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水下古陶瓷的简介以及由此推出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状况

2020-09-10任金原 李中梁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社会

任金原 李中梁

摘要:中国的陶瓷技术历史悠久,英语中的china一词也有瓷器的意思。古陶瓷的很大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被遗留在了水下,分为运河瓷和海洋瓷器两大部分。研究这些水下古陶瓷对研究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水下古陶瓷;运河瓷;海洋瓷;中国历史;社会

一、简述水下古陶瓷

一想到水下的古陶瓷,你们肯定都会想到大海里的沉船以及它上面的瓷器。确实,那是水下古瓷的一部分,我们称它为“海洋瓷”。还有一类水下古瓷,我们把它们叫做“运河瓷”。接下来我对这两种水下古瓷进行一下简介。

首先说一下“海洋瓷”,俗称“海捞瓷”,全称为海洋出水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高温技术的制约,除中国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没能实现由陶到瓷的飞跃。唯有中国在先进的高温技术支撑下,成为唯一一个可以生产瓷器的国家,故有人把瓷器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国的瓷器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喜爱当然要出口,出口用什么,用船最省而且时间最快。中国每年成千上万的装满瓷器的货船开往其他国家,肯定有出事故而沉船的,沉到水底的古瓷就成了我们的研究对象了。这些瓷器和沉船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见证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对揭示当时的造船技术、制瓷和社会活动,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海外交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说一说“运河瓷”,我们应该都知道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运河:隋唐大运河。大运河当年是一条重要的商路,是古瓷运输的中枢,黄金水道,大运河始凿于隋代,于元代时停止使用,中间跨过了八个朝代七百余年。早起大运河是古陶瓷运输的中枢,黄金水道,由于通济渠段是引黄河之水通航,泛滥多,事故多,留下了大量的古陶瓷遗存,黄河水让黄河成为了“悬河”,也让通济渠成了“悬渠”。元代堵塞了以后,孕育并保护了大批的古陶瓷遗存。这里的古陶瓷数量大,时代长,窑口多,地域广,任何一种古陶瓷的分类法,都不能正确涵盖这部分古陶瓷的类型,所以以“运河瓷”来称谓。研究它能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状况。而且由于运河是淡水,比海水的腐蚀性低,所以这部分瓷器保存地更加完好。【1】

二、由运河瓷推出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状况

(一)隋代运河瓷

隋代开通大运河后,陶瓷作品的南北交流、东西互市,已成肇始。大运河出土的器物以南方窑口为主,说明大运河对南北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我们不能完全说他是一个昏君。大运河的开通使中国的南北方不再有屏障,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更便捷。隋时,各窑口便已在国内构建大的市场格局,形成了国内陶瓷产品的流动。据此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从隋朝开始,陶瓷才作为一种商品在全国有了自己的独有报价,与金钱等值,因为它因大运河而流通与全中国。在隋以前,我推测,瓷器应该主要是生产出来作为人民的生活用具的,各地价格没有明确的定位。也可以推断,中国以后几百年的发展与大运河关系莫大。

(二)唐代运河瓷

唐代的运河瓷种类非常多,分布非常广泛,由此可见,唐代的制瓷手工业已相当发达。这也说明了大唐的强大,确立为世界的中心。此外,从分布广泛来看,在唐朝时大运河的作用应该是达到了最大化,官用和民用应该都是很繁忙的。无论你在全国哪个地方,只要有水,就能走水路去世界各地,这也体现了盛世时大唐开明的通商政策,导致了贸易总量的剧增。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晚唐时的遗存量不减反增。由此推测,晚唐时期的大运河应该是通航的,但航运条件可能较差,因而事故较多,遗存才会较多。由这个现象可以推出两点信息:一是据史料记载,晚唐时期战乱较多,也许劫船的较多,或者为保命把大件瓷器扔入河中,这体现了晚唐社会治安管理的混乱和无力。二是为什么通航条件差呢,因为没有疏通河道,加固河堤。这些都是政府应该干的事。由此推出晚唐时期政府应該是非常穷的,几乎没有什么钱了,连修运河的钱都拨不出去,这可能是晚唐战乱以及政治腐败的原因吧。可以看出晚唐的国力是比较贫弱的。

