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路径探索

2020-09-10陆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学校

陆乐

摘 要:本文以高职院校为例,对其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凸显办学特色、对接岗位标准、关注政策红利等有效的转型升级手段,推动了学校办学机制、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模式等的升级发展,促进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学校;转型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6-0090-02

基金项目:2019-2020年度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研究重点资助课题“新升格高职院校加快转型升级的实践研究”(XHZDZZ2019016)

一、高职院校加快转型升级的背景和使命

对于国家而言,学校的发展水平代表了国家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潜力。2015年,我国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提出了统筹推进上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决策,标志着“双一流”建设的正式开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应该进一步加快“双一流”建设;2019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并在文件中提出了新的系列性目标,如“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等,要求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能够实现高职院校的转型升级工作[1]。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会受到经济、文化、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转型升级需要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具体来讲,新时期,高职院校加快转型升级的使命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破解辦学机制困境;二是弥补教育体系缺陷;三是实现双师队伍建设;四是推动课程体系改革。无论是高职院校教学转型升级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课程改革都是其中的难点所在,学校应该结合新型产业人才发展的要求,面向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起项目化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确定好课程主线,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强调校内和校外的优势互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2]。

二、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

(一)凸显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该将自身的办学特色凸显出来,强调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与教育机构共同办学,实现办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可以对学校的办学活力进行强化,推动学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转型升级。共建学校能够享受来自政府和企业的双重优势,将其在产业规划、技术研发、经费筹措、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切实发挥出来,提高办学活力,逐步形成政府投资管理、学校强化教学、企业构建育人平台的动态均衡治理格局。借助政府与企业共建的方式,高职院校能够将企业扶持与政府支持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人才共育、责任共担和成果共享”的机制[3]。

(二)对接岗位标准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专业的特点,主动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将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任务转化为“工学交替”项目,进一步推动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同时也应该立足具体生产项目,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通过校企协同的方式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对接先进技术和生产现场,借助典型的工艺来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推动课程设计与岗位标准、课程内容与典型工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相互融合,借助优质的课程体系,加快学院课程建设,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三)关注政策红利

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系统,需要对外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内协调学校发展需求,在层次上存在高低之分,结构上也体现出了显著差异,高职院校应该立足社会发展需求,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加强与高职院校的联系,提升高等教育系统服务经济社会转型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地方政府的政策红利,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4]。

(四)培养双师队伍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服务功能是核心所在。学校可以在内部建设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打造技术研发与服务的合作,推动技术研发、实践教学、大赛培养以及师资提升的一体化,面向社会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技能特长进行培养。同时,学校可以在外部建设企业工作站,经由互派互聘的方式,引导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加快专业实践、专利申报以及科技研发工作的步伐,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疑难问题,加快双师能力建设,对学校的双师队伍结构进行优化。

(五)形成服务优势

一是应该关注地方社会需求,对专业进行适当的调整。高职院校应该梳理服务地方的意识,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做好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提升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适应度,构建起能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专业结构体系。二是应该关注产业升级要求,对学科布局进行优化。学科布局的优化是一个动态性过程,高职院校应该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出发,凝练学科方向,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推动学科机制创新,优化学科结构[5]。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发展急需同时具备一定基础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以“应用型”办学定位为核心,拓展学科专业覆盖面,打造出梯队结构合理、研究特色鲜明、学术氛围浓厚且能力突出的应用型学科结构体系,形成能够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的学科建设格局。三是应该关注地方重大战略性需求,形成新的协同创新生长点。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战略性需求,高职院校应该主动融入到自主创新体系中,参与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为品牌形象的塑造提供技术支撑。四是应该构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行业与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核心依据。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存在一种古怪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长[6],就业难度大,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无法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导致很多岗位出现了工作人员空缺的情况。分析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一些毕业生因为专业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无法很好地满足现代企业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围绕行业企业需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也就显得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应该立足行业企业需求,借鉴一些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对培养目标进行设置时,应该强调面向各行业一线,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强调能力为本,个性化成才。

(六)找准着力节点

高职院校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個体技术服务多,协作抱团服务少,小项目小促进多,高水平高效益少等。对于这样的情况,学校应该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找准着力节点,促进自身服务水平的提高[7]。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一是应该转变服务方式。对校内校外的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起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将科研团队的集群效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同时也应该借助优势学科来形成优势攻关能力,打造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备较强影响力的科研团队,提升科研竞争力。二是应该转变服务项目。学校应该主动与地方企业进行对接,拓展合作方式及合作渠道,借助系统设计策划等方式,在项目联姻、科技攻关、成果孵化等方面实现全面化的校企合作。这个过程中,应该主动对接区域行业产业,对区域产业链应用型技术开发以及关键性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实现高职院校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系统化支撑。三是应该转变服务成果。服务成果应该从原本“量的扩展”向着“质的提升”方面转变,围绕区域发展战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调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培育,做到“攻关大项目、催生大成果、争创大效益”,对学校自身的科研实力和成果转化水平进行强化,在提高服务成果质量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品牌效应。四是应该转变服务资源。学校可以借助国际合作为自身的转型升级构建新的技术交流平台,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在创新的同时对课程体系等进行拓展,将自身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7]。

(七)强化学科特色

一是应该推动学科链和地方产业链的对接。学校应该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立足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对自身的学科结构进行优化和完善,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强化学科与地方产业互动,借助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形成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重点学科群,围绕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推动学科方向的凝练,在学科和地方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二是应该强调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对接。高职院校应该立足地方,面向行业,依托企业,借助校企合作来提升自身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力。从目前来看,校企合作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开始朝着多领域、立体化、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比较常见的合作类型包括战略协作型、合作公关型、联合申报型和定向培养型等,高职院校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校企合作类型,保证校企合作的效果。三是应该实现共享海外智力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对接。学校需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强化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吸收先进的办学理念,对人才培养视野进行拓展,借助国际眼光来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的发展环境下,我国高职院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等带来的全新挑战,以实现产业需求侧与人才供给侧匹配为目标,学校应该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以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师资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提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治国,等.中心城市电大生存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思考——基于某中心城市电大教师的视角[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6):23-28.

[2]刘斌.水利类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5):125-126.

[3]殷建国.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4):84-85.

[4]欧阳恩剑.高职院校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与实践——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转型发展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9,9(4):1-6.

[5]李北伟,贾新华.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优化策略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9(5):104-108.

[6]包凌烽.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中职汽修专业建设发展趋势[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9(10):43-44.

[7]王应标,庄卫军.新形势下校本教研转型升级的路径探寻——以江苏省清江中学的实践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9(10):49-52.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学校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学校推介
上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