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研究

2020-09-10张海明杨东华

关键词:三位一体三全育人一体化

张海明 杨东华

摘  要:推进高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高校教育思想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存在教师教学行为欠主动、学生学习心态不积极、学校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高校需要积极构建高位推动、部门联动、家校互动的“三位一体”全员育人体系,建构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全方位育人体系,搭建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全过程育人体系,即从形成育人思想共识、统筹整合育人资源、推动育人机制创新三个方面构建高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

关键词:立德树人;“三位一体”;“三全育人”;一体化

推进高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建设,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推动学校发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人物的重要举措,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切实构建并完善高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渗透到学校工作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现实之困

(一)教师工作态度欠主动

1.教师思想觉悟、政治意识有待提高

大学教师属于研究型教师或技能型教师,其日常精力主要用于科研或专业知识教学,部分专业课教师片面地认为其本职工作局限于传授专业知识,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忽视了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正确价值观建构要求。

2.教师课堂育人技巧有待提高

高校教师一般都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但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架构,忽视与学生的课后沟通,尤其是缺乏对学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沟通与引导。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将专业知识的科学内涵升华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设计出集显性知识教育与隐性价值引导相结合的课程。

3.教师敬业精神、育人意识有待强化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专业课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只满足课堂教学,没有注意开拓学生视野和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多校区办学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日益减少,开展实践活动和课后交流均显不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师生间的感情。部分教师因个人原因随意调课、停课,上课迟到、提前下课等,以上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个别教师教学方法老套,“填鸭式”灌输理论知识,课堂枯燥无味,专业知识陈旧,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以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和宽度。

4.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学工队伍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引领等多方面工作,贯穿于新生入学、日常教学管理、毕业推荐等各个时期。目前,部分高校学工队伍建设力度跟不上学校发展速度,学工队伍师生比也达不到教育部文件要求,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落后于省内同类高校。面对沉重的工作压力,以及繁杂的日常事务,个别高校学工队伍出现队伍不稳定、工作热情不高、职业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二)学生学习心态不积极

1.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

大学四年学生会经历彷徨期、放松期、迷茫期、焦虑期等诸多心理变化节点[1]。在此期间,部分学生未严格要求自己,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低头族”现象普遍。个别学生不注意課堂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没有通过自学提高个人技能,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主动学习意识淡薄,缺乏良好学习习惯

由于大学采取开放式管理,缺乏外界督促,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较低,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学习动力不足。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专业知识,缺乏向课程教师请教专业知识的主动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不主动参加各种专业学术和科研报告会,更不主动扩展知识储备。

3.对职业前景迷茫,存在厌学情绪

部分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片面相信某些网络言论,未统筹考虑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盲目选择专业,加之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尽快从高中状态转入大学学习状态,尽快了解所学专业,从而对自己所学专业前景感到迷茫。部分学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没有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或学习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甚至出现厌学、退学情况。

(三)学校制度建设不完善

1.学校顶层设计力度不足,育人“孤岛化”现象严重

虽然部分学校出台了系列文件,全面统筹办学治校的各领域、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人才培养的各方面资源和力量,一体化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2]。但很多环节没有落实到位,或是各部门缺乏协调,没有形成协同机制,育人“孤岛化”现状严重。

2.考核机制不完善,考核流于形式

为了推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职能部门针对工作分工建立了各自的考核体系。但是,由于工作各有侧重,形成了教学、科研、学生日常管理、党建、团建等各个考核板块。以上考核环节繁琐,且无统一标准,考核结果差强人意。再者,考核结果出来后,未能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考核流于形式。

3.校园文化不浓厚,育人特色不突出部分高校校园文化不浓厚,育人特色不突出。如我省某石油化工类高校,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亟待加强。此外,学生活动场所欠缺,宣传阵地建设跟不上学校长期发展,校园文创发展规划政策有待出台。

4.学校奖惩制度不完善,典型示范效应不足

随着学校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等先进集体或个人。对此,部分学校没有及时对典型事迹进行表彰宣传,无法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同时,对于一些由于个人原因引起的教学事故的处理不到位、不及时,也无法起到警示作用。

二、高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的实践路径

当前,学校的发展遇上了国家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机遇。进入新时代,学校要创新发展 “三全育人”工作,改革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充分挖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新理念、新模式、新途径,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

(一)构建高位推动、部门联动、家校互动的“三位一体”全员育人体系

营造高校协同育人氛围,明确学校全员立德树人的职责要求,统筹社会协同育人资源,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将社会各界精英纳入全员育人体系,成规模、可持续、立体式地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高校育人工作。

1.加强学校顶层设计

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三全育人”工作委员会,统筹学校育人规划。要始终把育人作为办学治校的重中之重,要把定期研究育人工作列为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重要议题。学校的育人规划必须基于对社会主义办学真谛的准确理解,对学校发展各层面的精准把握,对学校内部教学资源优势的有效分析和清晰了解,形成正确的育人理念、育人思路和育人方法,从而成为指导全校育人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协同学校党委组织部、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后勤处、双创学院、校团委、图书馆、二级学院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创新协同教研、教学、队伍、考评四大机制,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强化育人力量和教学环节的无缝衔接,实现师生间的同频共振和教师队伍间的协同联动。实现学校资源共享共建,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3.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

