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学习革命 拥抱融合新时代
2020-09-10薛佳怡
薛佳怡
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成立一周年论坛上,多所高校的在线教学实践、实践中暴露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和实践反思,充分说明了高校面临的在线教学新挑战的严峻性,同时也表明了高校积极拥抱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新时代的态度和决心。
近日,由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CIQA)、同济大学和超星集团共同举办,以“在线教学、学习革命、质量革命”为主题的CIQA成立一周年论坛举办。本次会议围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年度工作要点,聚焦线上教学及质量保障,期待以“学习革命”推进“质量革命”向纵深发展。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通过超星集团直播实现移动端和PC端云端参会,同时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线下会场,共计2.5万余人参会。
大面积在线教学 教学革命或提前到来
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按下了线下教学的暂停键,与此同时,为线上教学按下快进键。各高校积极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不停教”要求,开启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历程。
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二级巡视员、综合处处长武世兴表示,在刚刚过去的学期,全国高等教育战线经受了一次大考,大家共同努力,交上了一份有温度、有技术的答卷,成功应对了疫情带来的停学、停教、停课危机,稳住了武汉高校、湖北高校、全国高校。同时,通过本次教育实践,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实现了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实质等效,真正做到了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
疫情发生后的短短几个月里,中国矿业大学开设线上课程1193门,占到应开课程比例的96.1%;而在此之前,学校仅开设了119门线上课程。正如矿大副校长曹德欣所言,如此大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通过大面积开展在线教学,进一步促进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甚至促进了教学革命。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邓辉介绍,疫情期间,该校的57门MOOC课程,免费向社会开放,选课人数达到35万人。57门校级MOOC课程、8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通过微信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要化危为机,抓住机遇,加强研究。要从教学方式改革和培养模式改革的高度认识这次在线教学,努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紧密融合,实现从教到学到评价的革命性变革。”曹德欣表示。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指出,“在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我们面临的是把教育和学习整合起来的革命。高等教育要耕好自己的田,种好自己的地,同时把产出和外部需求很好地对接起来。”
问题初现 高校积极应对
在本次在线教学过程中,一些新问题涌现出来。基于自身实践以及调查研究,惠州学院副校长郑文作出总结:总的来讲,地方高校在线教学基础整体薄弱,主要表现在教师在线教学经验严重不足、高等教育课程资源缺乏、教学平台技术等支持条件不足、在线教学管理能力不足等方面。
一些专家认为,同样的课程,高水平大学已经建设完成,地方院校使用就可以。但是,不同类型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决定了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的不同。地方高校绝大部分是应用型高校,所以课程强调应用性,强调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强调典型人物和工作场景。
郑文表示,对地方高校而言,创新在线课程建设要走两条路。一是走与同类院校和企业行业共建、共享的道路。联合同类院校相关企业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比如由高校联盟统一规划,将不同专业课程委托给优势学科专业学校。这样避免重复建设,节省了资源,又提高了质量。二是以专业为单位,建设系统化、结构化的在线课程。进行在线课程建设规划时,将一个专业的主干课程进行规划建设,完成之后,这个专业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教师应用,避免了在线课程建设的零散化。
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杜锐表示,在线教学中面临很多问题,比如一些教师缺乏在线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和网络平台选择困难、学生不具备线上学习的条件、线上教学质量难以监控等。针对问题,吉林农大积极应对:出台方案,确定了高等教育的云思路;发布通知,制定了在线教学的云安排;撰写一封信,规定了在线教学的云纪律;编写一套操作指南,确定了在线教学的云标准;组建指导团队,开展了在线教学的云指导;成立督导中心,实现了在线教学的云管理。
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宋发军总结了本次在线教学中该校面临的困难:线上学习网络条件相对不足,平台拥堵、信号不稳定、资源打不开、中途掉线、课堂信号差,教师教学理念、方法也需要改进与深化。從长远来看,让老师选择过多的在线教学平台不利于在线课程建设和教学发展。基于此,中南民大提出“六个再”的实践方案:再深化,再拓展,再强化,再谋划,再优化,再创新。
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所讲,经过这次疫情,在线教学再也不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学状态,教育正在或者已经在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给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带来了机遇。基于此,我们应主动应对在线教学新挑战,迎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夏英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