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的尝试
2020-09-10刘钦梅
刘钦梅
摘要: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能够获得成功和历练,在未来的人生中更加出彩。不过由于每个学生之间心智的差别,因此在学习阶段的效果也各有不同。为此,要让学生对自身实际情况有所了解,明白自身的发展水平,找寻最适合的发展路径,是阶梯教学的关键所在。为了更好理解阶梯教学的基本内涵,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达到激励的目的,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的尝试进行相关阐述与分析,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
引言:
每一位学生的智力、心理、体能都各有不同,因此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展开教学与指导。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对充分培养学生思维与逻辑能力起到作用;而为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创设更好的平台,也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追求。在新课程体系改革背景下,数学教科书的内容设置更加科学与丰富,基础知识中融入了更多的实际生活元素,并加入了更加丰富的基础知识介绍和数学广角等模块,为学生思维开发提供了良好素材。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的阶梯性和合理性,让每位学生相对独立地发展。
一、采用阶梯式教学的依据
(一)阶梯式教学方法简介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阶梯式教学,主要指导方针为“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其意在对学生进行兴趣、能力和意志等诸多方面的观察与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阶梯式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体包括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拥有开展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善于思考和总结等特质。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效率较低,无法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而言,阶梯式教学正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最终使他们能够实现自我控制,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二)小学数学运用阶梯式教学的原因
小学阶段是学生正式进入学习阶段的开始。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方法的掌握极为重要。也就是说,效果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起到关键作用,学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已学知识的巩固程度也就更高。各级教育部门往往会针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一些指标设定,诸如优秀率与及格率等。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尽管很多教师非常努力地教学,但正是由于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个人情况不同的学生,因此收效甚微。这一现象就更加凸显了阶梯式教学,特别是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三)小学数学采用阶梯式教学的重要目的
我国教育资源总体处于缺乏的状态,由于班额普遍较大,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做到同时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因此,从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出发,数学教师可以采用阶梯式教学法,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拥有更多獨立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让被动性教学转化为主动性教学,进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四)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阶梯式教学法,就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重要体现。小学数学的学习目的绝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是让学生时刻感受现代社会最新的数学思维,逐渐形成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阶梯式教学法通过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有助于知识理解的实践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各类情况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提高数学学科的应用能力和处理能力,让“因材施教”思维更好影响数学教学。
(五)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阶梯式教学法能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课堂活动参与气氛的上升,让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寻乐趣,感受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阶梯式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将关注点细化到每一位学生,根据他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此外,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阶梯式教学能够有效解决群体性问题,也能解决个体性问题,差异性教学的特点更能在这一过程中有所体现,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小学数学中应用“激励式阶梯教学”的策略
(一)学生水平分好阶梯
阶梯式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对阶梯教育的内涵有所了解,实现对学生水平的科学分类。例如,教师通过考查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态度等因素,根据数学能力的层级进行分类。在一般能力、进阶能力、综合能力、学习习惯四个指标中进行完成情况的分级,最终进行分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能由于不理解,会出现抵触情绪,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宣传开展激励式阶梯教学的目的,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和同学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而划分阶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更加合理的发展路径,逐级实现自我提升,最终缩小班级内部差距。本文中可以将完成情况的分级作为横向指标由强到弱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学生由于数学基础更好,数学兴趣更高,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拔尖挖掘,在能力提升方面注重开放性和拓展性。B组学生数学基础中等,教师可对这些学生进行引导,最终实现独立完成教科书规定的内容。C组学生数学基础稍差一些,这就需要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努力,使他们完成教科书规定的内容。分组时要注意不同能力学生的搭配,开展组内互帮互助,实现能力差距的缩小。
(二)学习过程分好阶梯
1.备课的阶梯性
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能力和成绩的进步也存在阶梯性,具体学习能力的不同也可以作为教师开展阶梯式教学中目标设定的依据。例如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阶梯可从弱到强同样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一般表示对教科书基本内容的理解程度,B级表示对教科书抽象性内容的理解程度,C级为对教科书拓展性内容的理解程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设置大部分基础题为主,少量以基本练习和综合训练习题为代表的综合题为辅的能力巩固与提升体系,分别满足上文中A、B、C三类不同学生的需求,把数学能力、数学思想的培养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2.学习活动的阶梯性
激励式阶梯教学除了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基本规律外,也要注意在知识和时间安排上有所创新。在阶梯式教学模式中,不同学生在不同学习时段的目标要求也各有不同,教师要做好时间安排的有效控制,能够满足各个层级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持续不断提升自我。一般而言,同样的知识对B、C两级学生来说一般需要10-20分钟,而A级学生三五分钟就可以达到目的,这时就可以引导A级学生继续发散思维,寻找拓展知识。
3.教学评价分好阶梯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们一般只将学生的分数作为学习水平的考量标准,而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最终考核中却没有得到体现。激励式阶梯教学主要是通过科学的分层教学,实现每位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升,也为考评机制的改革提供了方向。教师可根据不同层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考评方式。例如面对A级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勇于攀登课本以外的“高峰”,开展课外研究,对于B、C级学生,教师可采取引导和鼓励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问题不断提高,以保持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都能以实现目标为学习动力。
结束语:
开展激励式阶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开展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全面提高学习效率,获得能力与思维的提升。要让学生实现自觉发展,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汪琴芬.分层异步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140-141.
[2]任玉洁.小学数学教学中阶梯式教学法应用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6):101.
[3]吴宏.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于嘉文.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研究[D].沈阳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