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微

2020-09-10刘笑侃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刘笑侃

摘 要: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场革命[1]。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理论,为研究带来了全新视角。通过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理论得到了拓展;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本文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分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阐释其发展的时代要求,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究其实现路径,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5-0030-02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学界有众多不同的表述,但是经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学界都肯定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单从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人,他们的主体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点在于,一部分学者不认为存在客体,而另一部分学者肯定客体的存在,但对于客体的具体指向也有不同看法。一般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作为主体,二者构成“主体—主体”的关系;第二种关系是仍将二者作为主体,但是复数的、统一的主体,同时也承认客体的存在,把教育资料、知识、思想、行为等看作是客体,从而形成“主体—客体”关系[2]。这两种关系并不存在矛盾或者冲突,其实可以看出“主体—主体”的关系中深一层的包含着“主体—客体”关系。一方面,“主体—客体”关系中的主体仍然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仍構成“主体—主体”关系。另一方面,在教育资料、知识、思想、行为这些客体的背后还存在一个深层次的主体即人,也就是说“主体—客体”关系中又体现着“主体—主体”关系。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创新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是急切需要有学科基础理论的,这关乎到学科的未来发展,可以说是生死攸关。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锦上添花。这弥补了原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培养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创新精神,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新的方法。同时,也为中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借鉴与融合提供了范本。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诉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具有全员性,但在运用原有理论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教育方式上采用单纯的灌输方式对受教育者搞“一言堂”“满堂灌”;在教育内容上“假大空”,教育者只是照本宣科,而不关注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需求;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统一培养,使得学生成为工厂式的“标准化产品”。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鉴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频繁出现的种种问题,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应运而生。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因此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寻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理论路径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在我国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源泉。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马克思强调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这里所说的理论是指一种思想体系,用这种思想体系说服人和掌握群众,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人民性。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教育人的活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

第二,要坚持列宁的灌输理论。列宁提到,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4]。“灌输”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范畴,即正确的思想体系不可能在教育对象的头脑中自发形成,只能通过教育、学习、实践才能自觉形成。

第三,要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文化方针[5],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转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依据。

第四,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

2.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必须从中挖掘教育思想。例如《大学》中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学记》中“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与我国新型师生关系提倡的“教学相长”一致;儒家的“仁者爱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等思想均体现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应当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古诗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等教育理念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以及师生关系处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体间性思想既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有利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二)实践路径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其实践应用最根本的就是要处理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从主体讲,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因此,在实践中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建设,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师要做到“三为、六要、八统一”[6],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本职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受教育者。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了解教育对象,从而进一步与教育对象建立密切的交往关系。

从二者关系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当是地位平等、相互作用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利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地位都是平等的,二者应当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保持作用互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同时进行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保持教学互动,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结合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理论创新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原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研究和升华出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新知识、新理论。实践创新就是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7],这深刻地揭示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联系,就是寻求二者的结合。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矛盾都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理论创新又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推进改革的进行。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追求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结合,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雷奕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 [德]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前苏联]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3.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新华网.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8].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19-03/18/ c_1210085510.htm.

[7] 人民網.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EB/ OL].[2019-01-02].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9/0102/c117092-30499540.html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