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大学生礼仪》课程思政网络教学设计研究

2020-09-10陈丽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网络教学礼仪课程思政

陈丽君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实施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要求。本文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视角出发,对疫情期间如何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对综合素质课程《大学生礼仪》进行课程思政网络教学设计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网络学习,立于课程思政的高度,在中西文化对比视角之下了解中西方礼仪在关键议题上的区别,发展一定的礼仪文化审辨性思维,生发礼仪文化的敏感性,为今后涉及礼仪文化的高阶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文化比较;礼仪;课程思政;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6-0062-02

基金项目:安徽新闻出版学院校级课程改革项目“《大学生礼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一、研究背景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实施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要求[1]。此次重要讲话之后,全国各高校相继展开了大规模覆盖专业范围广、涵盖学科门类全的课程思政教研项目建设。

《大学生礼仪》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正是在这样一个响应国家对高校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号召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教学研究项目。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现状,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停课不停学”的教学活动,网络学习平台成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良好品德和发扬爱国主义情怀的主阵地。疫情之下,各学科课程思政网络教学设计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教育内涵和教育价值。对于人文学科的教学设计者来说,立足学科本身,从学习观、人文观、世界观、生态和谐观、未来全球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审辩式思维、文化自觉与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等诸多课程思政元素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二、課程设计的指导原则

(一)区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

“思政”是对“思想政治”的简称。如果把“思政”与“课程”相连接,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及实践活动”,即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种社会实践活动[2]。“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1]。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能够明确两者内涵上的区别,把握两者侧重点与着力点的归属,从而避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一体化,在“课程思政”课堂上出现牵强附会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为“课程思政”而转为“思政课程”本末倒置的教学现象。

(二)确立“同向同行”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张新局面。”“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目前,安徽新闻出版学院(以下简称“本院”)形成了以“课程思政”为核心,外延不断扩大的一系列课程思政体系,包括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专业课思政建设等。《大学生礼仪》属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课程,疫情期间网络教学设计在价值引领上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课程思政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指导思想[1]。

(三)实现“春风化雨、隐性育人”的效果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在非“思政课程”的课堂上刻意将思想政治元素或思想政治资源梳理出来向学生灌输,使人文素养课和专业课具有浓郁的思政意味的“显性”教学方式非但不能达到“课程思政”的预定教学效果,而且使原有的专业课、人文素质课程面目全非。习近平总书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喻为空气,提出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这一比喻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内心。这一比喻也为“课程思政”在课程设计及课堂上的展现方式提供了一剂良方。《大学生礼仪》在课程设计上着意于以渗透性、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实现“隐性育人”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设计价值观引导及课程思政元素

(一)课程设计的价值引领

《大学生礼仪》作为高校综合素养课程,目前现存教材及教学内容均存在一定问题。现有大多数教材缺少中西对比的视野,有些命名为《国际礼仪》《标准礼仪》的教材内容存在全盘西化现象。一切礼仪范式以欧美国家为标准,鲜有结合我国古代礼仪进行对比分析的编撰体例,其指导之下的教学显然缺少对礼仪规范以外礼仪文化外延的扩展。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与文化输出能力的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文化意识开始觉醒,更加关注本民族自身的礼仪文化现象。疫情当前,人类面对这样一个共同的难题,世界各地区不同的文化区域对疫情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反应。以此作为契机,高校要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视角出发,对《大学生礼仪》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网络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思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理解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增强高校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隐性育人”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礼仪》网络课程设计中通过中西文化对比的视角主要确立以下价值引领方向:关注人类共同话题,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在关键议题上的异同,建立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促进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理解,生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在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学会讲好中国故事;锻炼批判性思维,学会处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从做中学”“知行合一”,将静态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再认识过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二)课程设计的“课程思政”元素

《大学生礼仪》疫期网络课程共五个版块,在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之下,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每个版块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见表1)

四、课程的实施及不足

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之下,体现“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礼仪》网络教学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上实现了“礼仪课不仅仅是礼仪规则学习,更是礼仪文化学习”的教学目标。该课程自疫情以来一直以线上教学的形式展开,课程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目前已经在全院范围内面向三个系不同专业展开了网络教学。网络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按照教师所发布的教学任务,通过视频学习、网络直播、小组讨论、问卷调查、上传视频、章节测试等学习手段,展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习。

但课程在网络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由于课程建设周期有限,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尚未全方位覆盖,仍然留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其次,疫情期间,该课程仅涉及全院三个系的部分专业。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课程内容在普适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方面在后续教学中还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再次,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指挥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教学质量的保障对网络授课教师具有挑战性。以上涉及问题为该项目在后续建设上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并指明了建设的方向,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落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赵继伟.“课程思政”:含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114-119.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网络教学礼仪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筷子礼仪
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环节设置小议
高职院校开展基于云平台网络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
礼仪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