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色经典”阅读对培育大学生爱国观的作用

2020-09-10喻莹

关键词:红色经典阅读大学生

喻莹

摘  要: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首要内容和重要基础。大学生爱国观培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红色经典”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革命和建设的苦难辉煌历史,彰显了伟大的“红色精神”,是培育大学生爱国观的鲜活教材。“红色经典”中的爱国题材为培育大学生爱国观提供了内容来源;“红色经典”中的爱国榜样为培育大学生爱国观树立了方向标杆;“红色经典”阅读实践活动为培育大学生爱国观提供了良好范式选择。此外,文学阅读的方式弥补了培育大学生爱国观的人文美感。探索以“红色经典”阅读为载体的大学生爱国观培育途径,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高校图书馆、数字化阅读平台、校园文化环境、社会实践和大众传媒等平台的作用。

关键词:“红色经典”阅读;爱国观;大学生

“红色经典”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投身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事迹和伟大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和初心使命,积淀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红色经典”对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掀起了研究“红色经典”的热潮,“红色经典”的相关概念和学理机制日渐明晰。但是,关于“红色经典”强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尤其是爱国观教育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实践上看,高校“红色经典”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高校大学生“红色经典”阅讀现况不佳;其次,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爱国情感淡漠、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淡薄、爱国行为欠缺理性等问题。事实上,爱国理念贯穿于“红色经典”始终,它蕴含了能够获得大众文化与精神双重认同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爱国主义使得“红色经典”在时代的发展中永葆生命力。深入探究“红色经典”阅读对培育大学生爱国观的作用和途径,对于更好倡导“红色经典”阅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红色经典”阅读与培育大学生爱国观的内在契合性

经典读物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历史筛选出来的最具学术价值和精神厚度的传世之作。经典读物具有历史性、精神性和精品性特征,对社会人文精神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红色经典”是中国性的经典,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融合了政治和艺术两种概念,记录了中国现代历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历史。“红色经典”曾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融入到国人的情感结构和社会心理之中,深刻影响了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目前,学界对“红色经典”没有达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一般来说,狭义的 “红色经典”,是指20世纪50至60年代创作出版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革命历史小说,其中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主要代表,还包括《苦菜花》《烈火金钢》《铁道游击队》等“次典”[1]。这种界定不仅把“红色经典”创作出版的时间局限在20世纪50至60年代,而且还把其艺术形式局限为小说类型。广义的“红色经典”指1942年以来,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以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文艺作品,包括文学、影视、音乐、戏曲等[2]。本文基于狭义的“红色经典”角度进行论述。“红色经典”是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爱国观培育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自然与“红色经典”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二者价值目标具有一致性

“红色经典”阅读与爱国观培育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首先,“红色经典”积淀着马克思主义精神追求和精神基因。作为文化传承与创造的典型教育范式,“红色经典”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价值理想,深刻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生追求。阅读“红色经典”,可以重温奋斗岁月,深刻体会先辈们崇高的革命信仰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这种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初心使命在“红色经典”中随处可见,可不断夯实大学生爱国观培育的基础。其次,“红色经典”阅读在根源上显示出与培育爱国观相契合的文化精神与价值关切。从某种意义上说,“红色经典”完成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叙事,它们“在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它们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革命传奇和终极承诺,以此维系当代中国人的大希望和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建构国人在这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3]。“红色经典”的这种历史使命,与培育爱国观的价值目标一致。爱国观来源于人们对国家的朴素情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以及对国家共同体生活的依赖。培育大学生爱国观,是为了强化大学生对民族国家合理性的认知认同,树立基于政治体制、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更好担当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

(二)二者内容具有贯通性

首先,“红色经典”蕴含红色初心和红色基因,马克思主义是其生存的重要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它以构建民族国家的文化民族主义为基本诉求,毛泽东思想为“红色经典”的创作提供了最适宜的思想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黄曼君先生认为:“论及共和国50年文学,乃至整个中国20世纪文学,怎么也离不开毛泽东文艺思想以及以它为指导的文艺话语。”[4]马克思主义是“红色经典”创作的理论基石,规约着“红色经典”作家的创作方向和意识形态选择。“红色经典”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和方法指导下,以再现历史和颂扬历史为使命进行的文学创作。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的当代诠释和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凝练表达。其次,爱国主义是“红色经典”的重要主题,贯穿“红色经典”的始终。爱国观是爱国主义在价值观层面的重要内容。“红色经典”生动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人们誓死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观本身是爱国主义文化的高度凝练,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新时代特色,指引着爱国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着中华儿女忠诚于国家和民族,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红色经典”中的爱国主义滋养和承载着新时代爱国观。

