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医治疗风湿病方药的研究

2020-09-10俞健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傣医风湿病药方

俞健

【摘要】傣医对风湿病的治疗效果有多年的经验,起效迅速、毒性低、绿色天然,但仍然需要在治疗时对疾病的病机进行有效的把控,对疾病的证型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患者选择适宜的用药。本文收集傣医治疗风湿病的药方,对方剂中的药物采用Spss Statistics For Windows数据录入后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差异分析并结合傣药的用药理论,低傣医治疗风湿病的方药证治进行分析及总结。

【关键词】傣医;风湿病;药方;药物

傣医药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傣医药学就被纳入中国四大民族医学之一,傣医药学以其独特的诊断方法、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多样的诊疗手段等受到西南边疆患者及东南亚患者的青睐[1]。傣医药学具有极其丰富的诊疗经验,特别是在治疗风湿疾病方面,由于傣族人民长期居住在西双版南地区,受到亚热带、热带气候的影响,再加上傣族人民长期居住在平坝地区,其地势低、湿气重,导致当地群众罹患风湿疾病的几率高[2]。在傣医治疗风湿疾病的众多方法中,外治法最具特色,疗效也更为突出[3]。所以,本文对近年来傣医治疗风湿了疾病的验方进行了总结,力图挖掘与整理傣医治疗风湿类疾病的经验,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的收集

对既往的傣医书籍和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查阅,并收集所有治疗风湿疾病的傣医方剂,筛选主治疾病的方剂、药物的组成,将重复方剂提出。主要收集的傣医书籍包括:《傣药学》、《傣医方剂学》、《傣医临床学》、《傣医经典选读》、《风病条辨译注》、《中华本草·傣药卷》和《傣医名词术语解释》等。查阅到的傣医药治疗风湿病的相关期刊文献共14篇。

1.2资料规范

为了保证资料来源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借鉴《傣医名词术语解释》为傣药资料的来源,包含对傣药名称、药味、药性和入塔的规范。对于部分未收录到《傣医名词术语解释》的傣药,借鉴《中华本草·傣药卷》中的信息作为参考。其中对于同一药物的使用部分不同、药性不同、药味不同,则作为不同的药物进行统计[4]。

1.3据库的建立数

本次所搜集的数据被录入Spss Statistics For Windows数据库中,其中包含子数据库与主数据库,子数据库主要对药物进行研究,为药物表;而主数据库主要对方剂进行研究,包括方剂-药物表和方剂表。

1.3.1药性处理

药性处理从寒至热依次进行计算,其中大寒记-1.2分,寒记-1分,微寒记-0.75分,凉记-0.5分,微凉记-0.25分,平性记0分,微温记0.25分,温记0.5分,热记1分,大热记1.2分[5]。

1.3.2药味处理

药味处理从包含的某种药味进行计算,某一味记1.0分,同一味中轻微程度记0.6分。通常傣药包括1-3味,根据药味的先后书序,第一味药的数值不变,第二味药和第三味药在原有的基础上分别减少0.2分与0.4分[5]。

1.3.3入塔处理

入塔处理按照如下评分记:第一个入塔记1.0分,第二个入塔记0.8分,第三个入塔记0.6分,第四个入塔记0.4分[6]。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

2结果

2.1使用频率最高的前20味药物统计

本次研究共纳入治疗风湿病的傣药方剂422首,包括寒性风湿病外治方剂140首,热性风湿病外治方剂111首,寒性风湿病内治方剂93首,热性风湿病内治方剂83首,对上述4类方剂中的每味药物的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其中对于同一药物的使用部分不同、药性不同、药味不同,则作为不同的药物进行统计,从4类方剂中统计出前30种药物的使用频率,如表1所示。

2.2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0味药物药性、入塔、药味分析

从前30味药物药性、入塔、药味分析我们发现,凉性、苦味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次分别为热性、辣味,平性、甜味,温性、淡味,寒性、涩味,入土的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次分别为入水、入风、入火,详见表2。

3讨论

3.1高频药物使用频率差异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中,凉性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分析或与西双版纳的天气有关,由于西双版纳处于印度洋温湿气候,年均温度为21℃作用,相对湿度可达80%以上,炎热潮湿的环境造成西双版纳人群长时间居住在湿热的环境中,人体的腠理疏松,体质逐渐湿热化。所以傣族人在罹患风湿病后多为热化趋势,使用凉性药物进行治疗,能有效预防疾病的转变[7]。此外,姜黄的使用频率最高,可以看出对风湿病的治疗主要以消肿止痛和行气化瘀为主,鉴于风湿病的病程漫长,迁延难愈,日久而生瘀,所以血气淤阻是贯穿整个疾病的病机。

3.2注重调节土塔的功能

前30味使用药物中,入土塔的药物最多,说明傣医在对风湿进行治疗时,最重视对土塔的调节,这也与傣医理论不谋而合,无论是风湿热痹或风湿寒痹,傣医都认为属于四塔失调,土塔壅塞造成。此外,入图塔的药物本身具有强身健体、健胃消滞的效果,与中医“四季脾旺不受邪”、“邪之所凑,其氣必虚”和对风湿病的病机认识一致[8]。

3.3药味的选择

本次研究中发现,苦味、辣味、甜味和淡味药物成为了傣医治疗风湿病的主要药味。与既往的各家医术指出的药物气味论中指出:苦味药可清热解毒、除湿止痛,同时能降能燥。辣味药多为热性,可入水血,对淤血阻滞的治疗效果明显,使用该类药物不仅能通畅气血,还能散寒止痛、发汗解表[9]。甜味药能补充人体的血水不足,补益气血,还能补益“四塔”,具有止痛缓和的效果。苦味药与辣药共用能起到行气、燥湿、畅通气机的效果。将苦味药、辣味药和甜味药共用,能祛邪但不伤正,与风湿病正虚邪实的病机吻合[10]。

【参考文献】

[1]潘立文,王晓明,黄勇. 名老傣医康朗香诊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经验探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6,13(12):2260-2264. .

[2]潘立文,王晓明,杨先振. 基于傣医理论诊治类风湿关节炎方法探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8(10):865-868.

[3]立文,王晓明,杨先振, 等. 傣医外治法治疗急性风湿类疾病的特色探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7,22(1):74-76,94.

[4]立文,王晓明,杨先振, 等. 名老傣医康朗香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7(8):616-621.

[5]立文,杨先振,李光富, 等. 傣医外治法治疗慢性风湿类疾病的特色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2(2):146-149.

[6]立文,李光富,李海艳, 等. 名老傣医康朗香诊治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经介绍[J].中国中医急症,2017,16(5):806-808,816.

[7]AN Zhen,CHANG Yifan,LIU Jie, et al.Ethnomedicine: fading or flowering?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Dai Medicine[J].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大学学报(英文版),2013,32(1):54-59.

[8]培,李正伟,许益娟, 等.白族、傣族医药传承与保护的对比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14(4):8-10.

[9]璞,王亚旭,王嘉伦, 等.浅谈傣医药的时间医学规律[J].西部中医药,2015,7(3):84-85.

[10]妮娜,杨春勇,王元忠, 等.FTIR结合有效成分定量分析在傣药灯台叶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7,17(1):58-64.

猜你喜欢

傣医风湿病药方
张老师的“药方”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风湿病能彻底治愈吗?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弩药方提取工艺的优化
名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乳癖67例
名傣医林艳芳临床诊治蛇串疮经验
藏医风湿病护理概述
名傣医林艳芳临床诊治咳嗽经验
名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肠梗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