通过二级学院,建立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的包含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微信群、QQ群等线上沟通平台,不定期发布学校动态和学生成长分析报告,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同时,通过线上渠道邀请家长参加学生毕业典礼等线下活动,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发展、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对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革的了解,形成家校协同机制,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方位育人体系

通过育人资源优化整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实现有机融合,有效衔接校内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构建起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

1.一手抓课堂教学,一手抓课外活动

实施“教必蕴育,育必铸灵”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强筋骨”课程教育体系和多维渗透“铸灵气”素质教育体系。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开放实验室、研究基地等,推动创新实践广泛开展。做到课内照顾共性,课外兼顾个性,充分把两者紧密结合,使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发挥出课内课外的教育效能。

2.一手抓校内实践,一手抓校外实践

一方面,充分挖掘行业内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深入开展富有本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另一方面,加强“政—校—企”合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组织学生走上地方、走向基层,走进区域特色的石油化工、电气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企业,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家国情怀[3]。与地方政府、企业及其他高校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形成“产—教—学—研—用”相结合的复合式育人模式。

3.一手抓线上学习,一手抓线下提高

在抓好常规线下学习的同时,通过建立“网络思想教育基地”“易班”“青年之声”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创建网络育人协同中心,初步形成多维覆盖的网络阵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拓宽教育发展新空间。

(三)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全过程育人体系

牢固树立以特色为品牌的招生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以大众化为特征的就业观,走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内在联合、学科交叉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建设道路,加强符合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创出品牌, 办出特色,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多部门联动的良性循环, 实现可持续发展。

1.积极参与高中教育

新高考改革使得招生工作日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段延伸,生源质量成为高校特色发展的先导性条件。做好高校招生工作,一方面要转变和创新招生宣传模式,构建一体化招生宣传机制,前置招生宣传时间,广泛宣傳学校的优势学科、名牌专业、就业优势等,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深入高中,构建“高中—大学”创新融合发展机制,参与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科普教育中去。在参与高中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科普教育的过程中,让考生及早对自身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长远规划等有更精准的把握。

2.抓好高校人才培养

一是通过市场调研和社会学分析,及时调整并加强专业设置,增强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联,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二是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构建职业能力对接机制。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调整各专业的课程结构、比例和权重,增加专业的实习和实践内容,搭建创新实践培养平台,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适应性和灵活性。这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相关工作的技能。

3.抓好就业创业教育

一是构建校内联动机制,在招生规模、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统筹考虑学生就业率问题。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全员参与机制。二是构建校际联动机制,加强区域内高校合作,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建立统一规范、相互衔接的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就业资源共享,共同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三是构建校企联动机制,联系科技前沿或者行业标杆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企业最新的生产设备,了解企业最新发展动向,使得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能够最快适应企业生产发展,抢占职业发展先机。

三、高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的构建策略

目前,针对高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构建问题,国内研究仍存在碎片化的研究现状,缺乏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串联整合,构建一体化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要真正实现高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就必须把育人思想共识、育人资源和机制创新进行整体审视和系统构建,打通高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为此,可从以下三方面取得突破:

(一)形成育人思想共识

要破除思维局限性,在思想上加强认识,工作上提高质量,夯实育人的基础和底气,进而挖掘育人元素、发挥育人作用。要以新育人观、新教育观引领改革,以一体化思维破除阻碍,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教育相结合;将促进学生成长、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价值引领追求写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融入课堂教学,明确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功能,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课程育人、辅导员管理育人作用,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渠道育人、心理咨询教师心理育人、管理教师服务育人的作用[4]。

(二)统筹整合育人资源

要发动全校各部门、各学院的教职员工,凝聚共识、统筹联动,认真履行育人职责,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资助、管理、服務、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要把办学资源、育人资源集中到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三全育人”工作上,打好整体战和组合拳,着重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整体推进力度,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三)推动育人机制创新

要把对学校制度的全面梳理作为基础性的工作抓实抓好,建设体现育人导向的制度体系。要把育人要求落在岗位职责上,体现到考核评价中,突出把“立德树人”作为评价工作的唯一标准,用好典型宣传、表彰奖励等正向激励,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育人作用发挥。建立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管理教师等“一员四师”五支育人队伍,加强队伍教育、培训、考核,切实提高思想觉悟、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睿.协同论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实施的机理与路径[J].思想理论研究,2020(01):101-106.

[2]李昀泽.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10-11.

[3]邵兵,张勇,彭飞.学风建设与学业支持系统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1):139-142.

[4]王涛.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76-78.

责任编辑  晨曦

作者简介:张海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杨东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生工作部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高校学生工作课题“基于组织力提升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及测评体系研究”(课题编号:LX2018Y029);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铁人计划 ’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9JKDY056);2018年广东高校党建研究会党建课题资助项目“基于组织力提升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及测评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8BKZZ010)成果。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三全育人一体化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