(三)二者方法具有互补性

文学作品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是其基本属性。对于小说作品,应该“关注个体生命的具体存在,具体、细致而生动地揭示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活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存状态,探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探索生活的各种可能性”[5]。“红色经典”阅读实质上是一项审美活动,大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艺术美感的享受,满足美好愿望,排遣不良情绪,也能在感受中国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中获得精神震撼、提升心灵境界、构建理想人格,实现精神愉悦、心灵净化和人格自由,这是“红色经典”的审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环体,思想政治功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各要素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同时在要素系统中互相配合、有效互动。以“红色经典”阅读为载体开展大学生爱国观培育活动,能有效发挥教育者的组织、教育、调控功能,引导教育对象自主阅读,以自己的认知图式诠释、选择、内化“红色经典”传授的爱国观内容,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红色经典”内容的行为指令意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同时,在方法上采取“情理并重”的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让学生在普遍的红色实践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红色经典”中的历史情节、鲜活人物,为爱国观培育提供了有效教学情境,领悟到中国的强大成就了岁月静好,从而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环境和一代代中国人的积累,把爱国当作本分和职责传承下去。

二、“红色经典”阅读对培育大学生爱国观的作用

爱国观是当代爱国主义在价值观层面的具体化和规范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观的培育在投射对象上要注重培育对祖国山河、人民同胞、历史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理性认同和情感热爱;在个体意志和信念上要注重培育和坚定“四个自信”;在行动上则要注重锻炼促进其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和报效祖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忘我精神和能力;在价值取向上要注重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坐标。爱国观是历史延续性和永恒发展性的统一,优秀的历史传统是培育爱国观的根和魂。“红色经典”记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前进中的艰难曲折,蕴含着伟大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和文化认同的基因,是培育大学生爱国观的活水源泉。同时,“红色经典”是以审美的方式把握客观世界的,它借鉴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中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传奇以及欧俄的写实主义样式,以理想色彩、英雄主义基调、稍有曲折但明快笔直的艺术线条以及形式的均衡感、对称感,带给读者强烈的阅读快感,使读者在“家仇国恨”、“正邪斗争”和“生死悲欢”等情节中联系自身日常经验,以此构建自己的爱国主义意识。“红色经典”阅读对培育大学生爱国观具有独特作用。

(一)“红色经典”中的爱国题材为培育大学生爱国观提供内容来源

“红色经典”所展现的“红色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体现,蕴含着契合那个时代的很多主题,爱国始终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作为一种先进理念,爱国观必须以先进文化为载体和土壤,红色革命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滋养和承载着爱国观,是爱国观的源头活水。“红色经典”丰富的爱国题材为爱国观的培育提供了丰富内容。如:《青春之歌》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的故事,以主人公林道静的视角描写了知识分子投身革命“脱胎换骨”的历程。《青春之歌》蕴含的青年奋斗精神是永恒不变的,它激励当下青年要始终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投身于国家社会发展的浪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保卫延安》记录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保卫战,真实描绘了一幅壮丽的人民战争历史画卷,塑造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爱国英雄形象,其中包括彭德怀将军、李诚、卫毅等军官,还有王老虎、周大勇基层指挥员等。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虽然现在展现出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走的再远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过去岁月里的苦难经历和奋斗壮歌会成为激励后来者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精神动力。时代可以变,但爱国精神是可以超越时代的,“红色经典”中的爱国主义永不过时。在社会发展浪潮中,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扎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红色经典”是最好的素材。

