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环节设置小议
2016-11-14先木斯亚·买买提明阿不来提·吉力力
先木斯亚·买买提明 阿不来提·吉力力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各个行业中应用的普及,其角色在社会服务中起到的作用也愈加明显和重要,大学教育中,计算机正逐步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该文探讨了将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网络答疑;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56-03
对于现今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一新生而言,高效开设的计算机课程通常会给他们以极大压力,当一个课程对学生欠缺吸引力时,作为任课教师,须认清这一点并加以及时扭转,除去极少部分的学生,多数普通学生只能在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下摸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课程设置和客观条件对他们可能是帮助,也可能是干扰。以下就根据笔者多年讲授计算机公共课得出的一些看法。
1 课堂效果受教室环境的限制以及教材和考试
1.1 教室教学环境
计算机技术本身的特性(即操作性)和大班授课、教室授课存在很大矛盾,它需要更多的上机练习,但由于人数过多,不可能满足全部上机形式完成。这种课本身的特点是理论性弱,需要理解的高深知识少,但操作性强,需要多多动手实践才能记住,如同游泳等体育项目,不可纸上谈兵,必须接触到真实的环境才能在实际练习中迅速加以体会,并得到进步。说得越多,做得越少,越不利于真正掌握,此类课程的关键是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并给予细致的演示、指点,让他们能迅速地模仿教师的操作,熟练之后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这一过程应迅速、不拖泥带水、不似是而非。因此,此类课程应具备如下的环境:初期要有老师不厌其烦地引导、讲解,顺利度过这个困难百出的阶段。我们都知道,学习新知识时最易产生挫败感的正式最初期:对多面对的东西完全陌生,一无所知,同时也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自发的学习有另当别论),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设备和难懂的专业术语。他们最需要的是马上接触实际的计算机环境,在练习中打消挫败感。
但因人数所限,不可能满足全部授课以上机形式完成,而上课时班大人多,教室的布局仅利于自习、考试或听讲座,但不利于大容量的班级上课,纪律容易混乱是一个因素,另外计算机公共课这种必须模仿教师操作的课,无疑更不适合:教室呈长方形,讲台和演示屏在教室的一头,120多人的班级,全勤时基本坐满整个教室,坐在教室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很难看清黑板上的电子演示细节的,同时听讲也有困难,这样上课,久而久之会形成分化,慢慢地学得不好的学生会自暴自弃地不再主动争取教室前排的座位,因为听不懂的太多,已经难以继续理解后面的教学内容。这就使教师大量做无用功,学生易被甩下,跟不上进度。
1.2 教材和考试
在这里我们不妨以初学者的角度来看一看我们为本科生们所编、所选的教材,这些书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向读者展示着计算机世界——充满无趣、枯燥、令人望而生畏的术语,描述绝对正确,但缺乏启发性,多数知识点缺少实例说明。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但自我管理能力弱,目前我们从选择教材到教学模式到管理模式却都是弃其长而用其短——并不重视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唯有学生的自发积极性,才能对抗自身的惰性和很少受过锻炼的自我管理能力),殊为可惜。而是客观上要求他们运用自己很少经过系统化训练的自我管理能力去协调时间和精力去强迫自己学习并无兴趣,仅有压力和反感的学科。多数以低效率而告终。如此这般,很容易使本来该以学知识为主旨的大学生活变为应付考试,考试则由验收知识的掌握程度,变得流于形式。
以上实乃多年固存之弊端。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个,可能就是“为了便于管理”。这也确实是事实:试想一个120~180人的大班级中,讲授知识最终要规范化管理、要显式地衡量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并标准统一。如要满足这些条件,最基本一条就是必须考虑考试的形式——此指标最能方便快速地在某个角度上看出师生的付出和收效,那么考试形式是要以主观题为主还是客观题为主:如果是前者,那么答案必定不能完全统一,那么给分时如何衡量又会出现多重标准,有时会难以服众,尤其是主观题的批改时间远长于客观题,考试周内很难完成批改和录入成绩。如果以客观题为主,又会出现教条化的考试,甚至造成操作类技能类科目的考试,居然如同政治类文科考试一样出现死记硬背式的复习题目,学生人手一份加以背诵。笔者在数次目睹此类现象后不由诧异,这样是否已经失去了考试的意义?
