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教学改进与优化探究
2020-09-10李虎
李虎
摘要:本文基于诗教主题,通过吸收借鉴传统经验,以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当前的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诗教;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2-178)
诗教一说,源于商周,经孔门发展成型,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且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一个教育思想之一。当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应在传统诗教经验基础上,深化和更新对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认识,探讨诗歌教学中的诗教应用理念,结合当前存在的教学困境来着力寻找基于传统诗教经验下的初中古典诗歌改进策略。
一、教之“观”
1、师生观
传统诗教对于“观”的解释是“观政治得失和社会风俗”,而在今天的课堂中,“观”的内涵可以更加丰富,当代教学语境下的观察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认知,观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对于诗歌学习更需要全方位的观察。除了观诗歌文本的内容,还包括诗人的创作意图、隐含情志以及社会风貌。观的重要性是因为它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诗歌来从中认识社会生活,获取经验。例如,在《卖炭翁》中,该诗表面上刻画的是一位卖炭老翁在寒冷的冬天卖炭的悲惨情境,但如果仅如此解读,学生对此感触并不会很深,所以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其背后的创作内涵,以此了解诗歌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风貌。该诗实际上是通过描写老翁的悲惨遭遇讽刺和揭露唐代元和年间宫市的腐败和社会风气的混乱。诗人借老翁的凄苦悲惨形象来表达对当时不合理制度的抨击,以及对统治者剥削掠夺的不满。也由此可见,对于此类诗歌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与风貌都是需要在教学中加以点明的。绝大部分的诗都是诗人对于自身情绪的抒发或是主观情意的表达,观诗除了要学习当中的表达技巧和文学特征意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与文本和诗人产生共鸣来理解诗人的情志。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忧国忧民思想直抒胸臆的体现。
2、认知体验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能够运用自身的认知和能力去观察、认识和感悟世界,而“观”的一大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学习的能力。细究“观”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认知体验的活动,是为了学生在认知体验过程中丰富并汲取人生经验。通过对于不同题材的诗歌观察学习,学生可以收获到不同内容。比如《春望》中可以看到连年的战乱下,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可以体悟到战争的残酷与社会的萧索,进而激发对于和平的向往,这就是对诗歌文本进行认知体验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讲解诗歌会传递给学生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风俗,从中提取生活经验,学生则通过学习诗歌,观察到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环境与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容,这都是经过“观”之后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歌文本理解的过程。
3、教学观察
“观”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到诗歌背后所蕴含的社会风貌与诗人情志,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提取相应的教学智慧。对于教师来说,观的是教学节奏,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同于学生对诗歌本身的观察,教师是对于整个课堂中一切的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来更好地调整自身教学节奏,从而主动地掌握课堂。仍以《卖炭翁》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观察诗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物经历”“结合引申讲解,分析该诗所处社会背景与社会现实”。教学过程:首先观察诗中的“宫市”制度,即朝中宦官到市场上采购宫廷物资。中唐时期的宦官把持朝廷,专断采购权,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肆意掠夺,无恶不作。其次,观察诗中人物形象。如“满面灰尘”“鬓角苍苍”“烟火色”“十指黑”等,说明了卖炭翁的烧炭艰辛与炭的来之不易。“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更加形象地刻画出了老人凄苦悲惨的形象。“口称敕”“叱牛”“宫使驱将惜不得”则刻画出了宫使在掠夺时的嚣张跋扈。其次,观诗之味与作者情志,整首诗的基调是悲慨、实境与委曲;诗人对于底层劳动百姓的生活情境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尤其对当时腐败黑暗社会现实的讽刺,更体现了其对于宫市制度的深恶痛绝。本课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对文本的深入细读,以求能够因都按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细节出发来品味古诗。
二、教之“群”
群即师生之间围绕诗进行观点和心得方面的交流,语言此时担负了表达师生流动思维的载体作用。为什么在观之后需要“群”呢?因为学生通过观很难去理解和把握诗歌,所以需要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来为学生的感悟和经验进行补全。不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群”的过程中有一个难点,就是学生很多时候都难以组织起恰当且完整的语言,精确表达自己的所感,他们只能表达自己所能表达的,这很容易导致课堂中的语言始终是未完成的状态。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就需要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选择富有深意的语言来予以恰当地提示和回应。
综上所述,“诗教”作为重要的诗歌教育传统,当前并不是很受教师和学者们重视,相关研究也并不是很充分,因此本文基于孔子的诗教传统理论,结合相關的教学理念对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做出简要探讨,实际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带去一些启发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慕容玄羽.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和方法分析[J].新课程(中),2018(08):63.
[2]周玉兰.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新模式分析[J].新课程(中),2018(08):122.
[3]陈长春.字斟句酌 有迹可循——初中诗歌鉴赏教学一得[J].新课程导学,2018(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