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研究

2020-09-10邢元梅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邢元梅

摘 要: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性的工程。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能够对社会问题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安全、秩序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社会主义的进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密切的关联。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专业社会人才能力制度的建设不是很完善,人才供给远远满足不现实中的需求。除此之外,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培养中,缺乏合理、科学的教育体制,在评价、考核机制等方面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本文从实际出发,明确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在市场上的地位,建设我国初级、中级、高级层次的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社会专业工作人才能力的培养。为了对专业人才能力框架的建设提供保障,需要具有创造性的设计与之相关的评价体系,为今后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的建设、发展,提出可行的意见。

关键词: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人才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6-0276-02

由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始于民国,起步时间比较晚。在1987年的时候,国家教委批准在我国各大名牌高校中设立了相关的专业,说明了我国对社会人才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视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社会经济体制遭受到了变革,致使很多职工被迫离岗,这也是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因此,社会问题便不断被激化,这时相关人员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我国在步入2000年的时候,建立了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到了2003年,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才相继步入了正轨。到了2008年之后,高达200多所高校已经在大专、本科、研究生等三个层次上形成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体系。

一、专业社会人才能力的概念

专业社会人才,作为社会事务工作的主体,在工作中却不具备主动性。由于不同国家制度、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不同,所以不同国家的学者,对社会工作定义的侧重点也大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之下,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借助的是社会系统、理论帮助人类实现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它主要遵循的是人权、社会公开的原则来开展相关的活动。美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将社会工作视为一项比较专业的活动,想让其社会能力得到有效的发挥,需要协助个人、群体乃至社区共同完成,从本质上而言,它能够为发挥社会能力而创造有效的社会条件[1]。以上不同国家对社会工作的定义和侧重点也大不相同,有的过于强调社会工作所具备的功能,有些侧重对社会工作中的内容进行强调。但是,社会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身具备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而社会专业工作能够为客体提供怎样的服務,怎样满足客体的需求,是本身能力高低的一个综合体现。由于考核职业能力时,所关注的点大不相同,所以一般将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主要划分为:第一类,职业资格。职业资格证是胜任社会工作者能力的一种体现,这也是社会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职责资格,同时也是社会工作者潜在能力的一种表现。第二类,执业等级,执业等级是专业社会工作者是否符合相应标准能力的集中体现。无论在实际过程中,哪一个侧重方向得到了重视,或者两者之间都有所兼顾,社会专业工作人员都需要具备职责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等三方面的能力。其中,职业知识,都是一些常识,主要涉及的领域有社会服务、信息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职位经验共同获得,主要包括学习、沟通、创新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二、能力框架结构

只有对专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进行明确,才能为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统一性的标准。只有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提升相关人才的能力水平,否则便无从谈起[2]。专业社会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是相关人员能力细化与明确的集中反映,为了培养更多高能力的社会人才,需要开设与之相符合的教育制度,以及培训渠道。

(一)相关框架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由于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这便决定了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框架设定,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借鉴,这样,我国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才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只有具备中国特色的社会人才能力框架,才更具通用性、代表性。一般而言,我们所关注的领域,除了特殊领域的工作者,只界定了具有专业性质的社会人士[3]。由于社会工作者自身认知的差异性,通常将研究的主体按照能力水平的高低,可将其划分为初、中、高级等三个不同的层次,而且每个层次之间,都具备相应的连续性。对不同层次的工作人才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

在借鉴会计人才评价领域所倡导的方法,需要根据所处的环境与服务的目标对其定位,需要对履行的基本职能进行明确。通过对该任务的分析,将其能力要素进行合理分析。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者能力要素所实现的途径也大不相同。虽然将社会专业工作人才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层次的主体之间,也是比较分散的,对于个人而言,能力要素是具有连续性的。

(二)相关人员的能力框架

1.初级社会层次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

初级层次的专业工作人才大多从事的社会工作都比较简单,不能独立地完成每一项项目。所以,在专业知识等方面,处于初级层次的社会工作人才需要学习的基础理论非常多,例如,经济、哲学、人类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主要重形式,但是在职业技能上,初级层次人才,在解决社会问题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观察与分析方面的能力。解决已发生、出现的问题和预防即将发生,或者处于萌芽阶段的问题。解决社会问题出现了两个极端,对前者是主动,对后者则是被动。总体而言,无论是处于哪种状态的社会问题,都需要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对其深入分析。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对主要矛盾的把握,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学习方面的能力。主要指的是获取知识方面的能力,这也是为了对社会环境中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问题进行解决。因此,便需要相关人员具备与之相符合的知识能力水平[4]。并且为新的社会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这有利于相关人员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让自己的职业水平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第三,判断、评价方面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对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为工作的开展明确方向。在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对初级层次专业工作人才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他们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具备尊重他人的素养。

2.处于中级层次的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

中级社会人才,作为社会工作领域的主力军。他们需要借助运用各种比较灵活的方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给表现出来。在专业职业技能方面,处于中级专业的工作者需要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社会工作中的协调能力、彼此之间的沟通能力、自我控制方面的能力。

3.处于高级层次专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

第一,创新方面的能力。我国社会工作起步晚,所以在理论方面,需要有效借鉴国外的一些理论知识,来弥补缺陷,从而实现理论与方法创新。

第二,管理方面的能力。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无论是从事行政管理,还是研究工作,高效率的管理工作,往往都需要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有效运用才能实现[5]。

第三,科研事业上的能力。科研能力,主要针对的是从事科研工作的相关人员。主要采取的是对社会问题的调查,从而对所产生的问题、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初级层次和中级层次的专业工作人才相比,高级层次专业工作人才所应有的价值观,是属于最高境界。

除此之外,还推动社会迈向公正的步伐,并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实现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的有效途径

相应的框架得到明确之后,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其得到有效的落实。教育作为最有效的途径,能够提高专业人才的知识水平,树立比较正确的价值观。院校作为社会工作人才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技能、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为了判断社会工作人才所具备的能力是否符合能力框架的要求,因此需要设计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之上,转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由于职业能力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以对评价方式的设计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可将评价体系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职业资格的评价,第二类是执业职称的评价。两者之间有些比较微妙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两者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而社会工作人才能力要素只有通过实际验证,才能转化为综合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通过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概念进行引入,然后再针对不同层次的专业社会人才设计与其能力相符合的框架。为社会工作者达到框架的要求提供了有效的保障,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对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工作的加强,提升相关人员的能力水平,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快相关专业教育工作方面的改革,以及相关教育发展的进程。以培养相关人才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让专业工作人才的能力从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二是需要加强建设后续教育体系。做好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从而有效提高相应的技能素养,做好解决问题的应对能力。并加强与国外机构之间的合作,为我国优秀的工作者提供外出深造的機会。这样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有效合作增强我国人才的理论研究、实践水平。三是需要对相关职业水平等级考试的资格证书制度进行完善,需要对相关人员能力的科学体系进行深入的评价,通过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对社会专业工作人才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与考核。

参考文献:

[1]周晓.基层社会治理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三社联动”实践为例[J].中国人事科学,2020(3):66-72.

[2]方舒,谢诗东.金融社会工作教育的基本框架与本土发展[J].社会工作与管理,2020,20(2):5-15.

[3]杨超.社会治理背景下“三重整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社会与公益,2020(3):10-12.

[4]高雷.社会工作融入专业课程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4):171-173.

[5]谭雪琴.社会工作机构介入精准扶贫的实证分析——以重庆X社会工作机构为例[J].社会与公益,2020(2):7-9.

(责任编辑: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