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2020-09-10黄毅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勤工助学育人高校

黄毅

摘 要: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综合分析勤工助学的现状,在分析勤工助学工作被动、缺乏明确法律和政策保障等问题的基础上,讨论勤工助学实施统筹管理、创设第二课堂、传承资助文化三个方面的实施路径,并为有效发挥育人成效提出构建完善的育人机制、建设勤工助学实践基地、发挥社会效益对勤工助学的促进作用等建议,旨在为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构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学生资助工作。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5-0100-02

基金项目:2019年福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乡村振兴中乡贤文化的动力价值及其实现机制研究”(2019FZB13);福州大学2018年教育管理研究项目“新时代下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高校学生资助中的应用”(60205318SKZ12)

20世纪90年代至今,勤工助学不断发展、丰富内涵,也成为推动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提升了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价值和作用[1]。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以下简称《办法》),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办法》指出,勤工助学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平台,要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2]。

一、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现状及难点

新时期的勤工助学坚持“扶困”“扶智”“扶志”相结合,除了作为资助体系发挥经济帮扶作用,更深层次的功能是实践育人的思想帮扶,它已发展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3]。高校一般通过院校两级勤工助学组织对勤工助学工作进行服务和指导。管理方式上,勤工助学组织分为“学工型”和“社团型”两种。

(一)规模小,工作被动

“学工型”组织规模小,注重行政效率,活动较少,专注于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被动的工作方式是其发展最大的瓶颈,不能主动寻找资金,人员规模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缺乏明确法律和政策保障

“社团型”组织规模大,除了日常的业务,还致力打造品牌活动塑造影响力,与社会接触多,但同时,参加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并不属于劳动法的保障范畴,大学生的相关权益缺乏明确法律和政策保障[4]。由于还不能与学校的学生法律维权中心、学校安保力量和当地派出所形成良好的互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较大意外,组织就会遭受重大打击。

(三)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勤工助学常视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经济压力的活动,同传统意义的勤工俭学概念混淆,学生由此滋生自卑心理,无法用正常的眼光看待。

(四)高校存在畏难情绪

高校存在重成績轻实践的不足,对于统筹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畏难情绪,担心由此产生的安全隐患和对学生学业产生的消极影响,尤其对于校外勤工助学活动多限制学生参与,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尚未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勤工助学是大学教育的补充与完善,这一观点还未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当前,对勤工助学的研究多忽略了其作为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5]。

二、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单纯的减免类资助,容易让部分大学生将自己定位为“弱势群体”[6]。勤工助学作为发展性资助,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学生职业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

(一)实施统筹管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勤工助学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给学生带来经济收益,帮助其磨炼意志和品格,但如果缺乏有力的引导和管理,也会给学生和学校带来安全威胁。近几年,关于大学生上当受骗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勤工助学对于大学生群体是不可或缺的需求,高校管理者应当直面问题统筹管理全校的勤工助学活动,顺势而为,在勤工助学和大学生之间树立起一道安全的屏障,集中把好勤工助学的入口关、考核关,授之以渔,疏堵结合,在提高大学生总体的法律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上狠下功夫。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改善个人经济条件,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学以致用,树立了自尊自信和自强自立的品质,对未来也有了更加美好的期待,这些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维护好大学校园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创设第二课堂,提升综合素质

高校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次大练兵,勤工助学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9.84%的受访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增强了对未来就业的认识,提升了就业技能和竞争意识[7]。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在接近社会真实工作状态中开展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授之以渔。生活即教育,不论是担任助理、助研,还是参与创新创业,大学生需要走出象牙塔的舒适圈,与校内外不同岗位的人员沟通交流、团体协作,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意识,在克服困难、承受挫折中明白生活的真谛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培养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延续爱心,传承资助文化

作为高校不可或缺的学生部门,勤工助学组织有自己的品牌活动,如爱心家教、服务社区、自强之星、受助学生回馈活动等。在活动中,勤工助学发挥着积极的正向引导和朋辈教育作用,参与的大学生学会了自强、自信、奉献、感恩。资助文化立足感恩精神,通过勤工助学、品牌活动、感恩教育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形成资助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协同效应。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的“勤工”人投入服务社会的公益中,又如春风化雨般,渗透感恩教育,改变传统“等、靠、要”的资助模式,让有限的社会资源无限地循环,发挥资助的最大社会效益。

