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趣

2020-09-10文志萍

学生学习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语文课程

文志萍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文课堂的层面分析如何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重点从三个方面“朗读与感悟文章情感相结合,抓住重点字、词、句分析与读相结合,加强写作与阅读相结合”讲述三个“结合”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要求我们不仅要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还要注意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课程;  人文性;工具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此,“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备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应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1]在语文课程中怎样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呢?通过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方法,我主要从三个“结合”来分析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朗读与感悟文章情感相结合

“读是语文素养的第一要素,通过默读、品读和有感情朗读等不同读的方法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讀却是很有技巧性的。可以结合语言环境、语言特点和文章情感等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当中,先通过自由读找出圆明园 “众星拱月”来表现圆明园的宏伟。再通过朗读让学生找出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园林,不仅有名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通过展示这些气势磅礴、美如仙境的照片让学生再次朗读,读出圆明园无与伦比的建筑之美。这一次的朗读效果明显要好很多。还可以分角色朗读,比如男同学读“殿堂”和“买卖街”,女同学读“亭台楼阁”和“山乡村野”。也可以师读上半句,生读下半句。还有通过营造气氛朗读等方法,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朗读可以让孩子从文本中受到熏陶,并且每个孩子都能从朗读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朗读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了孩子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朗读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二、抓住重点字、词、句分析与读相结合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经历,有时拿到一篇文章,特别是篇幅较长的文章有点不知所措,对于文章该如何分析没有思路。亦或是逐段逐句的分析虽然面面俱到但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这种情况多为没有抓住文章的重点,这个重点往往最能体现文章的主旨或者写作手法,是文章的精髓。抓住文章重点字、词、句或者段落,从写作手法、表现手法、所蕴含的意义以及文字背景等方面分析,折射出文章主题,达到牵一处而动全身的效果。当你引导学生抓住并分析了文章的重点内容,这个时候再通过学生朗读,师范读等方式,让学生不断加深对文章的情感把握,同时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受到作者思想的熏陶。

三、加强写作与阅读相结合

在小学阶段要想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习作是必不可少的。习作是孩子应用语文的工具对自己真情实感的抒发与流露。一方面可以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另一方面也是孩子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在叙事类习作中,孩子可以真情流露自己的情感。在想象类习作中,孩子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表现出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中,我安排了孩子续写文章。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说明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差异会带来更丰富的世界。更惊喜的发现,有些孩子用词颇有风度,环境描写,桑娜与丈夫的对话描写,桑娜的动作、神态、心里描写让人浮想联翩。小作者写了渔夫三次出海捕鱼,每一次出海的恋恋不舍,以及出海后桑娜一个人照顾家里六个孩子的艰辛与顽强,让人心灵触动。丈夫第三次出海,桑娜的生活更加艰难,文章在桑娜期望和绝望的等待中结束。孩子对大海、狂风以及家等环境描写贯穿全文,可以看出孩子对文章的结构做了精心的安排。同时孩子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查阅了俄罗斯民族的相关知识,称得上难能可贵了。我发现这个孩子是我教过的孩子当中,课外书读的最多的一个。我推荐的国内外经典名著,她读了不少,而且做了很多摘录。大量的文字积累,让她的习作水平超出了一般的同龄人。后来这篇文章我发布在学校的公众号上,供大家学习参考。

因此,仅依靠课内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特别是国内外经典名著。读经典,能让孩子接受更加宽广和深厚的文化洗礼。在阅读的同时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拓宽了视野,更能够与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培养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习作,孩子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多多鼓励孩子们多读书,不断拓宽知识,增长见识,反过来,这也会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习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与创新,通过习作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阐述自己家的思想,这也有力的证明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当今教育中,我们应该做好以上三个“结合”,让朗朗的读书声更加嘹亮,让阅读更加广泛,不断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参考文献:

[1] 盛伟群.语文素养的内涵及特点探究[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09.

[2] 俞建.让学生自能读书[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1998.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绩西小学  广东中山  528400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语文课程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向量的巧用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