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涯教育探索
2020-09-10郭小婷
郭小婷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生涯教育2.0时代面对社会环境和学生需求巨大变化的必然选择。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高校生涯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选择、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服务中,不仅能发挥生涯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作用,破解高校生涯教育发展之困,而且能满足新时代人的发展需求,更好地实现其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涯教育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重心在实践,成效在学生。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涯教育;立德树人;立体化
“课程思政”并不是新开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1],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元素,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价值层面的精神指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涯教育在引进西方比较成熟的生涯理论的基础上,将管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与工具在生涯这个领域上进行拓展和应用。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高校生涯教育的理念逐步为人们所认可。但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涯教育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也不断发生改变,就业市场供求不平衡、不充分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凸显,慢就业或不就业成为常态,高校生涯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对高校生涯教育进行改革,使高校生涯教育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有所作为,取得社会评价好、学生认可度高的教育效果,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生涯教育新的时代命题。
一、“课程思政”之于高校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生涯教育1.0时代,教育的重点在学生生涯意识的唤醒,生涯教育理念的传播、推广、普及,强调生涯对人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基于生涯的普遍性和可控性指导学生做出线性的、稳定的生涯规划,规划人生的十年目标、二十年目标、甚至一辈子的目标。高校生涯教育2.0时代则有了较大的变化: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多发,学校的生涯课程和生涯教师的专业水平无法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不可控的因素让未来无法被定义和被规划得非常清晰……这个阶段,舶来的生涯教育理论和工具已难以较好地承担起高校生涯教育的责任和期待。因此,“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扎根中国大地,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传承自身文化基因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对高校生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是高校生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保证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高校以生涯教育为重要抓手,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涯教育中,充分运用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等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课堂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而且能够引领价值,进而更能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本领,更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职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国家、为社会贡献的志向品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这既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高校生涯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和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高校生涯教育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和影响力,确保党对高校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课程思政”是高校生涯教育突破本土化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
作为后发外源型国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起点是不高的,是直接从尚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跃进,但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思想起点却是比较高的,它既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成功经验又能站在巨人的高度反省西方现代的不足,而作为“舶来品”的高校生涯教育也是如此。通过理论移植和方法借鉴,生涯教育的理念在高校得以迅速普及。但生涯教育的核心是生涯决策,决策过程中西方差异却很大:首先,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历来推崇的群体本位价值、家国情怀大相径庭;其次,西方的理论是基于个体严格执行的假设基础上,而在中国,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独特的文化、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既要借鉴西方生涯教育的先进理念、实践做法,更要结合我国的特殊状况进行扬弃和本土化创新,走不同于西方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涯教育发展之路。
过去几十年,结合国家的政策导向,高校生涯教育做了大量以就业和创业为目标的实践引导工作,但是这种以工具理性为导向的生涯教育单纯通过“短、平、快”地教授求职就业技巧、宣讲求职就业政策等产生的效果有限。高校生涯教育西化(美国化)、泛化(泛泛而谈)、碎片化(摘要式驾轻就熟)、娱乐化(过分强调热闹和声光电效果)问题凸显高校生涯教育对学生引领性不够,学生获得感不强。因为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同,对专业和职业背后的社会责任的认可,都是思想、价值追求层面的东西,所以帮助学生就业和实现长远发展,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有正确的价值引领。“课程思政”理念下以价值理性意义为宗旨的生涯教育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涯教育中,加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更能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主动驾驭生涯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为高校生涯教育突破本土化发展困境,建立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的生涯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課程思政”是高校生涯教育自觉回应新时代学生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
学校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而学生发展的基础是学生生涯的发展。离开生涯的发展谈学生的发展会显得空洞和虚泛。因此,生涯教育具有重要的和基础性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物质财富逐渐丰富,社会转型深入推进,古与今、东与西、民族化与全球化等矛盾叠加作用,人们思想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发生变化。面对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的巨大变化,高校生涯教育必须结合时代要求,发挥时代优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涯教育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回应新时代学生发展需求的新命题,提升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涯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坚持大众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个人能在社会中获得发展,而且让生命价值在学生的生涯发展中较好地体现,使社会因学生个人的进步而发展,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高校生涯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找到从理想通往现实的路径,是新时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现实性运用。
二、“课程思政”之于高校生涯教育的可行性
高校生涯教育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具有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诉求,在内容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相通,方法上与思想政治教育互鉴互助,因此“课程思政”之于高校生涯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一)相融相通——高校生涯教育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资源
梦想与追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唯有奋斗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高校生涯教育以讲述中国生涯人物故事为依托,引导学生点燃追梦激情,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洪流,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砥砺前行。