(二)“红色经典”中的爱国模范为大学生爱国观的培育树立了榜样标杆

“榜样是指在特定社会时期,被大众公认的思想行为先进、道德品质高尚、在某行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者群体,通过培育、选树、传播凝练成一种精神形象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学习效仿的楷模。”[6]榜样的事迹和品格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更容易使人们理解和认同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榜样示范法以其独特的引导示范和情感育人方式,将枯燥抽象的说理教育代之于真实生动的典型人物或事迹,具有示范性、生动性、引导性和激励性等特点,使爱国观温和而又深刻地融入学生的内心。爱国是历史性概念,但其永恒不变的核心是对国家的忠诚、对政治体制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对公民道德品质的持守和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红色经典”产生于20世纪50至60年代,记录的是那个时代的爱国榜样。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爱国榜样的遴选也应根据时代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的爱国榜样应该是坚持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持爱国热情与爱国理性相统一、坚持爱国信念與报国行动相统一,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能将毕生所学投入祖国建设伟业,以身许国,努力奋斗的时代楷模。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红色经典”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爱国模范身上永恒不变的爱国品质和与时俱进的新品质。在榜样学习中,个体从自身需要和榜样先进性的特点出发,完成了对自身现实活动评价标准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指引自身发展的价值体系,从而建立自我意识和确立自身存在方式,了解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式。爱国榜样的实际行动为大学生爱国行为树立了典范,为自我价值实现提供了引领,为大学生爱国观的培育树立了标杆。

(三)“红色经典”阅读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爱国观的培育提供了良好范式选择

“范式”的概念是托马斯·库恩提出来的,指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研究方法、话语体系等等。[7]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人学转换要求教育方法体现人本性,注重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互动性,关系上的平等性、互动性、可转换性,充分展现教育主体的主导性和教育對象的能动性。“红色经典”阅读作为大学生爱国观培育的载体,能够形成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红色经典”阅读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注重读者的“在场”状态,强调的是读者的感悟、读者的解读、读者的发现和创见,需要读者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主体情感,自主建构自我世界。同时,教育者在“红色经典”阅读活动中充当着把关人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举办阅读活动、科学设计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激励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等,实现与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其次,“红色经典”阅读活动具有情理交融、生动直观、实践体验、历史教育等特点,包含各种活动形式,每一种活动形式又具有自身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大学生爱国观培育活动也呈现出多样化形态,拥有多样化教育范式选择,即“红色经典”阅读活动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途径、教育载体、教育环境创设上的多样化为大学生爱国观培育活动不断发展创新提供了实践源泉,增强了其吸引力和针对性。最后,“红色经典”阅读是文化的代际传递,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民族精神的宝库,经典作品一旦融入我们现实生活中,就会灌溉和滋养我们的灵魂,让我们重新找回失落的生命价值,重建萎靡的精神世界,避免“单向度的人”给人带来的片面性发展,通过经典阅读通达整个世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作为传递社会主流思想意识的方式,“红色经典”阅读具有价值评价功能,表现出一种实践倾向的精神力量,通过“红色经典”阅读活动的推进,主体的态度、选择、情感、意志等都会发生转变,进而推动爱国行动的产生。

(四)文学阅读的方式弥补了大学生爱国观培育的人文美感

文学作品作为对现实世界的诗意反映,具有审美属性,它的审美特点是通过语言组织和意义生成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它不仅涵盖了专业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结构、风格等形式上的审美,也蕴含着对作品人物形象、意象世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等内容上的审美意义。文学的审美属性使得学生在欣赏它时,知、情、意、信等诸心理要素相互作用,从而对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化发生特殊的作用。首先是审美主义作用。传统的灌输教育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而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红色经典”具有感官刺激和情感刺激作用,使人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岁月,身临其境去感受战争的残酷以及革命人物的伟大。同时,“红色经典”中各色性格鲜明的爱国人物形象,充满活力和生机,与老生常谈、单调重复的说教形成鲜明对比,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是直观认识作用。“红色经典”的认识属性不同于社会科学的认识属性,后者以抽象的概念、命题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而“红色经典”以宏大的历史叙事,真实再现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可以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军史、革命史教育,使其从直观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坚定爱国观,践履爱国行为。再次是情感渲染作用。“红色经典”的“美”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优美”,它是一种“壮美”和“崇高美”,“崇高美的内蕴,具有一种雄厚凝重、惊异震颤、悲壮敬惧的美感”[8]。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下万丈悬崖,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抗日壮歌;抗日将军杨靖宇靠吃野草和烂棉絮维持生存,这样悲壮的场景令在场的日寇动容,纷纷脱帽致敬……还有《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等,塑造了一系列时代的爱国英雄,以感天动地的悲壮之举感染了成千上万人的心。最后是心灵净化作用。“红色经典”中爱国英雄的高尚事迹使得大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去除杂念,开始从个人的小圈子里走出来,关注他人、社会乃至人类命运。同时,大学生的心灵会趋向崇高,渐渐摆脱世俗功利的目的,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不断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三、利用“红色经典”阅读培育大学生爱国观的途径