(三)五代运河瓷

五代运河瓷有一个著名的窑口:黄堡窑。这个窑口工艺精湛,许多直到南宋才为其他名窑逐渐采用的制瓷工艺。技法,在五代时期就集黄堡窑与一身。众所周知,五代时期是一个战乱的时期,黄堡窑有两个主要窑口,一个在河南,一个在广西。广西那边很和平,但河南那边是战乱频发啊,如何制造出如此精美的瓷器呢?我认为其主要有两点,其一,政府应该大力鼓励和保护制瓷业,我推测那个时候制瓷业应该和一个国家的经济有很大的联系,不然政府也不会花大功夫去保护它。其二,虽然战乱频发,但各地对于制瓷技术的相互交流和借鉴还是经久不衰的。由此可见,在五代时期,各地虽然割据,但文化的交流还是一直存在的,我相信各个国家之间也是鼓励这种文化上的交流的,毕竟原来都是一个朝代的,文化都有共通之处,你不能硬生生去改变这种现状,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会激起人民的反抗。

还有,从胎釉的烧造火候上来看,北方一些窑口开始以煤炭做燃料,南方仍沿用木柴。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何南北方燃料不同呢?我们来看一看现代的矿产资源分布图,煤炭资源集中在北方。从南北朝开始,南方人民的文化水平就高于北方,南方肯定知道采煤,只是无矿可采。可以推出从五代时期中国就掌握了煤炭开采技术,并且应该有一定的普及,所以制瓷才会用到煤炭。此外,五代时期产自北方的古陶瓷较少,也从侧面证明了北方战乱相对比较严重,所以产量较少。

(四)宋运河瓷

赵宋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治时间持续之久远,仅次于汉朝位居第二的朝代。从出水的瓷器看,宋代的制瓷业,把高古瓷的烧造推上了巅峰。出水的古瓷,任何形状、种类都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宋代经济社会发展之强盛。此外,出水的瓷器两宋交接的时候偏多一些,一方面是宋徽宗的贪玩,一方面是战乱时的遗失。这说明了宋徽宗的昏庸以及两宋交替时人民生活的疾苦。而且,宋代依托明州和泉州两大出口港,把瓷器推向了全世界。可以推断宋代至少是从隋以来制瓷最多的朝代了。这也说明了宋代制瓷技术之强盛,推断制瓷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五)金、辽、西夏、元代运河瓷

这些都是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朝代。大运河中出土了他们国家的瓷器,定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首先说说金瓷。金与北宋有着继承关系,所以金的瓷器一部分继承和发展了其本身风格,一部分又继承和发展了北方汉民族的风格。由此可以看出金朝也是很好的继承了宋朝的文化,两边的国家虽然连年打仗,但相信人民应该还是互通往来的,有结亲等等,所以两边的文化不断的融合、发展。其实从根本上来说,金朝用汉人的政策管理北方人民,就不应该把他们视作少数民族了,应该都视作汉人了。

元代的瓷器出水较少,而且质量也是不好,这是因为这个王朝对制瓷的发展不太感兴趣。这个庞大的帝国,因带有游牧性质而无法巩固统治,只能在征战和劫掠中,保持松散的统治状态。可以推测出元代的经济发展是非常糟糕的,国家把大部分的钱都投到了对外征战中,导致经济萧条。可以看出元代社会萧条,人民生活非常疾苦。

西夏王国并未入主中原,西夏的制瓷技术十分糟糕,和宋朝相比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西夏为了加入世界的瓷器贸易,需借大运河的水道才能东出远航。这也说明当时宋和西夏的关系还是挺不错的,官方也同意西夏这样干,两国的贸易往来应该比较多。但是从西夏的制瓷技术较为糟糕来看,两国民间应该基本没有什么来往,文化无交流,否则宋的制瓷技术应该早就传到了西夏去了。

