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广线上线下“实质混合”“强混合”
2020-09-10汤丹阳
汤丹阳
新冠肺炎疫情下,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全员、全方位提升为实现原来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目标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很多没有接触过在线教学的老师跨过“形式混合”“弱混合”的第一道门槛后,更愿意利用在线的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重新设计,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组和更新,达到“实质混合”“强混合”,从而实现原来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目标。未来的混合式教学不仅要保障技术上的“形式混合”“弱混合”,更要大力推广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质混合”“强混合”。
面向2020年秋季学期,全球高校根据自身机构所在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给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案。很多疫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国家和地区,高校甚至要冒着入学新生数量锐减的风险继续实施线上教学,毕竟生命第一、健康第一。而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一段时间以来,疫情都在可防可控范围内,中小学全面复课,高校正在总结2020年春季学期线上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秋季学期全面恢复线下教学做准备。
如何对待2020年春季学期史上最大规模的大中小学在线教学实践经验?学生返校复课后,线上教学的种种措施就这样全部“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吗?事实上,为应对疫情而被迫实施的全体系大规模在线教学,虽有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给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带来了很多的契机,产生了许多意外的惊喜。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020年春季学期,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带来校园封闭、社交隔离,史上最大规模的线上教学让所有教师被迫接受了一次全方位、全覆盖的信息化培训,由此带来了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全面提升。展望2020年秋季学期,为应对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的疫情,很多学校提出应该准备好线上、线下两套教学方案,以便因应教学条件的变化,随时转移到线上。很多人称之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充分准备。但这种所谓的混合式教学与2013年以来所推广的,以MOOC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为基础、以雨课堂等轻量级小程序为手段所实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相比,具有本质的差别。
回顾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推广与倡导起源于2013年MOOC兴起以后,在线课程对高等教育教学传统课堂催生的变革压力。既然教师讲授的内容可以全部提前录制好或者选用录制好的内容进行授课(通常是教师自己的MOOC或学科内其他优秀教师的MOOC),布置给学生在线学习,那么传统面对面的课堂就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混合式教学倒逼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来到课堂的学生并非一张白纸,而是已经完成了教师提前布置的MOOC内容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而言,既打开了无限的可能,也意味着要面对新的挑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相聚应该被用来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例如小组讨论、答疑、集中汇报与交流等,并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
混合式教学源于在线教育,但不等同于在线教育。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全在线教学,以及未来为适应受大流行病、自然灾害等外部条件限制而可能进一步完善的在面授与在线之间灵活切换的、有弹性(HyFlex or Resilient)的教学形式。这种灵活切换的、有弹性的混合式教学与之前高等教育领域推广的混合式教学相比,表面上虽然都与在线有关,但其本质并不相同。仅仅是技术上实现线上线下不同教学场景的互换,是否可以称之为“形式混合”或者“弱混合”?而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重组是否可以称之为“实质混合”或者“强混合”?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形式混合”“弱混合”与“实质混合”“强混合”两种混合式教学之间存在本质差异。虽然疫情应急条件下的全在线授课从形式上掩盖了这种差异,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其差异之大。相比之下,全在线条件下的“实质混合”“强混合”,在教学创新意义上与2013年MOOC兴起以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力推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是一脉相承的,未来应该大力推广。
技术保障是在线教学的根本
在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中,许多经过简单培训就“上岗”的教师发现,如果仅仅是把课堂搬到线上,只要技术上有保障,一回生二回熟,实现线上教学并不难。对参与过MOOC制作的教师而言,更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同一类教学内容或同一种教学方法,在线上和线下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实施,并没有本质的差别。这种无差别性不仅适用于主要是教师一人讲授的数百人规模的大课,也适用于小规模讨论课。因此,未来同一门课随时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或者从线上转移到线下,在技术有保障的前提下,对于教师基本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化教学水平并不会构成巨大的挑战。这种“形式混合”“弱混合”应该成为未来教育技术保障最起码的要求。
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这场线上教学实践中不断向在线教育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当前的教育技术也恰好能够拥抱这些要求并高效予以满足。更高效的互动,更逼真的模拟,更大范围的覆盖……仅疫情期间,清华大学雨课堂团队就对平台进行了两次大型的更新迭代,且几乎每周都会进行小型的更新迭代,以满足激增的需求。
以往所认为的在线教学覆盖面广但学习效率不高、学生完成率低下的情况,被证明是一个伪命题。事实更新了人们对在线教育的肤浅认识和陈旧观念。教育“战疫”的生动实践展示了线上线下的形式根本不是问题。只要技术保障能够得到满足,教师就能够保证对教学的足够投入,线上和线下教学仅仅意味着形式上的微小差异,对于新一代互联网时代原住民——学生来说,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无论是“形式混合”“弱混合”,还是“实质混合”“强混合”,技术保障都是首要的。
混合式教學不应止步于“弱混合”
在线条件下的“实质混合”“强混合”继承了此前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基因。疫情条件下,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全员、全方位提升为实现原来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目标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很多没有接触过在线教学的老师跨过“形式混合”“弱混合”的第一道门槛后,更愿意利用在线的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重新设计,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组和更新,达到“实质混合”“强混合”,从而实现原来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目标。
信息化技术赋能教育在这次大规模在线教学中,得到了宝贵的展示机会。更多的教师惊喜地发现有些教学手段只能在信息化赋能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比如弹幕词云功能,如果换成线下纯手工的条件,就需要每个学生写出小纸条,然后由助教手动统计。这样做显然比信息化数据自动生成的效率和效果差多了。时效性的降低必然带来教学效果的降低,只有在信息化条件下才可能实现课堂实时的知识众筹。
相比简单的课堂线上线下教学场景互换,一门课程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内外安排方面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组和更新,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种“实质混合”“强混合”在疫情期间的全面在线教学中得到发扬光大,更大范围内的应用效果得到更多一线教师的认可。参与2020年春季学期授课的教师,很多授课内容自然而然通过在线的方式得到了保留,从而使更多的教师与之前参与过MOOC制作的教师一样有了教学视频“存货”。这些授课视频与教师内在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共同成为今后无论是面授还是在线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础。在线与面授的形式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们有机会用提前提供学习材料的方式完成更多的单向知识传授,而宝贵的同步教学环节(或面授或在线)将留给更多的师生、生生互动。
疫情应急条件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混合式教学而言,线上与线下形式上的区分只是表面的,不能因为一门课程既能在线上教又能在线下教,就将其认定为混合式教学。“形式混合”“弱混合”仅仅是面授课程的“搬家”,对教学改革与创新而言,“实质混合”“强混合”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综上所述,对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总结、升华和进化,不应止步于教育技术上的“形式混合”“弱混合”,更要大力推广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质混合”“强混合”。对于所有的混合式教学,教育软硬件设施的技术保障都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实质混合”“强混合”的推广是未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政策和制度层面所应该引导的方向。这是史上最大规模的线上教学留给我们的真正财富。
责任编辑:左力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