运用“红色经典”阅读对大学生开展爱国观培育活动,要充分考虑“红色经典”阅读活动的特点和大学生爱国观培育的规律,将“红色经典”阅读活动的特点与爱国观培育的理论、内容相融合,通过相应的途径,更好地实现“红色经典”阅读对大学生爱国观的培育作用。

(一)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系统化爱国观培育

首先,要将“红色经典”纳入课堂教学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观培育的主阵地,要潜移默化地将“红色经典”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可以将“红色经典”作为特殊的历史教育资源,让学生从作品中重新认识那段战火硝烟、颠沛流离的历史,增强大学生对本国家、本民族的情感认同,培养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既可以缅怀过去,又能够以史为鉴、认清当下,强化其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课堂中,可以用“红色经典”中的革命故事感染学生、伟大事迹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了解“概论”课教学的时代背景,促进“概论”课教学的理论讲授更加入脑入心,增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红色经典”中的伟大人格形象则可以作为榜样诱发和激活学生的爱国行为动机,自觉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此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分为几个专题,通过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加强“红色经典”培育大学生爱国观的系统性。不仅在课堂,在课前与课后也可以向学生推介“红色经典”,布置“红色经典”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课后进行相关阅读和讨论。

其次,要借鉴阅读理论建构爱国观培育的情境。运用“期待视野”走进接受对象的思想状态。“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概念,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9]。在阅读过程中,“期待视野”构成读者的前理解结构和思维定向。因此,在“红色经典”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的过程中,要考虑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和阅读期待,结合他们的成长发展需要,选择一些人性描写较为深刻,包含革命者在挫折与失败中成长的心路历程的叙述,在课堂上营造能够走进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情境,从而契合大学生的“审美经验”,形成相应的召唤结构,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运用“对话理论”强化情感体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蕴含深刻的人文关怀,认为参与对话的双方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共同的统觉背景。“红色经典”文本服务大众的方向和“俗文学”的叙事手段很好地把握了普通大众的接受心理,在受众心理层面建立了互动、体验和升华的机制。教师可以“红色经典”为桥梁,搭建师生对话交流的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互动与体验式的教学氛围,在体验的过程中互动交流,消弭“红色经典”文本因时代差异造成的隔膜和疏远,使“红色经典”经由个体化、生命化的历程转化为学生的精神食粮,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

(二)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宣传推广作用

高校图书馆反映出一个学校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对“红色经典”阅读效果的影响非常大。在日常教学中,高校图书馆要加强“红色经典”宣传推广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阅读活动。首先,要完善图书馆“红色经典”書籍馆藏,对阅读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设置“红色经典”专题书架,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其次,要不断创新“红色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的形式。可以利用微信、QQ、微博等移动终端拓展线上阅读推广平台,打造专门性阅读推广品牌,形成“红色经典”阅读的稳定持续机制。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创意创新的办法吸引读者参与“红色经典”阅读,比如阅读马拉松活动、定向越野、密室逃脱等活动,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根据接受美学的有关理论,每个大学生在面对一部“红色经典”时,由于其阅读动机、知识结构和个人经历的不同,难以形成普遍性的阅读共识,因此对作品意义的获取常需要“解释团体”提供帮助。“解释团体”是一个前阅读的理解结构,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化的公众系统,它有一定的阅读规范和习惯,提供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范畴。大学生由于自身经历和知识结构不同,导致“解释团体”提供的意义导向妍媸各异。高校图书馆作为“解释团体”的一份子,应该依据中央规定的“红色经典”阅读推广的基本目标和方法,在自身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种解释,提供给大学生最适合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意义指南,使大学生在阅读时获取到有益的意义引导。具体来说,高校图书馆需要在这个意义的河流中去粗取精、沙里淘金,分辨出具有正能量的意义,从作品中偶然的、具体的事件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关于社会、人生的审美经验,为大学生的“红色经典”阅读架起一座有益的桥梁。以《青春之歌》为例,21世纪以来,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人生目标的空虚、创业创新的焦灼、日常消费的刺激、人情人际关系的冷漠让大部分大学生陷入精神空虚的状态,以颓废的态度应对人生,经不起人生的挫折与磨砺,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青春之歌》实施阅读疗救,驱散大学生对于社会和人生的迷雾,重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青春之歌》描写了知识分子自我成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细腻的内心描写,根据“解释团体”提供的意义指南,可以去粗取精提取里面的关键词:青春、革命、理想信念、爱国、勇气、坚定、爱情等,宣传推广者要对人物身上的这些品格和经历进行分析,并从偶然的事件中发掘出一般的、普遍的价值,给大学生提供正确的阅读方向。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敞开了作品的深层意蕴,播种下爱国与崇高的种子,从而对生活产生新的理解,显示出文学介入生活的积极意义。