2 上课和上机的效果对比和矛盾
2.1 对老师的不当客观要求
在机房练习时,按教学大纲所讲的主旨,是用以练习、熟练课上所学的技巧和操作,但这实际上难以实现:课上的条件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很模糊,说白了就是没听懂、没记住。上机时间如果安排在上课之后好几天才进行,上机时学生很可能根本忘了该做什么。这种时候,按理说教师的任务只是公布该练习的题目,并在学生遇到问题是予以解答,但必须由学生自己先进入练习状态才能产生问题,可实际情况是学生完全不知该怎么做,甚至不知该问什么,于是多数人会呆坐到下课——如果教师不予干涉的话,可是教师一旦干涉就不得不重复上课时所讲的内容(笔者曾经亲身经历过类似情景:把课上的内容又讲了两遍——每批上机一遍),这样效果确实很好,学生基本全部点头说懂了,可这似乎不是长久之计,一方面教师的精力被严重透支,一方面也体现出课上的时间反而形同虚设,甚至有的学生明知课上听效果有限,而上机时老师还会再讲一次,于是干脆不来上课,上机时倒兴致勃勃地来了,这种行为虽然不符合校规,但也能反映一定的人之常情,这时教师会十分矛盾: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为追求,还是只做份内的工作?
2.2 上机工作量和上课工作量无法真实体现现实工作情况
这里需要着重提出的一点是,计算机上机课的课酬,仅仅为上课课酬的40%,这种直接和工资挂钩的方式,客观上确实对教师的积极性有影响,凭笔者在公共课上超过六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如果专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机其实比上课累得多。操作类的课程,最关键、最见效果的就靠上机练习,学生所得到的最大帮助也在这个环节,偏偏这个环节没有有效的管理和评估,这是否在客观上鼓励教师以对自己最轻松的方式进行?窃以为这个现象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如果要维持,就必须先改善课上教学的客观条件,不要将课上的学习任务转移到上机时间。
3 网上答疑的实际运作中之不可行性
学生对那些该是自己主动去问、去做的事情全无概念,多数人仍然维持初高中的模式:等待有人来指点、提醒,否则就不知道该去做(举例来说,笔者曾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让学生翻到书上的例子处,对照电子教案投影仪器看时,学生居然要老师告知该知识点所在的页数,并在得到答复前宁愿坐等不动,这说明学生的课堂学习实在欠缺主动性。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讲了一上午的课,进度已经跨过一章,而学生的课本还停留在第一页)。
进入大学后,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抄笔记,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写在黑板上的才应该抄下来,而现在要讲的知识点都在电子教案上了,而且其切换速度明显比他们一直习惯的步调要快,他们看不出该选择电子教案演示中的哪些进行记录,他们协调不好一边记录一边听讲的任务,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吸收的不好,不知道应该随着教师的进度对照教材。
同时,大学不再是每天留作业,也没有之后的收作业、检查、批改、回复。课后复习在很大程度上只取决于学生本人的自觉态度和有效方法,可他们经常不知道该做哪些题目——更重要的是他们遇到困难时不知如何解决,大学中师生接触较少,教师不可能及时出现为学生排除疑问、解除挫败感,从这个角度看,网络答疑似乎是个解决办法的好途径:师生可以在一个由学校提供的统一网络平台上,利用电子留言板以发帖回帖的形式提问和回答,可这一形势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障碍,导致无法顺利达到预期效果。网上答疑的实际运作中之不可行性。下面以个人亲身经历列举几例。
3.1 硬件条件无法齐备
