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道德建设
2020-09-10孙健
孙健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提出了兼具集约性和规范性的重要阐释,在不同的社会领域、社会群体中,开展各自具有针对性的道德建设都必须以之为指导。这不仅体现了其自身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而且反映了我国当前社会群众在道德生活中的直接诉求。通过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建设两者之间的联系;剖析我国当下道德建设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并从宏观微观两角度出发多方面探讨我国加强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及其落实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学内涵及其与道德建设的关联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思考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意志并不决定人的存在,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的意识。”[1]基于当下的社会现实和轨制体系,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自然也受“形塑”与“规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它并不是某个发展阶段的“特殊产物”,也不是某个历史节点的“昙花一现”,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是它不可磨灭的历史依据和精神印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和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时又结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深刻变化的国情世情党情,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在2012年,我国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用以下十二个词进行简要的概括,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分别是在国家、社会、公民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从这三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做了概括。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的關联探究
道德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较为复杂的概念,作为一种建构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民族国家甚至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于道德的定义都会有所差异。但道德建设则相对更具特殊性、更具民族特色的表述,因为无论是在国外的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百科全书抑或是国际学界的各类研究性学术论文中,“道德建设”这样的提法都很难被检索到。而道德建设问题在我国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起来后如何提升社会道德水准引起学界的重点关注。因此,我们应当按照列宁同志的观点:“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去考察;在当下,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必须紧扣时代主题与特点,带着国无德而不立的紧迫性和德润人心的价值目标。同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道德的相关论述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例如关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不仅仅在于保护“绿水青山”,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可持续,同时还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国家和社会以及公民这三个层面来进行提倡。唯有清楚的了解到它对于社会道德的引导用处,才可以保证社会道德的创建一直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现如今在我国的社会当中,呈现出了很多类似“悖论式”的现象。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会议当中强调:所谓的核心价值观,事实上就是道德的一种体现,不但是个人的道德,还是国家的、社会的道德。[2]所以,针对社会群众的道德建设,就是要求社会大众“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对核心价值观道德涵养的充实。由此能够看出,它和社会道路建设是相得益彰、一共进步的。
二、 当前社会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分析
(一) 当前社会道德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1. 从国际来看
新世纪以来,政治多样化及经济全球化的进展趋向变得更加迅猛,在全球化的前提之下,东西方文化正在慢慢的融合。来自于西方敌对势力专家、学者、媒体、智库等疯狂造势,通过网络时代多媒体的信息传播手段,“生产”了诸多针对中国的各种歪曲错误的道德评价标准,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感染了社会群众本来的、准确的、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社会风气及人际关系展现出了劣化的迹象。
2. 从国内来看
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制的全面实行和改进,其一,大家的竞争与效率意识还有各个方面的实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物质财富的增加的同时非物质财富的某些方面则有所下滑甚至倒退,如官场习气、国民道德滑坡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宿命论等各种腐朽思想也开始侵蚀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二)道德建设面临挑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1.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思想分化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社会转型的结构性压力与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的凸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进程中,新的社会力量不断涌现、新的社会阶层登上社会舞台,在当前“政党-国家”的建制中,社会动员与社会整合的功能愈发难以发挥。尤其是近几年中,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社会信息的传播几在转瞬之间,因此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如果政府处置不当,则必然带来自身公信力下降和权威受损的结构,同时也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在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驱动下,人人都希望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首先保证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采取一些违背道德伦理和公序良俗的手段去侵害他人的利益。所以,剖析与解决目前我们国家内部的利益矛盾及争执,是剖析人们思想状况原因的主要方面。
2. 当前我国利益矛盾主体的多样化、复杂性态势
按照政治经济学家们的观点,生产关系就是表现着一切的所有关系,是民族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关乎利益分配的制度安排。在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总是伴随着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碰撞与对抗,我国自然也不例外。物质利益矛盾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现实当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各种的利益争执与矛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来自于经济领域导致的经济利益冲突。这是人们面临多维选择、出现思想冲击和分化,最为深层次的原因。
基于此,在分析其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解决我国当前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挑战,妥善处理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积极应对挑战,避免类似的道德悲剧重演?不禁让我们开始深刻反思。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全面加强道德教育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核心,全面加强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在日常生活中,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从宏观角度来说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適应的核心价值观的产生,社会道德建设的实施,应该创建完整而又与其相适的社会轨制。
1. 经济方面
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方面的“富强”,规定社会的生产力一定要达到非常的先进,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有一定的提升。社会经济环境,属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留存与进步的根本,它直接影响着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需求与形式。实质上而言,物质生产力进步的水准也断定了思想政治品德进步的水准。人的内驱力会被高度发展的经济所激发,并自觉遵循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与人生目标,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衰退的经济环境则容易使人丧失动力和目标追求,腐化堕落,消极沉迷。