(三)充分利用数字化阅读平台拓展线上爱国观培育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了数字时代,移动阅读正成为国民新的阅读方式,大学生更是当代移动阅读的主体。利用数字化阅读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合优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推介给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高校可以专门为学生创建“红色经典”阅读资源平台,打造一个精品的网络阅读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阅读养分,拓展线上爱国观培育途径。第一,设立专门的红色阅读网站,结合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齐全的“红色经典”阅读资料,为大学生的“红色经典”深度阅读、有益的消遣性阅读、精品阅读提供一个专门的空间和场所;第二,邀请专业的教师(例如图书馆管理员)管理该平台,定期提供优质阅读内容,按类型划分不同的“红色经典”内容板块,更好服务学生的阅读需要,另外,可以提供一些“红色经典”书籍背景知识简介、“红色经典”书籍大致内容简介等,满足学生在碎片化时间中的阅读需求。还可以设置消遣性阅读天地,介绍一些有趣的革命历史人物故事、革命历史事件等,使大学生身心放松地阅读内容,在阅读过程中陶冶情操、放松心灵,从而强化阅读意识和行为;第三,设置专门的阅读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进行阅读交流与读后感分享,充分表达自我,从而深化精神交流,强化阅读体验。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环境

第一,要充分肯定“红色经典”的教育价值。“红色经典”曾经遭受过批评甚至嘲讽,但“红色经典”的教育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有学者这样评价:没有“红色经典”的存在,在共和国文学史上将会缺少很多曾经的苦难与激愤、曾经的热情与豪迈、曾经的感动与迷人。更重要的是,缺少“红色经典”的存在,共和国的文学史画卷缺少了以艺术形式记载中华民族百年风云的部分,成为一部不完整的断代史。[10]“红色经典”集中展示了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程,这样的文学作品,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功能,教师不可忽视“红色经典”阅读在培育大学生爱国观中的特殊作用。

第二,要打造师生共同阅读“红色经典”的良好风气。高校教师要勤于阅读“红色经典”,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红色文化素养,加强知识积累,完善知识结构,结合新时代的爱国特征不断创新和丰富“红色经典”中的爱国教育内容。“红色经典”中的爱国精神是具体的历史的,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但在当今时代要体现其价值,就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教师只有广泛阅读、深入研究“红色经典”,才能在挖掘“红色经典”的优秀爱国传统的同时,加大对“红色经典”的整理与开发,勇于创新,实现“红色经典”的现代转化。同时,学生也要积极主动提高“红色经典”鉴赏能力,掌握“红色经典”阅读方法。一方面,要主动提高自己的红色文学素养,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的政治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不断提高个人政治素养。同时养成文学阅读、文学理论学习、文学创作等习惯,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掌握“文本细读”的阅读方法。研习文本,树立正确的历史认知;深入阅读,获得切己体悟;关照现实,领悟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第三,要以红色文化引领和充实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将红色文化融于校园景观之中,通过校园绿植规划、亭台楼阁设计等突出“红色经典”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陶冶。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将“红色经典”融入大学精神。学校担负着守护民族精神传统的光荣使命,不仅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严格筛选、加工、整合,还要将“红色经典”和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精神,使得民族的精神、气质、品格得以传承下来,让清新、正义之风感染每一位学生。其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经典”阅读活动。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经典”阅读活动,如:可以通过定期邀请名家进行“红色经典”知识讲座、开展“红色经典”调查研究等,增进大学生对“红色经典”的认知;可以通过班级社团定期开展“红色经典”阅读交流活动、“红色经典”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活动以及“红色经典”舞台剧等形式,增强大学生对“红色经典”阅读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模仿“朗读者”和“国家相册”这些栏目来激发大学生的阅读体验。