辽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契丹民族的原创,釉色精美,但胎体显得厚重,风格粗犷;另一类应是辽所掠汉人工匠所创,不失风格,但处处流露出细腻精致。这可以看出,辽国是时不时会到我们中原来掠夺我们的财产的,可以说宋辽边境是并不太平的,与宋和西夏相去甚远。两国应该矛盾积怨已久。

由于大运河元代以后堵塞,所以关于运河瓷的推断只能截止于元代。

三、海洋出水瓷器

上面讲了运河瓷,接下来粗略地介绍一下海洋出水瓷器。

(一)来历

我国是陶瓷的发明生产制造大国,自汉代开始已有少量的向海外输出的瓷器。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拥有中国的瓷器是一种荣耀。他们大量收藏中国的瓷器,从而带动了中国瓷器的出口量。而那时正是明朝末年,瓷器大量出口到国外,而马六甲海峡作为亚、非、欧等地往来的海上枢纽,成为商船云集之地。几百年的波涛汹涌和连绵海战,吞没了无数商船,也造就了今天的“海捞瓷”。

(二)质量

明末外销瓷生产的质量非常好。外销瓷器的整体画面繁而不乱,又将东、西方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韵味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又非常优秀的工匠,另一方面国外特别是欧洲,订购的价格非常高,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匠、最精的工艺进行生产。

(三)价值

在历史上,中国著名的瓷器就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各国,所以这条线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由于船的装载量大,通常一艘中型商船就能装载上万件瓷器,因此在文物市场上有“一艘船十个墓”的说法。

过去的十年,在越南的南海岸,历史上五艘中国沉船相继被发现打捞。失事的沉船隐藏着历史的沧桑,是埋葬在海底的一段历史片段。中国“CHINA”,这个与瓷器同名同义的国家,在过去海上传播着东方的智慧和文明,影响着全人类的发展。

(四)种类

据文物部门鉴定,海捞瓷是外销瓷的一个分类。多是明清时期通过贸易形式,由外商来我国收购。还有一小部分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首的赏赐和馈赠输出,或按欧美上流社会乃至宫廷特需的订单制作的瓷器精品。【3】

四、由海洋出水瓷器推出的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海外贸易情况

(一)唐、五代时期

目前所发现的我国9-10世纪的陶瓷器中,长沙窑产品是最大宗的,而长沙窑瓷器无论是纹饰还是七星,均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因素。这应与其外销性质有关,可能是收到伊朗等地陶器彩绘工艺的影响,特别是彩绘图案上的点线花纹,似乎与伊朗常用的连点图案、连星图案密切相关。其实唐青花的点线图案的装饰风格也与伊斯兰世界存在密切联系。可以肯定的是,其必然出现的一个大背景是唐代和西亚、中东等地广泛进行的密切互动。这说明唐代对其他国家还是比较友好的,官方交流也比较密切,民间交流应该也不会太差。

还有几艘沉船,我们也能推测出一些端倪。可以看出唐、五代时期中国东南港口的变迁过程。早期海上贸易以扬州最为繁盛,广州也大量参与。唐末。由于战乱的缘故,海上贸易重心开始转移,五代时,最活跃的港口变为吴越和南汉王朝掌控的明州港和广州港。此外,在唐、五代时期几乎没有在南海发现什么考古,可能是中国商人更多的进行的是对朝鲜、日本等地的商贸活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商人势力的真正崛起是在之后的宋元时期。

(二)宋元时期

宋朝的南海沉船就相对比较多了,种类也是非常的繁多,甚至在印度洋都发现了中国的瓷器。特别是在南宋时期,因为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转移到了南方,在南海的贸易就更频繁了。

