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0-09-10陈俪丹
陈俪丹
【摘要】近些年来,大学生消极事件频繁发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主要活动场所是大学校园,各个高校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从起步到渐趋成熟发扎历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最有效方法;积极心理学逐渐走进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发挥正面导向作用,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文章就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积极心理学理念逐渐融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于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若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调动自身情绪,调节压力,那么对大学生自身而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据相关调查,在高校中,大多数同学在心理层面有不同程度的困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项内容,而积极心理学的全新教学理念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引导作用;应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了解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并且利用积极心理学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擁有健康的心理。
一、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人际关系问题
与他人保持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现实大学生活中,有很多大学生被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问题所困扰,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从小到大被长辈呵护,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人群发生了变化,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大学生主要是在宿舍作为日常生活场所,而每位同学都加入了集体生活,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每个人的说话、做事方式不同,在与人交往时容易产生误会,如果双方交流不顺畅,会将矛盾升级,导致事情更加恶化,双方以及周围学生的心理都会受到影响,可能会更加在乎别人的眼光,担心对方会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自身,容易变得敏感多虑,长此以往下去心理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影响自身的正常生活,因此人际关系处理不恰当,会在心理上有一定压力[1]。
(二)学业压力
大学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不认真学习,认为高考结束上了大学就已经成功一大半了,其实大学也只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大学更加注重专业领域的学习,因此学习依旧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很多的学生不明白这一点,认为上大学之后就解放了,可以任意做想做的事情,由此对学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是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一部分精力,虽然社团活动是有益的,高校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这样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结识新朋友;但是前提还是需要将心思放在学习上,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将精力过多的放在其它课余活动上导致最后考试成绩不理想,可能会有挂科情况出现,而当代大学生的自尊心较强,往往很难接受挂科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自卑的心理,会更加的厌烦学习,不愿意参加活动。
(三)就业压力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高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输送一批批优秀人才;当前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很多的大学生都非常优秀,致使很多的学生面临激烈的环境感觉自身发展的不足,尤其是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时候感触不是十分深刻,但是即将毕业时会因对就业环境不是十分了解以及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会感到迷茫,认为自己一事无成,自暴自弃,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面对困难绝不退缩迎难而上,努力充实自身,发展自身,增加知识储备量和培养专业素养[2]。
二、积极心理学基本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思潮,同时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养成积极的独立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积极健康的社会关系。那么,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的三个方面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潜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组织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活动,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提高自信心,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调整了心理健康教育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在传统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向主张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关系,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同时也是倾听者,像朋友一样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但是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这些理念指导仅仅是一种倡导,并没有发挥其实际作用,使得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由平等关系走向一种相互对立的局面;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独立存在并不断成长的个体,是相互平等的,不存在教师的主导者而学生是听课者的观点;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首先要将自我的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然后用积极的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每一个个体都是发展的,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多使用友好、平等的言语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被尊重,自己是独立个体,增强其自信心;积极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中主客体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
(二)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并且缺少新意,导致学生一直以来不是特别重视这门课程,而很多高校其实仅仅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门课程不被重视,与其它专业课程不能够相提并论,从根源上研究,高校没有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只是简单的开设心理讲座、课程,形式单一、枯燥。
而积极心理学主张每个人都有无限潜力,自身具有多种可能性,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观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产生影响,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要求教师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它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心态[4]。
(三)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效调节自己的心理,人人都有积极心理,能够有能力不断推动自身发展成长,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将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引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以往的教学是以教师作为主导者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无法发挥能动性,长期发展下学生会形成一种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依赖老师,不主动思考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或是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不会进行自我调节,而教师也不能够及时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导致学生心理压力没有一个出口将其排解;而积极心理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发挥辅助作用,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探索并且发现自身潜力,学会积极主动的调节心理,给予正面的心理暗示,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将积极心理学的全新教育理念合理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推动学生发展,充分表明学生个体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节心理;也是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5]。
四、结语
当前,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倡导并且必须付诸行动,高校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积极灵活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因素,让学生作为独立主体积极调动自身情绪,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使学生认可自己,相信自己,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它改变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教师要结合积极心理学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迎接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张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9(08):10.
[2]王云玲.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运用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17):57-58.
[3]马莹.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6.
[4]关涵.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科学,2014,5(10):240.
[5]季丹丹,郝乐祥.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西部(理论版),2014(17):132-133.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四川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