道德与品格。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强调提升个人修养,注重自主发展。高校生涯教育发端于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后经历“职业指导”、“生涯辅导”、“生涯规划”等阶段逐渐发展而来。因此,保障就业是高校生涯教育根本的初衷。以就业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追求卓越、守正创新的精神理念,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是高校生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责任与担当。“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4]高校生涯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自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结合自身实际特点与优势,选择恰当的专业,合理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自觉地提高职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在获取生命、生活、生存和事业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和职业目标,同时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二)互鉴互助——高校生涯教育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5]近年来,新高考催生了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对生涯教育的迫切需求。以生涯教育为载体,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选择、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设计规划等服务中,在解决学生关心的当下实际问题的同时唤醒学生的发展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能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和隐性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表现。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涯教育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集体智慧转化为学生个人生涯发展的实践智慧,教会学生生涯决策的方法和技能,既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重要题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重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打造高校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共同体,既能提高学生的适应力和行动力,让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更能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提高其生活质量,创造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涯教育构建策略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高校生涯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势必要创新生涯教育理念,升级生涯教育方法,使高校生涯教育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引领得了学生的发展。
(一)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涯教育基础在课程
首先,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涯教育内容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涯教育课程的简单相加或添加,而是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高校生涯教育相关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生涯教育课程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本领,而且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高校生涯教育课程共同体。
其次,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涯教育不是只讲混沌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汲取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涯教育各自课程的优势,道术结合,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用鲜活的案例将生涯教育枯燥的理论讲活,用通俗的话语将生涯教育深奥的道理讲透。在借鉴和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转时态、转语态、转心态,系统设计、推进高校生涯教育课程的建設和改革,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具有自身特点又极具吸引力的生涯教育金课。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涯教育重点在思政
知识不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知识、技能与人的主观意识是结合在一起的,知识和技能一定有价值追求的特征。因此,价值观和知识、技能是不可分隔的,不存在没有价值追求的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术会陈旧、老化,甚至会过时、会被淘汰。但人们心中的价值追求是指引人发展方向的,是心中的航标灯,是管一生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是来自于价值追求。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涯教育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6]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找到人生发展的方向和意义,让学生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解决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等问题,为学生生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涯教育关键在教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的认知、教师的主动性直接影响着高校生涯教育的效果。高校生涯教育能否发挥其蕴含的价值引领作用与教师的素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教师不理解为什么要在生涯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不懂得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涯教育之中,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涯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是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涯教育极其关键的要素。
高校生涯教育教师是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铸魂育人,在生涯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四)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涯教育重心在实践。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7]高校生涯教育承载着“知识、能力、信仰、道德”等多种要求,即“知、情、意、行”。一方面要通过实践促进学生有计划有策略的行动,完成“知、情、意”向“行”的转化;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实践让学生去感受、领悟和触动,获得认知上的提升,让学生更有目标、有动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此外,高校学生终将迈入职业世界,培育学生生涯发展的关键素质素养,增进其生活质量是高校生涯教育的社会责任。只有通过学生不断地实践,唤醒学生发展意识,转变学生职业态度,将生涯教育的“书面知识”转化为“生活价值”,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适应力和行动力,达到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的教育目的。
(五)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涯教育成效在学生。
高校生涯教育归根到底是解决学生的生存和长期发展问题,学生的成长进步是检验生涯教育成效的最好试金石。新时代学生呈现新的特点:他们对人平等包容,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不同,积极获取各类资源发展自己;他们权威感比较低,习惯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自我认知更加清晰;他们具有强烈的形象管理意识,会根据不同人群,打造不同平台上的形象和人设;他们不再追求稳定的职业发展路径,更少地在乎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更加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他们更加擅长做决策,更加习惯于自己做决策;他们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等。这就要求高校生涯教育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在理念和实践上做一些变革,提升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被学生认为是有用的,是对人生发展或者人生成长有助力的课程。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涯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用真理的力量征服学生,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增长学生知识本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真正实现高质量就业和高价值追求,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总而言之,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生涯教育是一个需要多方协同、共同发力的系统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生涯教育工作者积极的实践和努力,高校生涯教育一定会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在中华大地上开出璀璨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2017(7):10-14.
[2][5][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4]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
責任编辑 姜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