首先,使用网络留言板,需要师生双方都具有计算机和网络条件,这一条多数非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就难以具备:这些院系据说都配备有机房,但笔者询问过学生们,却一律得到这样的回答:从未见过机房,更没有使用过,先不管院系内部是否存在沟通适当或开放权限问题,学生长时间在本院系中得不到可使用的计算机资源是长期存在的事实,那么学生只能使用自己购买的计算机(多数学生没有这个条件);或者去校外的网吧(此类环境对学生学习实在并不适宜)或者去计算机学院的机房(这样也存在问题:且不说信息学院地理位置远离其他院系,其机房虽有一定资源,却主要应该面对本院的师生使用,无充分的能力为其呀院系提供服务)这是一个大问题,假设此问题能够得以解决(如学生排除困难顺利地找到可用的计算机并登录留言、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再说教师一方:计算机是教师确实都具有设备,但要在家中办公时回复学生的网络提问,又存在能否从校外顺利链接到校内电子留言本的问题,多数教师都不住在校内家属区,无法从内网访问校内资源和平台,笔者曾数次在上网高峰时段从外网试图连接到校园网中的网上答疑模块,有超过半数无法连接,余下的几次虽能成功连接,但打开帖子的速度十分缓慢,最夸张的一次,曾用近半小时才打开一个问题帖子,而回复该问题并成功发出回帖又花了更长的时间,如此一来使用网上答疑模块的可用时段只剩下早晨8点以前和夜里12时之后,这对于需要正常休息和部分日子早上8点有课的教师来说似乎难以配合,如果利用周末,且不说影响教师的休息和个人生活,对于学生而言也不够及时,学生需要得到及时的答复,如果不能在他们能觉得及时的时间内回复,他们也会从此不再关注网上答疑。效率如此低下,网上答疑的方式能够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了。
3.2 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沟通障碍
退一步讲,即使以上困难都能克服,也仍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障碍:就是学生对技术问题的描述容易形成歧义,使得教师无法真正理解其困难何在,也就难以为之提供帮助。由于缺乏专业常识,他们的问题描述太过笼统,或者含糊不到位,使其理解与实际所知差之万里。
举例来说:学生常问这样的问题:1.怎么能让U盘不中毒?2.我的计算机突然点击哪儿都不动了,怎么办!3.我明明把照片都从U盘上复制到电脑上了,为什么不能打开??——这类问题几乎无法回答,问题1所指很不明确,其回答足足可以写上一千字,而且实际上也并不存在使U盘绝不中毒的完全方法,只能尽力避免;问题2描述过于笼统,有经验的提问者应该根据问题给出自己的电脑在“不动了”之前自己都做了什么操作,以及“不动了”之后计算机的状态;问题3表述不清晰,也难以回答。可事实上,后两个问题如果能当面看到现象,五分钟内就可解决:前者其实是因为计算机的内存空间不够大,用户又打开了太多的应用程序,导致系统无法读取硬盘而挂起服务,只要在“任务管理器”中暂时关闭一部分应用程序即可恢复正常;后者则是用户的复制操作部分有误:应先选中要复制的图片文件后用“粘贴”命令粘贴至目标位置,但用户实际的操作是选中文件后,发送其快捷方式到计算机,快捷方式只是提供了一个到目标文件的链接,本身并不代表目标文件,因此一旦U盘拔出,链接就断了,即使有快捷方式也无法打开图片。
以上问题由初学者用他们特有的漏洞百出、遍布歧义的语言来表达,教师经常根本无法猜出实际的问题所在,回答起来也就无法有的放矢了。
综上所述,并非网上教学、网络答疑的方式不好,只是,至少操作细节类的问题,不适合使用远程提问解答的方式,而这类问题在学生遇到的问题中所占比例又是最大的。
除上述外,计算机公共课还存在不少其他弊端,如教学设备的落后、教师演示用机不配备常见外设、没有网络环境、上课上机时间分离等,都在不同程度地限制着公共课的效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凤虎.关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思考[J].青海科技,2007(5).
[2] 朱勇强.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8).
[3] 李政辉.案例教学法探源[J].中国大学教学,2009(9).
[4] 刘顺清,高秀娟.浅谈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科技论坛:教育科学,2007.
[5] 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 李蕾.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教学变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