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究
2020-09-10郑阿阳
郑阿阳
摘 要:针对如何促进中学生在生物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的深度学习,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出若干个实施方案。
关键词:深度学习;微专题;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学习共同体
笔者分析当前生物课堂教师常态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教师疲于带领学生应付大大小小的各类考试,他们更重视学生对教材的重要概念的记忆程度,从而忽视对概念的批判、分析、应用、推导和探究,导致课堂带着明显的“功利”色彩,“这个知识点记住就好,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个问题超纲,不需要我们解决”等回应常常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停留在浅层学习中。学生习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接受教师凭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简化处理的知识体系,多数学生在这种课堂“一听就懂”,而当学生面对千变万化的题海时,常常无法从学过的内容中准确地选取知识点,把它迁移到新情境加以应用,高阶思维的缺位导致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在答题过程中不得要领,最终丧失学科信心。长此以往,到了高三毕业班,学生十分惧怕情境分析题,以及原因、理由题,这就是浅层教学带来的弊端。
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有效达成深度学习目标,既能学到核心概念,又能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笔者在课堂上尝试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以期达成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一、微专题学习
笔者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尝试以微课题为支点促进中学生的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翻阅教材、查找资料,对核心考点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指导,使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梳理拓展、迁移深化。比如常常出现在教材中各个角落的种子、病毒、红细胞等就可以成为串联各章节内容的“主角”,微专题学习可以实现相关知识的“破(教材界限)与立(知识相关)”。
二、大单元教学
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在如何确定一个学期的大单元,提出了多个指导意见,他认为确定一个单元学习方案应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教师基于学科素养,通过深度备课,对重要概念的深度加工,并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
笔者以“信息传递”为例,尝试打破独立课时的教学思维,来构建大单元教学的教学模型。从教学内容分析,信息传递是生物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围绕在分子水平(示例: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细胞器水平(示例: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与分泌过程)、细胞水平(示例:信号分子与细胞受体的特异性结合)、个体水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等各个生命系统结构层次进行的信息传递,通过构建一级概念、次级概念,厘清逻辑联系。可以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设计5个课时的活动,冠以真实情境展开教学,围绕在寒冷条件下,生命系统层次之间如何完成信息传递以应对低温环境,综合相关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
三、项目式教学和建构学习共同体
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组织、提醒学生去思考现象,是为了促进学生对项目中涉及到的概念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不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题目,让学生开展漫无目的或毫无边界的研究。项目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找准切入点和连接点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使得项目研究过程的指向性更强,可以很大程度上更高效完成核心概念、重要概念的迁移应用。
教师可通过设计模拟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生进行分组创建学习共同体,在情境创建中赋予每个合作者身份、角色,围绕着有挑战性的“项目”,运用高阶思维发挥各自特长,共同完成核心概念的深度学习。在开展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5章第4节中的实验课“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时,福建正值冬季,校园内有许多发黄的落叶,这时教师在课前可以组织、提醒学生去思考叶片变黄的原因,并尝试用实验证明他们的观点,在这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向导,适当时还可以充当“顾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课本的重要原理,可以先确定項目主题,把该主题分割成若干子任务,设计问题串,组员之间相互协作完成项目成品(包括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通过同伴评价,竞争对手评价,教师评价来反馈作品的完成度,评价以是否紧扣课本的核心概念为准。
在必修3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可以通过播放视频介绍学校周边的城市内沟河和下水道系统,熟悉的地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教师可大概介绍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和失去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的异同、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进行实地取样,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传感器和手持设备监测水样和泥样质量,查阅资料,利用教材的重要概念分析、预测内沟河的不同地段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小,生成项目成果,进行反馈评价。
笔者分析人教版生物教材得到,并不是所有章节内容都适合进行项目式教学,浅层教学虽然只停留于记忆层面,但对于“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从生物圈到细胞”这样架构简单的教学内容十分适用。若将项目式教学用于教材所有章节,容易令学生失去积极主动性。项目式教学与常态的教学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他是生物学科教育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可以很好地改善课堂模式。
小结:姜钢2019年6月发表在《中国考试》的文章《发挥高考内容改革导向作用,助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中提到,近年的高考考查内容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这需要教师在三年的生物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而不是机械记忆知识点。同时,姜钢指出,“唯分数”评价使基础教育窄化为应试教育,学生被培养为追求分数的机器。“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的重要方式就是建立综合评价制度,通过融合统考成绩、学科特长、中学学业表现、综合素质评价和面试考查等多维度评价,实现教育评价改革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对中学教师和中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将来尝试更多元的教学课堂模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9
[2]姜钢.发挥高考内容改革导向作用助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J].中国考试,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