三、提高勤工助学育人成效的建议

高校勤工助学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关键平台。如何实现和提升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完善的育人机制

全面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把勤工助学作为学校全方位、多元化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的有效补充,积极构建勤工助学工作新格局,抓好院校两级勤工助学组织,发挥资助工作主阵地、第二课堂、网络宣传三个阵地,利用品牌活动、慈善文化、校企资源、技能培训五大平台促进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成效[8]。针对全体在校生,发挥院校两级勤工助学组织作用,以培训讲座、情景大赛、媒体平台等形式介绍校内外勤工兼职的安全知识、职业道德、常见纠纷,介绍学校资助体系、国家资助政策、创新创业政策等。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校将勤工助学对象的诚信感恩教育活动纳入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开展“学生资助教育月”活动,举行主题诚信感恩教育座谈会、诚信书签、感恩墙,并通过微信宣传[9]。当校内大规模招聘勤工助学岗位时,如年初学校机关勤工岗位招聘可以统一组织应聘学生学习相关岗位知识、技术规范、形象礼仪等。

(二)建设勤工助学实践基地

勤工助学活动可以为创业者积极争取场地、资金、宣传和指导,引进校外企业导师资源,提供最近的创新创业政策解读,扶持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如中国药科大学构建了创业型勤工助学的COOOF模式,搭建了爱心速递和1983咖啡馆两个勤工助学创业平台,将资助和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将原来以被动“输血型”为主的勤工助学现状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功能性”资助、“造血型”资助。还可以结合专业量身定做实践基地,如旅游专业可以与酒店合作,在校内设立休闲吧、接待中心;市场营销专业可以联系校外品牌服饰在校内开设学生管理的服装基地。其他一些常见的平台有跳蚤市场、读书吧、咖啡厅等。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演练,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同时,这些勤工助学活动也进一步落实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

(三)发挥社会效益对勤工助学的促进作用

勤工助学的社会效益体现在可以宣传高校和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丰富国家助学体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只讲社会效益,未及育人,勤工助学就会沦为谋生的工具,勤工助学组织就会向完全的社会中介演变;只讲育人作用,不顾社会效益,勤工助学就会失去活力,难以持久。勤工助学是社会了解学校和大学生的渠道,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勤工助学组织通过吸引社会捐助,形成特定助学基金,可以丰富学校助学体系。

(四)建立电子化信息资源,推动高校勤工助学长效育人机制

第一,构建电子化、信息化体系,实现部门间信息畅通,形成联动效应和全员育人,可以更加有效发挥勤工助学的教育效果。

第二,建立兼职学生资源库,详细记录兼职学生基本个人信息、受助情况、兼职情况、专长和学习情况,实现兼职要求和特定学生的匹配,根据学生特点提供最具育人效果的兼职,工学结合,学以致用,也能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

第三,为避免兼职与学习冲突,可量化学生的兼职时间,综合考量课堂的出勤率、学习成果等协调学生的兼职时间和类型。

第四,不同院校间勤工助学组织信息资源共享则可以与兄弟院校间相关学生部门、相似学生组织建立联系,共享经验,共解难题。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发挥全程育人的功能,就需要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合力。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学习和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需要把资助育人作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关键环节。作为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勤工助学机制的建设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成才,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高校要践行资助育人理念,融合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不断提高勤工助学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挖掘勤工助学的思想政治资源,助推高校资助体系从输血型、保障型模式向新时代背景下造血型、发展型育人体系演变,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7]祝永良.大学生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实现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硕士论文,2017.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的通知[EB/OL].[2018-08-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 s7505/201809/t20180903_347076.html.

[3]戴小兵.论勤工助学在实践育人和资助育人中的作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7):138-140.

[4]彭益全,吴彦宁,徐晓丽等.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勤工助学精细化管理机制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9(6):44-49.

[5]陈秀娇.关于勤工助学体系完善与育人功能发挥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7(18):136-138.

[6]梁小莉.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视阈下育人功能研究—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4):27-28.

[8]西南交通大学积极做好资助育人工作[EB/OL].http://www.sizhengwang. cn/gzdt/szjb/2018/0426/790.shtml

[9]李濤,孔融融,周新虎.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及其资助育人功能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1):64-67.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勤工助学育人高校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基于激励管理机制探究高校图书馆志愿者与勤工助学的持续发展
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勤工助学功能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