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创作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应用
2020-09-10刘小玲
刘小玲
摘要:外师造化”是说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学习天地之间的万物的造型特点,仔细观察,严谨研究,抱有一颗虔诚的谦虚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造化。“中得心源”是说从万物造化中得到自己的本心,也可以理解为最终将客观事物主观化,成就自己独特思想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国画;创作
一、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张璪曾说过一句被后世不断讨论和学习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据说,张璪著有《绘境》一书,只可惜已经失传,这句话也是出自与那本著作,而我们今天是看不到书本里的只字片语,只有这句话流传至今。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因问璟所受。璪日: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搁笔。”意思是说一开始,毕家庶子毕宏在当时也是画山石小有名气,画的相当不错,可是他一看到张璪画山石就惊叹了,张璪画画的毛笔是个旧秃毛笔,或者直接用手画画,却画的非常的棒,因此就问张璪怎么画的那么好,是有什么诀窍吗?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听了,觉得自己的认识远远不够,于是封笔不再画了。
“外师造化”是说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学习天地之间的万物的造型特点,仔细观察,严谨研究,抱有一颗虔诚的谦虚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造化。“中得心源”是说从万物造化中得到自己的本心,也可以理解为最终将客观事物主观化,成就自己独特思想的表现形式。
南朝宗炳所著《画山水序》中就提到了“畅神说”是受到了禅宗的影响,而唐代盛行修禅,《五灯会元》卷四云:“千万法门,回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这就是张璪“心源”的出处了。禅的悟道,就在悟“空”,修禅就在于修心,只有参透万物皆空,本心才会得到自由,心也就如万物一样空,一样广博,“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是禅宗的心性说。这和陆象山的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相似,《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这些理论似乎都在将人与自然万物合二为一,这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认识事物规律的科学和文化,也自然包括中国“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其中。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造化是分不开的,是紧密联系的,是和谐共存的,我既是自然万物,自然万物既是我。当代学者钱穆在《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中提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化的最大贡献。钱穆认为中国古人抱有一种“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一切人生尽是天命的天人合 一观”,就类似唯心主义的“万法唯识”强调人的主观造就客观,这就为艺术提供了创作基础。“外师造化”中的 “造化”是外在的客观的事物,它具有一定的法则规律,“师”是指虔诚的感悟,观察学习“造化”就感染了我,使我从中顿悟,从而从中得到了我的本心,我的心就是那万物造化,就是那山川河流,就是说艺术生于人心,所以画家所描绘的就是心中的心像。
二、国画创作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应用
工笔画中的粉本底稿是线描画,线描是古代留下来成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将客观现实事物主观设定,简化抽象的一种技法。只通过线条的粗细,转折,顿挫节奏,意向化线条的不同样式,来表达客观事物的空气感,空间感,体积感。这样的线条本身就是经过“外师造化,中的心源”的产物。水墨画中也有更加丰富的线条,和各种皴法也是如此。
线条只是被用来塑造形象的工具,而艺术形象的绘制在工笔画中根据画者感受的不同,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自然不同,即便是比较写实的工笔画也肯定与客观造化不同,像曾鲸的“《王时敏像》”,观者觉得非常像现实中的王时敏,非常写实,但确实不太一样。在画像画中,要求写实,而画中的形象看一眼就讓人入目三分,印象深刻,似乎让读画的人可以看出作者对此人的看法,原因就是经过了作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化加工,画的是画家心中的心像。还有将现实中的事物画的与现实不同,有的将现实中的一组或一个物体进行删减,简化抽象,美化或丑化。如当代水墨画家齐辛民无论是画的猫还是鸟都让人感到生灵活现,神采奕奕,而且颇有趣味,但画中的形象确实极简单抽象的,寥寥几笔就让人感到十分的舒服,这就是经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方法艺术化的成功作品。唐秀玲的作品《金沙滩》,还有胡明哲的作品《蓝色空间》都是人物画,但其中的人物跟背景融合的很和谐,画中人物形象更加图案化抽象化,但给人的印象又十分深刻,感觉到非常美,非常耐看。其实她们的画在构图上就已经在营造一个艺术化的氛围,来向观画者表达她们心中的美,这种美一定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但又确实是经过她们的思想理念和审美等加工的产物,也是符合“外师造化,中的心源”的优秀作品。
可见“外师造化,中的心源”在国画中被广泛的应用,我们今天的校园里,始终在教授各种绘画技法,为了掌握技法,先期临摹了许多优秀作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能够极大的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和眼界,能够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艺术作品。我们不停的模仿,套用名家的作品形式,大大小小也画了不少创作,却屡屡失败,次次碰壁。我们熟悉各个朝代的代表画家和著名作品,我们惊讶不同的文化和艺术,我们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唯独不知道自己的创作之路在哪里。是的,我们不真真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含义。从今天起,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出这么多年大脑积攒的“迷障”。从今天起,走进花园,走进山林,走进从来未曾真正蒙面的内心。领悟花的香,领悟山的高,领悟内心的真我。找到了自己的心性,回归自己的本心,创作的大门就会打开。
参考文献:
1姜耕玉·论“外师造化,中的心源”的艺术创构与心理体验深度·文艺研究,2001 (5)
2庄子·《庄子<齐物论>》
3见《五灯会元》卷7
4张彦远·《历代名画著汇编》·上海世界书局1943年版
5刘金石·当代白描花鸟画用线问题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史宏蕾·禅宗与宋代禅画艺术的文化探索·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7孟宪伟·禅宗与法常的绘画艺术·美与时代,2003
8刘笑敢·天人合一:学术、学说和信仰—再论中国哲学之身份及研究取向的不同·南京大学学报,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