须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支出项目的特征和差异,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分类评价。按项目期限划分为短期项目和中长期项目;按项目性质划分政策性项目和竞争性项目。政策性项目多为刚性的任务型项目,竞争性项目应做好前期评价、事中监控和事后评价;按项目内容划分为人才培养类、队伍建设类、科学研究类、设备购置类、信息运行类、工程类、修缮类、国际交流类、其他发展建设类等,不同类别的项目除了共性指标外还需设置符合项目特点的个性指标。
(四)聚焦结果导向,加强绩效评价的应用性。要重视绩效评价的结果,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总结和改进,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依据,评价结果不好的竞争性项目,在以后年度原则上不应予以安排。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卡普拉,大卫·诺顿.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刘俊勇,孙薇,译.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1-259.
[2]刘长泉.北京市属高校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探讨[J].商业会计,2014(02):108-109.
作者简介:胡珊珊(1988-),女,浙江衢州人,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计划财务处项目管理科副科长,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周萍(1985-),女,浙江台州人,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金华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
(浙江师范大学 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