2. 政治方面
谈及国家层面的政治建设,民主与法治总是绕不开的关键词,要建设和谐社会,也需要二者对于社会组织运行机制的“规训”与“制约”;因为整个市民社会的政治环境归根结底总是要围绕着“人”、离不开“人”的。[3]民主和法治其构建与发展的整体环境如何,社会自身民主化与法治化程度的提升如何,如果要构建一个可以有效评估这些问题的科学标准,那就是社会中的“人”其民主、法治意识如何,这也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关于核心价值观一直重视宣传和解读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一环境的培养需要特定与现实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道德环境。良好的政治环境不仅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也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文化方面
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对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感染力,对于践行“文明”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重要意义。社会文化的环境,包含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种,然而对于人们思想道德感染比较大的还是后者。社会文化环境通过融入个体周围的不同教育因素,逐渐地影响人的精神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平,即:用准确的言语去带领人,用高尚的品质去创造人,用良好的作品鼓励人。这一思想必然能够指导我国的文化环境建设,使之健康蓬勃的进步,能够满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 从微观方面来说
不同活动主体的道德建设:包括政党、民族国家、市民社会、学校、家庭等等,必须坚持不懈努力、构建“联系”纽带、形成良性互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建设中,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1. 加强执政党的思想道德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承担主体性责任,发挥主体性作用;因此,作为领导者,其思想政治道德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执政党要勇于承担这一责任,由个人做起,持续的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应当在大家的心中树立榜样。唯有这样的形式,才可以适于新的使命,才可以永远维持着社会主义正确的路线。
首先,要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党的指导思想就是它的主要理念与根源。这就要求每名党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完整准确的理解党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行动路线、法规纪律、性质宗旨等等,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提高理论与现实相互结合的实力,这可以增强共产党员的思想道德品质,磨练处理那些详细问题的实力,克服一切的干扰,打败所有的难题。另外,作为一名党员,一定要永远记住党的使命,要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坚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时刻以一名优秀党员严格要求自己,全面的表现出为了人民利益甘愿牺牲的精神。
2.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自由”、“平等”、“公正”及“法治”是社会在某种层面上的价值需求,它规定了社会的某些人员对社会公德的严格坚守。要想加强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则必须着眼于公民的整体性范畴,以做事有诚心、行事有爱心、办事有恒心为价值目标,提高对群众的道德教育,培育大家的社会使命。2001年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当中提到了要以“文明礼貌、乐于助人、保护公物、爱惜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通过这些有鲜明现实导向的针对性教育的落实,教育的主客体之间必然能够形成两新互动,其基础道德素养必然能过有效提升。
3. 加强个体道德建设
“爱国”、“敬业”、“诚信”及“友善”属于它对于公民层次上的价值需求。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其人生道路中都有两个不可规避的受教育场所,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二者对于加强个体公民的道德建设有重要意义。
3.1.学校加强道德建设
青年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4]然而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它是青年学生的主要学习地点,承担着教导与引领大学生发奋图强的荣誉责任。青年大学生道德素养如何、价值信仰如何、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与观感如何,则必然会影响到民族复兴之百年大计,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是否后继有人。[5]所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制的道德诉求在学校道德创建的这种形式上,明显的表现在提高这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制的了解与认识,努力提升大学生素质。
(1)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作用的发挥,最大程度利用各门课程中的教育资源,将这种概念灌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当中。
大学生,有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意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是我们无论针对何种年龄段、何种受教育程度的学生都必须牢记的基本准则和价值遵循。为此,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学校活动的特点,在课堂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头脑,走进生活,充分发挥其规范功能和教化作用。不断向学生阐释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培育大学生的理论自信。
(2)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发挥课堂引领作用
老师们不但要具有渊博的学问,同时还应该具有特别的人格魅力。然而作为一名合优秀的教师应当一直坚守恰当的政治路线,在实现根本的教学使命的同时,能够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握学生的客观实际,根据授课内容,应当运用到详细的教学实践之中,巧学巧用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浅出,心领神会,促使教学的流程拥有感染力及引导性。
(3)利用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潜移默化感染学生
良好的校风与学风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在规范办学行为,弘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宣传先进文化和主旋律,精心组织和开展内容、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举行“雷锋学习周”这项活动还有免费献血志愿者行动等。全方面、多层次的提高学校的道德建设。
3.2. 加强家庭美德建设
众所周知,人们生活的根本构成形成就是家庭,同时还是每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出发点。由于亲属之间存在着的血缘关系及依赖关系,这使得家庭对于人的思想道德来说,具有某种特殊的感染、影响力。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思想行动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却举足轻重的影响,寓教与无形,具有权威、亲和、持久的特点。因此家庭不但是个人品德的根本,还是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根源。家庭的友善和亲睦,是当今社会融洽及进步的根本。所以充分的发挥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对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塑造和建构,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能够从根本上形塑人们的观念世界,还是丰富人民精神情况的根本抓手,拥有十分强大的整合与引导能力。全方位提高我国社会的道德建设,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最为重要,同时也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主体地位,用最大的限度达成社会思想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国无德不兴[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5/c1024-24975911.html,2014-05-05/2019-11-12.
[3]涂剛鹏.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环境建设的思考[J].理论月刊,2004(5).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王学风,徐春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外传播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9BKS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