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认知校园植物作为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
2020-09-10仇模保
仇模保
摘 要:植物作为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校园植物是生物教学的直观鲜活课堂。结合校本课程的理念,笔者在本文将探讨认知校园植物作为高中生物教学的校本课程的意义及其设计与开发的具体方法,并对该课题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不足给予反思。
关键词: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设计开发;校园植物
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本校资源实际开发的课程,注重学生本位,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当然也会引起教学思想的变化。[1]高中的生物教学基本属于“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校外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本没有。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物品基本上是静态的,让学生能身临其境的最好办法就是播放视频教学。如果学校有天然的条件,教师应该开发这种资源,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校园植物是学生最熟悉的,学生在认知植物的过程可以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合作意识,培养其实践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高中生物学习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效果。认知校园植物的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生物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实践,是培养学生兴趣、情感和价值观的有效平台,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生物学素养的条件之一。
1.开发认知校园植物校本课程的优势条件
开发校本课程,其教学资源应该来源于学校。笔者的校园具有丰富的植物,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且为创设生物第二课堂教学提供了场所。
1.1自然地理概况
学校位于武鸣区西郊,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热量丰富,季风明显,干湿分明。年均气温21.7℃,年均降水1300mm,温暖湿润的气候为校园多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2校园植物科、属、种的统计分析
截至目前,对校园现有植物进行科属统计,见表1。此次调查共整理鉴定校园植物约150种,隶属63科、118属。在这些校园植物中,被子植物占绝大多数,而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占的比例比较小,分别为3.33%、2%。校园中如菊科、木犀科、芸香科、桑科、大戟科等,优势科现象明显。另外,校园中单种的科比较多,共36科,占总科数的56.25%,其种数占总种数的43.15%。
1.3校园的植物资源
据统计分析,学校校园植物资源丰富,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木材植物、油脂植物、药用植物、观赏植物、食用植物、芳香植物、珍稀濒危植物、蜜源植物、环保植物、有毒植物和鞣质植物等。如此丰富的植物资源,由于长期的调整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
2.认知校园植物作为校本课程对生物教学的意义
在西方,教育行動研究被称为“教师的研究”,也是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的一种主要方式。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不断研究课程、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研究家长、研究组织管理等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2]所以开发校本课程就是让教师为研究而动,正真为教师从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成课程的“决策者”和“开发者”。教师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创设课堂,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在高中的生物教材中涉及到植物学的内容很多,都可以利用校园植物创设教学情境。
案例: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在教材分析中,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要求是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的要求是通过分析讨论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该章节的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发现,如果教师不能利用一些具体的自然现象引导和展示,该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就变得很抽象。群落结构这个概念本来就很具体,校园的植物园,校园的湖,甚至校园的一片绿草地。如果教师能带学生走出教室外,在校园里有针对性的走动教学,学生不难理解群落结构。甚至对植物光合作用、群落演替等生态学的知识有一个质的认识。
3.认知校园植物作为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在初中的生物学习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初中的教学目标有要求学生去认知植物,但往往受限于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植物学往往是比较空缺的。认知植物在高中的教学中没有做为特别教学要求,高中的教学、学习任务繁重,课时少。所以在设计开发此校本课程的时候要解决几个问题:一、如何安排课时;二、如何安排教学内容;三、如何进行教学;四、如何建立评价机制。
3.1课时安排
根据教学需要,课时应分为课堂学时和课后学时。学时的开设时间安排在高一、高二学年,每学期两个课时,两学年共八个课时。其他学时安排在课后完成。
3.2教学内容的安排
任何学科的任何教学方法、模式都必须遵循“生本”原则,认知校园植物的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也必须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基础,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3]高一学年的教学内容为校园植物检索鉴定并挂牌标识、开展辨认植物知识竞赛;高二学年的教学内容为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及结构组成、完成一篇与植物有关的小论文。
3.3进行教学的方式
将班级的学生按5—8名为一组分学习小组,设立组长和副组长。生物学习兴趣的委员由各组组长担任,负责协调各组的工作和商讨课题内容。教师带领组长科学规范认知校园植物,参与兴趣委员会的商讨及提建议。各组利用课后时间完成生物学习兴趣委员商讨的学习任务。
挂牌标识的工作,在挂牌之前带领学生完成校园植物的鉴定工作,组织学生采集制作标本,借助各种植物分类工具书,查阅并收集有关资料,同时教师也可在课堂展示新鲜标本。每张牌面系统介绍该植物的中文名、俗名、学名、科名、形态特征、生态特点、产地与分布,栽培要点和经济意义。
开展知识竞赛的方式,趣味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开展知识竞赛很好的检验了学生学习情况。在开展前期,各班自行组织重温校园植物的名称、形态结构、经济意义等,然后选出本班的参赛队员,参赛队员5—6名。由生物组教师设计题目,题目包括抢答题、描述題,涉及辨认植物说出名称,描述植物形态特征,说出该植物的经济特征等,朗诵一首关于植物的诗词、歌曲。
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及结构组成,该内容是对认知植物生长环境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种群、群落的相关知识作为巩固理解和铺垫。
学生写一篇与植物有关的小论文,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观察一颗种子的生长过程、某种植物在校园的分布情况、调查校园植物的优势种、保护校园植物的建议等。
3.4评价机制的建立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4]
本课程的学习评价不能在平时的生物考试中呈现,但是可以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同时可以通过展板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展示,对优秀的团体及个人给予奖励,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评机制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建立“知识与技能的自评表”。自评的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自评内容包括:我知道使用哪些工具书进行植物分类鉴定、我可以说出校园10种以上的植物名称、我可以快速找出校园5种以上的药用植物、我能准确说出植物的六大器官、我熟悉检索表的使用方法并能鉴定校园内的植物等内容。
4.反思
在高中开设校本课程很多时候都要本着高考考纲,但是认知校园植物的校本课程似乎没有本着考纲,而是仅服务于生物学科本身。因此在开发的时候有诸多制约条件:一、由于生物学科的教学课时少,教学任务重,这要做好全体生物组教师的参与工作,争得家长、学校领导的支持;二、做好前期的学生动员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给予重视,把课程搞活;三、课程设计前期比较粗糙,需要后面多次实践的反思和修正。
总之,方寸之围的校园,在大自然中只能称为弹丸之地。弹丸之地的每棵植物都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知识宝库,不奢求其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只求本校本课程的开设是开启学生室外生物探究的启蒙之旅。
参考文献
[1]彭洁.高中化学校本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7:85.
[2]汪利兵.教育行动研究意义、制度与方法[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8-11.
[3]何秋海.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文理导航:理科讲堂,2016:11(248).
[4]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