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课堂中摸索“核心素养”
2020-09-10钱持
钱持
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以学科学业为抓手,发展科学与人文精神、探究态度与能力,认知文化或科学范式,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并得以运用。一.学科教学中应该将重结果教学转化为重过程性教学;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造力;三.要改变评价机制,不要唯成绩论,强调道德教育。
关键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初中物理教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越学科的,应当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统领各学科教学。笔者谈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以学科学业为抓手,发展科学与人文精神、探究态度与能力,认知文化或科学范式,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并得以运用的过程。
1 学科教学中应该将重结果教学转化为重过程性教学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历做事的过程、获得策略与方法的体验比知道事情的结果更重要,因此,“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育过程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以至坚持终身自学的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笔者在新授课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次尝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平面镜成像作图一直让学生犯错,笔者大胆进行了两个班教法的对比试验:其中一个班整个课堂教学由老师先来讲学生听后练,老师在整个讲解过程中强调细节、分析入微,讲解之后学生再模仿式练习;而另一个班是先让学生回忆数学上刚学过的对称图形的画法,再根据物与像关于关于镜面对称的含义,学生思考后自己练习画图,然后老师针对板演集体讨论、订正,由学生根据错误自己归纳出作图的注意点。出乎意料,从课后反馈和单元检测的效果来看,后者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前者。为什么第一个班级老师讲得那么到位,学生也听得很认真,但是却没有达成预期效果呢?其实道理很简单,第一种教学模式没有将课堂交给学生,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教者和学者都应当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耕地为例,耕地要在地里做,便在地里学,在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只有放手让学生做起来、学起来才能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把所学过的知识进行串接,以“做”为学,以“做”化教,教师只需把握好几个衔接性的问题就可以让一堂复习课上得生动、活泼。以笔者的一堂热学、力学相结合的实验复习课为例:先提供给一组学生生熟鸡蛋若干及烧瓶、火柴、酒精灯、盐等器材,让学生提出与鸡蛋有关的相关问题,学生一下子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如“为什么煮熟的鸡蛋刚从水中拿出时感到不怎么烫,一段时间之后却很烫呢?”(这是蒸发吸热问题),“为什么在清水中加盐,会让沉底的鸡蛋浮起来呢?”(这是浮力问题),“为什么握鸡蛋不容易破,用手指捏鸡蛋容易破?”(这是压强问题),“为什么煮咸蛋时,只要十几分钟就能入味而腌咸蛋要好多天才有效果呢?”(这是分子运动论问题),“为什么转鸡蛋时熟鸡蛋容易转,生鸡蛋不容易轉?”(这是惯性问题) “为什么小小瓶口就能把蛋吞下去呢?”(这是大气压作用的问题)等等,学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老师不要轻易作答,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相互协作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教师只需要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有效的引导和作适当的解释。小小鸡蛋学问这么大,可以把很多的物理知识融会贯通。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应当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学会放手,既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实践。
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造力
2.1 解放课堂紧张气氛,创新教学方法
要鼓励学生敢想、善做,敢于动脑、善于动手,让老师成为学生的朋友,让课堂成为他们的舞台。
【案例扫描】“声音的特征”教学片段。
教师让学生听完黄河大合唱的钢琴弹奏与小提醒演奏之后,老师发问: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吗?一个学生满含热情的回答:响度不同。教师的本意是想表达音色不同,于是马上把目光转向另一个同学:“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此时,刚才回答问题的第一个同学兴趣全无。
【案例分析】上述案例中,表面上看教师是从教学连贯性出发考虑问题,但实际上,学生一旦没有给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老师就会很自然的问:“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没有及时对前面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评价和鼓励,失去了形成师生和谐气氛的最好的机会,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抹杀了其创造力。何况,第一位学生的回答其实并没有错,两个曲目演奏时的声音的响度也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回答其实是其创造力的体现。
【改进方案】
(1)由指令性语言向商谈性语言的转变
如可以将“请某某回答。”转变为“谁愿意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转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由评判性语言向建议性语言的转变
教师不是“判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不轻易表态和过早下结论。如可以采用“你觉得这样可不可以呢?”此类语言,这样的教学气氛更融洽。
(3)由灌输式语言向引导式语言的转变
初中物理教学强调探究过程,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交流讨论的过程式教学,不能一棍子打死。如可以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这样想”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引导。
(4)由统一式的语言向开放式语言的转变
诸如上述案例中,教师按部就班地提出问题,希望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没有开放,没有创新,学生只会思维处处碰壁。如果教师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尝试提出“你觉得这里你是怎么思考的?”“平时你碰到过这样的现象吗?此类的语言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喘息,实现思维的”软着陆”。
2.2 解放课堂的实验限制,创新实践过程
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爱动脑,想象能力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采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想办法使教具变得更加完美、实用,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让实验收获更多。例如在学习长度测量时,可让学生分组自制刻度尺,提供木板,塑料板,钢锯条这些自制材料,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能够真切地感受刻度尺的制作过程,体验到“刻度尺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概念生成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经历一个由“搀”到“放”的长期训练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意识,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尝试教学语言的转变。
3 要改变评价机制,不要唯成绩论,强调教学反馈,注重道德教育
3.1 注重反馈方式的多样化
口头反馈:口头反馈的优点是灵活简洁,准确及时,便于操作,所以它也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反馈方式之一。
书面反馈:书面反馈有书面作业和学生的课堂板书以及书面测试,其最终目的是实施对课堂的调控。
個人反馈:个人反馈是指师生以一对一进行的形式进行的一种交流反馈。
除此以外,还有小组反馈、活动反馈等多种形式的反馈方法,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堂反馈。
3.2 注重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深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能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会对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们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教师介绍一下日食和月食在我国商代甲骨文就有过世界最早的记载;在学习磁现象时,图片展示指南针后,可以拓展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又如,团体协作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关系和合作精神,是完成物理探究过程的必要途径,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实事求是的治学教育也是尤其重要,物理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例如在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实验中,有一小组仅凭一次实验就想得出实验结论,记得他们那次实验的动力是2N,动力臂是3cm,阻力是3N,动力臂是2cm。我就提问:“你们根据这组实验得到怎么样的结论呢?”这组有的学生回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另外的同学反驳:“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我说:“仅凭一组实验会犯偶然性错误的,所以你们得出的不是普遍性结论,你们应当再尝试着做多组实验找出共性,后来经过5次实验这组学生才肯定地回答我:“杠杆的平衡条件应该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从这次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来实验,用实事求是的精神来治学。
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明确目标,真正摸索出一条通向成功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J].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王业全.让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彰显魅力[J].中学物理,2010(02).
[3] 师新华.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4] 丁建国.物理教学中德育教学初探[J].科教新报,2009(12).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