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类型问题的分析研究

2020-09-10廖健羽

当代体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运动型机能运动员

廖健羽

近几年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也得到不断的改善,伴随而来的便是亚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问题,开始加强了体育运动方式的锻炼;专业选手由于国家对运动行业的大力发展,可以参加的专业性体育赛事也随之增多,在进入全民体育运动的同时,运动过程后产生的疲劳便是面临的一大问题,分清疲劳类型,针对性的解决疲劳是我们当前需要克服的难关。本文以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为大背景探讨分析疲劳产生的类型并对如何解决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给相关的体育行业的人才一些参考。

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产生疲劳是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因此不必引起焦虑烦躁的心理现象,在体育界中,运动和疲劳二者不分家,是相伴相生的,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运动员通过大量的体能消耗引起疲劳使自身的机体功能下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待身体机能完全恢复才能继续运动,因此只有正确判断疲劳的类别及产生疲劳的原因,对症下药,方能合理有效的恢复,增加运动训练的效率,提高体育运动质量。

1 运动型疲劳产生的原因

1.1 身体素质降低

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热爱体育的人络绎不绝,大家争先恐后的走出室内,进入体育馆、健身房去锻炼身体,维持自己的身材,提高自身健康免疫力,在运动过程中势必会产生疲劳现象,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运动,人们的身体机能便不再稳定,会以波纹式线条呈现,疲劳的积累,会导致人们的个别器官功能相比之前有所下降,随之而来就是力量的减弱。当然,由于每个人的先天身体机能不一致,疲劳感受度也有些差异,需要因人制宜。

1.2 缺乏专业性训练

现在参加体育运动的人非常多,其中业余人员因为工作学业繁忙出于释放压力或兴趣进行运动的不在少数,特别是一些从事脑力工作的人群,会把工余的体育锻炼作为平衡身心激活体能的重要方式。由于这些人不是专业运动员,天天接受高强度训练,在身体长期处于闲置的空窗状态下,突然接受高强度运动负荷,身体各方面机能无法适应,容易产生疲劳现象。

1.3 心理因素

这个现象的产生主要在专业运动员身上。运动心理学领域对心理疲劳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 年代。随着竞技体育竞争愈加激烈,运动员心理疲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重视。引起心理疲劳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是由于运动员的情绪、心理状况、周围环境、运动方案等。再加上运动员本身思虑过度,情绪消极,没有最佳的状态参与到竞赛中,在比赛过程中很容易由于心烦意乱、生理疲劳等方面因素的加剧导致心理疲劳程度过重,从而影响了神经活动的协调性,进而影响到运动状态,难以将肢体协调性调整到最佳。再加上日常运动员缺乏心理辅导的培训,在遇到心理疲劳时,难以及时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的状态,避免心理疲劳影响自身的技术发挥,竞技能力下降、技术感觉下降、成就感和自信心下降。

2 运动型疲劳的类型

2.1 躯体性疲劳

顾名思义,躯体性疲劳是由身体经过大量运动而引发的一种生理性疲劳,通常以动作协調能力下降、身体敏捷性迟缓、记忆力衰退、失眠多梦等现象来表现。而生理性疲劳也包括神经性疲劳,肌肉疲劳和内脏疲劳。神经性疲劳指的是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中枢功能出现了亢进的情况,各类激素的分泌出现了问题,小脑功能和脑干功能,难以充分的发挥,导致运动员的协调出现问题。肌肉疲劳则是指在运动过程中,运动负荷超过了运动员本身的承受力,肌肉过于劳累,因此减缓了收缩和放松的速度,影响了肌肉运动的协调功能,从而出现肌肉酸疼僵化的情况。内脏疲劳指的是运动员经过大量的训练之后体能不知,逐步出现了呼吸变浅变快的情况,心跳加速,呼吸系统过于疲劳,影响了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工作,出现了心脏疲劳。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出现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专业运动员由于天天经历大量的专业性训练,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的运动状态,如果不加以及时的恢复手段治疗,久而久之,身体机能逐渐弱化,运动能力日益衰退,最终无法运动训练,只能告别赛事,远离体育运动。对于非专业运动员来说,尽管没有专业运动员日常大量的训练,不合理的运动也会造成躯体型疲劳,让平时不运动的身体一下承载过多的机能消耗,也会需要后续大量时间来修养,原本为了在空闲时间活动休闲,反倒需要占用正常的工作生活时间进行疗养,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2.2 心理性疲劳