(五)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补充,促进知行合一

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化理解认同。烈士陵园、博物馆、伟人故居、红军旧址等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生产、生活、战斗和建设的情形,组织同学们实地体验,可以更好地领悟其承载的革命优良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亲身体验促成思想和心灵上的感染和感悟,强化对爱国观的认同。同时,红色文化更重要的是红色精神文化,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红色体验中去,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铭记历史。高校可以围绕革命事件纪念日、革命历史人物纪念日、国耻纪念日、特殊活动纪念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纪念日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情感被激发,爱国观培育更加扎实有效。如: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大学生体验长征的艰辛与伟大,更加珍惜革命胜利的果实和我们如今幸福美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促进爱国观践行。开展爱国观培育,要充分依托社团、班级、党支部等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要了解“红色经典”,了解“红色经典”中的人民性,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阅读“红色经典”的同时,阅读社会这本“大书”,关心参与现实生活,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在三月“学雷锋日”,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社区做宣传;在“五一”劳动节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在国家重大庆典纪念活动申请做志愿者;在寒暑假积极组织社会调研、乡村支教、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等,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熏陶、感染、内化,从而深化对爱国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

(六)以新媒体为窗口,实现爱国观全息性培育

首先,要正确地改编“红色经典”。当前,大学生接受“红色经典”教育更多是通过观看“红色经典”改编的影视剧,因此,大众媒介营造的“红色经典”传播氛围对大学生的影响极大。一方面,要在深刻了解原著核心精神的前提下进行改编。“红色经典”蕴含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本质下的意识形态、价值倾向和精神追求,在改编时要有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尊重原著的精神内核,不能走向历史感的消失,更不能听任经济效益和媚俗文化的驱使,把历史作为娱乐消费的对象,改的面目全非。当然,在改编中也要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融入现代性新元素,突破、超越原著因时代限制而形成的历史限阈,拓展原著没有充分展示的空间,升华原著的思想文化旨趣。另一方面,在改编时要克服市场经济下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断打磨、精益求精,提供高质量的“红色经典”改编作品,让“红色经典”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发展历久弥香,更好地发挥爱国观培育作用。

其次,要打造有温度的“红色经典”阅读类节目。文化阅读类节目是一种具有极大传播力、感染力和文化教育意义的高品位传播方式,能以其“不喧哗,自有声”的独特个性,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朗读者》和《信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其在传递人性的爱与美好的同时,也传递出文本背后深沉的思想力量,引导观众完成一次次思想洗礼和情感体验。节目场景充满仪式感,为受众建立起尊重中华文化,尊重精神情怀的氛围。在节目外,《朗读者》还通过设置朗读亭,进一步延伸教育效果。与此同时,《朗读者》还通过喜马拉雅FM平台、微信“朗读者”小程序、公众号相应文章等,引领受众品读经典时传播主流价值观。利用新媒體增强“红色经典”的影响力,就应该借鉴这类文化阅读类节目,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韩颖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红色经典”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60-162.

[2]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1.

[3]黄子平.“灰阑”中的叙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4.

[4]黄曼君.新文学传统与经典阐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475.

[5]阎浩岗.从文学角度看“红色经典”[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03):23-25.

[6]张爵宁,卢志勇.论榜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湖湘论坛,2016(03):58-62.

[7]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3-6.

[8]季水河.美学理论纲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254.

[9]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3.

[10]孟繁华.经典观与经典消费[J].中国戏剧,2001(01):12-13.

责任编辑  晨曦

猜你喜欢

红色经典阅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红色经典”文学审美的人本性解读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智取威虎山3D》多元类型的杂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