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灵活教学显精神
2020-09-10刘翠丽
摘 要:《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优秀的新闻特写,文章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个人认为教学不仅要交给学生有关的新闻知识,更有必要灵活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篇作品的魅力。
关键词:新颖;灵活;镜头感强;穿插巧妙
引言:《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中的的一篇,是记录香港回归瞬间的新闻特写。备教时万般思绪心中涌。初看此文,有两点引起我的兴趣,一是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方面标题采用倒装句式,将“别了”放在句首,有突出强调之味;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是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离港乘坐的皇家游轮。英国又自称“大不列颠”,从这一层考虑标题一语双关,虚实结合,意味深长。游轮的离开标志着英国彻底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中华民族一雪百年的屈辱,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一种自豪之情,一种骄傲之情隐含其中。二是课下注释。选自《通讯名篇100篇》(新华出版社2000版),而且是本文是四位记者合作的结晶,一定会出手不凡。
我认真阅读了文本,本文语言真实,准确,生动。它与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新闻作品相比,具有更强的可读性。现在的一些新闻,空话多,更有甚者,大话,套话连篇,读起来味同嚼蜡。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客观准确及时地将新闻事件传达给读者,以实录型为主,而《别了,不列颠尼亚》堪称实录性新闻的典范之作。
一、切入角度新颖
本文获得了“第八节新闻奖评一等奖”,是当年稿件中唯一一篇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作者没有直接写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写欢庆回归的人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又巧妙的把末代港督和“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背景中,以英方活动为主,但中英活动同是叙述,形成鲜明对比,其效果尤为耐人寻味。作者的良苦用心,我们自然会在这样的安排中体会的十分清楚。独辟蹊径,脱颖而出。
二、镜头感强
新闻特写讲究实录性,实录性表现在具体可感,作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现场最精彩、最具典型性的场面,具有强烈的镜头感,并以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给以形象的呈现,让人如临其境,有极强的视觉效果。
如文中“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经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等等。除此之外,记者还特别注意到以色彩增强新闻的视觉效果,使新闻具有强烈的色彩感,比如“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五星红旗”等。总之,作者用简洁的笔法,为我们清晰地再现了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具有强烈的可视性。现实场景再现,镜头感强,充分体现了实录新闻的魅力,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生动的可听性
一篇成功的现场新闻佳作往往会有生动的可听性,声音的生动再现。本文也不例外,如文中写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这些描述,清新自然,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四、背景材料穿插巧妙
现场短新闻以现实的场景为主体,背景材料如若使用不当,不但不能锦上添花而且会画蛇添足。本文在使用背景材料上,选用地恰到好处,多一分则赘,少一分则淡。作者将新闻事件和新闻背景巧妙组合,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了一个现实场景,借助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降旗仪式,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统治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文中历史材料的引进,都自然和谐,毫无添足之感,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相辅相成,配合得无衣无缝,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使香港回归这一事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增加了一种沧桑感和厚重感,更能有力的表现主题。
五、感情把握恰如其分
香港回归中国是彪炳史册的外交大事,终于洗刷了中国人民的百年耻辱。报道的作者身上一定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与之相反英国政府一定是灰溜溜的,落魄的。如何去传达,既不能讽刺挖空英国,又要突出英国殖民统治的意义,中国人们的自豪感,体现着作者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能力。比如:
“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内,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对比抒情,渲染英国在香港主权的丧失。“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费尽心思的苦心经营,最后人去楼空,变成陈迹,昔日的辉煌已成历史。
香港的回归,经历了百年沧桑的中国人有太多的感受要抒发,有太多的情绪要宣泄,本文作者在报道时很好地把握了外交政策尺度,感情把握恰如其分,准确客观的记录历史的一幕幕,灵活运用一些手法,字里行间没有奚落讽刺的语言,却把对殖民主义的无情鞭挞和收复香港中国人的自豪感表现了出来。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作者为什么没有浓墨重彩写这一场面,而是以英方的角度作为重点?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以英方的角度为描述的重点,可凸显对比的作用,显示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独特的新聞视角可以更传神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引发读者深思,使作品的内涵更丰富。文中哪些语句让我们看到了这分别的太久?学生由此不仅很容易找到本文的新闻背景材料,体味作者陈述香港沧桑巨变,英国殖民统治一去不复返时深藏复杂情感,体味到新闻的厚度,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品味语言的能力。
总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本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魅力无限。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它的美,老师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灵活教学显精神。
参考文献
[1]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2]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
[3]《别了,不列颠尼亚》美文鉴赏选自百度文库
作者简介:刘翠丽,汉族,本科,中一,单位:安徽省太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