心理性疲劳表现为情绪与行为的变化。运动训练产生的多为生理性疲劳,其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中枢疲劳是指缺乏动机、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或募集发生改变。外周疲劳包括接点传递、肌肉点活动和肌肉收缩活动能力下降;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对专业运动员来说,心理性疲劳的产生有种种原因,各个方面带给运动员心理压力,各方面的心理压力造就了心理性疲劳,一是长期枯燥乏味的单调的训练环境和训练内容会使运动员内心产生压抑情绪,运动员对于运动训练的唯有保持初心才能做到坚持每日高强度的训练。二是经过大量运动训练后依旧没有成绩的提升和见效,到达了运动员水平的瓶颈期,会致使他们产生焦虑、烦躁的心理状态。其三是处于竞争激烈的体育环境中,不断有新人出现,体育人才比比皆是,面对自身的年龄、体力逐渐不成为优势的状况,导致运动员神经的持续紧绷,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非专业运动人员训练的时候因为一开始的大量运动造成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下降,会引起恐慌情绪,便减少运动、远离运动,也不利于自身发展。

3 对于运动性疲劳判定方法的分析

3.1 生理标准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标准方法是,根据疲劳部位划分的。观察运动员的机电图即为测量运动员肌肉的硬度力量等等,可以判断运动员骨骼肌系统的情况。测量脑电图、皮肤空间阀、闪光频度融合等,可以判断运动员的感觉和神经系统疲劳的情况。测量运动员的血压体位反射,心率,心电图等等,可以判断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疲劳情况。

3.2 主观感觉

利用主观感觉也可以判断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情况。运动性疲劳一般分为轻度和重度,是由运动员自我感知,凭借主观感觉判断疲劳的程度。一般轻度疲劳是指运动过后的一些正常反应,例如呼吸心跳加速,过多的排汗,在短时间内可以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种程度可以称为轻度疲劳,对运动员的身体并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如果运动结束之后,运动员出现了身体不适感,全身疲劳无力,心跳过快等等,这说明运动员现在处于重度疲劳的状态,需要进行充分的休息才可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3.3 观察法

观察法主要是由运动员的教练通过观察运动员的一些表现来判断其疲劳程度。主要包括运动员的一些生理表现、运动表现、心理情况等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运动员当下的状态,科学地安排运动量,改进训练方法,甚至预测出运动员未来的运动潜力。

4 恢复运动型疲劳的解决措施

4.1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在运动训练产生运动型疲劳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修养才能恢复体力继续运动锻炼。在此休息过程中不能胡吃海喝,需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由于在训练过程中体内消耗了大量的水分和盐分,休养中除了基础营养物质的供给外,还需补充无机盐、水、糖,保证身体有足够的水分、盐分和糖分。饮食营养是基础,饮食方面要做到合理搭配,在此类身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的补充下还要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多吃蔬果,补充大量维生素。运动人员也可以根据季节、地域的划分合理安排自身的饮食习惯,做到少食多餐,以便使自身内部的机体功能做到恢复运转,迅速找到处于平日训练和比赛时的身体状态。

4.2 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

运动人员消耗大量体能后产生运动型疲劳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息促进身体的恢复,因此运动人员需要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无际真人”,睡眠作为休息的首要方式不能轻视,应妥善把时间安排给睡眠时间,只有保障充足的睡眠,运动人员才有精力做其他恢复体力的事情,进而加强自己的身体质量。

4.3 合理使用药物结合

运动疲勞的类型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的不同级别类型,针对患有严重的运动型疲劳的运动人员,适当的运用药物可以更快的帮助身体机能的恢复,促进身体内部恢复,但如果选择借助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必须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进行用药,外界的各种恢复方法适当的结合药物运用有效帮助运动员达到正常的训练水平。

4.4 积极配合辅助训练

运动员在产生运动型疲劳后不能再进行剧烈活动,但为了保持训练效果和积极的心态,运动人员可以配合一些辅助的训练联系,从中激发自身身体机能的恢复记忆,例如,运动人员可以采取散步治疗法去缓解压力。除此之外,音乐治疗、阅读治疗都可以让运动人员得到身心的放松和调适,从而达到较好的缓解疲劳的效果。

4.5 进行不定期心理辅导

由于运动型疲劳包含心理性疲劳,因此,对运动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心理辅导是十分必要的。不定期的心理辅导可以及时了解他们当下的心理困境,进行正确的引导与调整,有效的帮助他们扫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干扰,帮助他们快速恢复疲劳状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建立起运动的高自信。

4.6 运动前后泡澡按摩

研究表明,人体处于40℃左右的温水中可以有效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同时将体内的废弃物排泄出去,能有效缓解肌肉酸痛的问题。运动人员通过热水促进体内各个部位的新陈代谢,加上专业人员的专业按摩手法,消除身体各部分因运动产生的乳酸而导致的肌肉疲劳,帮助运动人员进行有效的休息。

5 结语

综上所述,运动型疲劳是运动人员进行的运动训练后的常规反应,只要运动人员准确的把握自己产生的疲劳原因,并且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进行治疗恢复,便可以快速的恢复原有的身体机能和训练水准。建议运动人员在训练前了解掌握疲劳特点类型和产生机制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避免不合理的运动导致身体机能出现损伤。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运动型机能运动员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机能时代
浅谈解决几何类运动型问题的策略
运动员
每月新鲜
刑法机能新探
思维擂台赛
7.9 运动型几何问题
Sports Day
用加法自诊甲状腺机能亢进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