种种迹象显示,宋元时期,中国海商的势力范围已经越过了马六甲海峡。他们在连接着中国南海、印度洋两大贸易圈的苏门答腊北部建立起据点,稳定的从事陶瓷等商品的运输和贸易。同时还有大量阿拉伯人、印度人及亚洲其他地区的人群参与其中。这一时期的海上贸易形成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多地区人群参与、形式多样、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贸易网络。陶瓷贸易作为重要的一环,其数量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反映了这些变化。

(三)明朝后期

16世纪至十七世纪上半期,是东南亚海域激烈动荡的阶段,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进入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先后到达东亚海域,加入到传统的亚洲贸易网络中,并通过长距离的跨洲海洋贸易将其融入到全球贸易体系。中国东南沿海、东南亚等地已经发现了一批属于这一时期的沉船资料,包括葡萄牙商船、西班牙商船、荷蘭商船等等,出水的船货以陶瓷为大宗。

以陶瓷为主要内涵的沉船文物的出水,揭示了16世纪前后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传统亚洲贸易网络的继续发展。这一贸易网络在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上半期,随着西人东来,被逐步融入到世界贸易体系之中。这批沉船资料反应了东方与西方海洋文化的早期接触过程,为我们认识早期全球贸易提供了众多线索。

(四)明清交替时期

明末清初,政权动荡、交替,耗时长久的拉锯战对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造成巨大破坏,加上清政府为打击郑氏海商集团这一反清复明势力所采取的海禁及迁海政策,使东南沿海地区传统的海外贸易遭受极大冲击。万历以来兴盛的景德镇瓷器外销欧洲的途经被迫中止,中国大规模的瓷器外销中断。日本有田窑业、东印度公司借势兴起。中国东南沿海的走私活动仍在继续,除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以郑氏海商集团为代表的华商群体是这一时期东亚海域贸易中的重要势力。福建、广东等地的华南粗瓷产品还在延续生产并通过当时的贸易网络销售到亚洲市场,成为这一时期遗址中常见的遗存。

(五)清代前期

17世纪末及18世纪早期的中国商船遗迹在中国东南沿海及越南海域均有发现。沉船的出水瓷器以日用瓷器为主,可明显地分为精、粗两类。其中的精细青花瓷可见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中,为这一时期典型的外销瓷。粗制类青花则包含景德镇康熙民窑的低档产品和华南地区窑口的产品。葡萄牙沉船上发现的瓷器在总体面貌上和品质上都略逊于荷兰东印度公司运送的瓷器,说明荷兰东印度公司控制了这一时期景德镇高端瓷器的货源,葡萄牙人已丧失其在印度洋上贸易的主导权。

(六)清代中后期

清代前期,大量华瓷向欧洲出口,但到了18世纪末,华瓷在经历了近三个世纪的对欧出口后,在欧洲的市场不断萎缩。慢慢地,华瓷被挤出欧洲市场,甚至还出现了洋瓷销往中国的现象,这可由沉船上载有部分洋瓷得知,而中国的沉船瓷器则越来越少。进口的瓷器主要由日本、英国、德国、俄国等地所产,民国以后,进口的瓷器则主要以日本为主。

18世纪末,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华瓷的质量和产量都不断下降,封建统治者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华瓷销量在欧洲市场不断萎缩。而外国为了改变贸易不平衡的状况,开始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鸦片的输入改变了之前平等、自由的贸易格局,也导致了鸦片战争。最终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人民的苦难史就此拉开了序幕。

结语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研究水下古陶瓷之路还很漫长,在今后的时间段里,我们肯定能从水下古陶瓷中发现新的东西从而对我们的历史有一个更细致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王红五. “运河瓷”辨识与赏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1.35-36

[2]王红五. “运河瓷”辨识与赏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1.156-157

[3]李乃胜. 海洋出水瓷器保护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32-134

作者简介:

任金原(1999.03—),男,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本科生,郑州大学。

李中梁(1999.02—),男,汉族,河南省淮滨县人,本科生,郑州大学。

作者單位:郑州大学

猜你喜欢

社会
多元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的实践
据《乐记》考辨艺术的源流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综述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