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资助体系下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分析

2020-09-10张雯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就业指导

张雯璐

摘 要: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于资助工作的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精准资助体系下都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由于其生长环境的影响,这类学生的就业能力普遍较弱。文章对目前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现状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职中表现出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在精准资助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对学生志智双扶等就业指导,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关键词:精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02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现状

(一)精准资助工作的重要性

2016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其中指出对于扶贫工作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分类制定教育脱贫举措,推动教育脱贫政策精准实施、脱贫资金精准投放[1]。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基尼公布数据,2016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65,高于国际上规定参考的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2],这说明我国目前贫富差距仍较大。因此实现精准资助,用有限的钱资助真正经济困难的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存在问题

作为高校资助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在实际开展中存在很多困难,能否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准资助工作的落实。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一般是以学生提交的《本科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申请表》为评定依据。但由于该表是由学生个人进行填报,难以进行信息核实,会导致部分学生认定不准确的现象,导致有限的资源被抢占,精准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都会受到影响。

(三)精准资助认定改进措施

为提高精准资助的可靠性与公正性,目前学校出台了很多资助工作的改进措施。第一,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采用学生申报——班级评议——院系初审——学校审定的四级审议措施,通过充分发挥朋辈监督与院系负责作用,筛选出真实经济困难的学生。第二,通过查询学生一卡通消费系统在校支出情况了解学生日常消费水平,了解学生平时消费结构,并以此为辅助依据对评定结果进行适时调整。第三,长期措施与紧急处置状态并举,即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长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而对于家庭突发意外的学生,开放临时困难补助申请通道,解决学生燃眉之急,实现一对一、点对点帮扶,实现精准资助,使其能够顺利、安心完成学业。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均大于750万,其中约有20%学生为家庭经济贫困的毕业生,助力贫困生就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广受国家重视。就业的关键是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而就业能力作为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3]。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长多为失业人员,受其生长环境影响,大多数学生不仅存在经济方面的困难,在就业能力上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优势分析

受其特定的生长环境影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更为积极的就业心态。为快速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意向上会比其他学生显现出更大的积极性。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目标更为明确,行动更为及时,就业思想准备更为充分。通常会主动关心就业形势,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能够明白社会的用人要求,并且能够在该过程中修正个人期望,不断适应变化的就业形势。二是更为坚韧的个人品质。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家庭生长环境中并未充分得到物质满足,经历了贫困的磨练,又在国家、社会与学校的资助下完成学业,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强的感恩意识与不断进取的求索精神,往往对于个人得失计较较少,而愿意从基层干起,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将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弱势分析

从事物的两面性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长环境会磨练其意志,但也会在就业能力方面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一是综合能力较弱。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生活条件有限,而接受到的教育不够多样化,对于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的了解不能很深入很直观,在人际交往或形象整理等方面缺少经验技巧,可能会给面试官或用人单位留下较为普通的第一印象。二是较为敏感的心理状态。在目前的复杂就业环境下,每名学生都面对着“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压力,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虚荣、自卑、抑郁与依赖[4]等心理状态。在求职过程中,少有学生能够一帆风顺,这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我与本我的矛盾认知,更容易出现因为成绩差、能力弱而导致的焦虑退缩情绪,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三是社会客观因素的局限。由于以上两点劣势会在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职过程中体现出来,会导致一些就业市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歧视。一方面,由于求职是一个费时费力甚至费钱的过程,若想谋得一份理想工作,求职成本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而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存在就业成本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条件衍生的社会关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难脱离原生家庭,而原生家庭的人际网络往往很难满足学生的求職意愿。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机遇

针对以上分析中提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势和劣势,高校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帮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来说,机遇一般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的倾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5]。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20作为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的一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广受关注。二是招聘单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大多数贫困生都可以得到勤工助学岗位的锻炼,而这些大学里的实习经历会使他们比其他人更具备单位招聘新员工所看重的品质,如吃苦耐劳、职场人思维等。在对同等条件的两位应聘者进行选聘时,用人单位往往更倾向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是来自学校的就业帮扶指导。高校非常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班主任、辅导员、学校就业部门均会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的就业指导与关心关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优先向贫困生提供合适的招聘信息,向用人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辅导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失的能力,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与指导训练,努力使他们早日就业;班主任在就业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就业心理变化,对学生就业信息进行追踪。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路径探索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自2010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稳步增长,大学生就业情况也得到了广泛关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2020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最底线的任务,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

(一)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就业观

新的时代有新的挑战,目前时代发展形势复杂,变化很快,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多的就业选择,但同时也有更多的就业要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是应引导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在工作中探究个人发展方向,实现理想抱负;二是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规划,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长处规避短处,做好长期计划等方式对学生的理想职业、目标定位进行梳理和指导;三是要引导学生建立独立的就业观,避免在找工作过程中过分依赖学校或同学,出现“等、靠、要”的情况。

(二)充分发挥精准资助的帮扶作用

学生资助工作贯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全程学习生活,助后教育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与能力培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基本都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助学政策体系[6],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但对于某些家庭深度贫困学生,如建档立卡或低保学生要格外关注,在做到精准资助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选择。学校资助部分可以通过争取社会资助力量,加大资助力度,降低就业成本,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经济特别困难学生采取一定的促就业措施,如与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协调本地企业是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搭建校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平台,也可以通过优秀校友做经验分享的形式,豐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求职经验。

(三)志智双扶增强就业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数存在心理状态较为脆弱、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较为薄弱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将扶贫、扶志、扶智三项工作并重,加强“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7]。学校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应该为这类学生提供更多平台,帮助学生树立战胜贫困的信息和意志,不断在学习中提升意志品质,激发潜力,依智脱贫,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完善学生创业配套方案

当前,国家大力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业成为就业的新型选择,但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实现创业成功难度非常大。创业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还能够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空有想法,在实施上却存在很大难度,一般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创业即使产生了想法,也很难有充足的资源提供支持。政府和学校应充分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学校应提供充足的创业政策的支持,完善资金链与就业指导等配套方案;政府应为学生提供贷款、减免税费等政策,共同保证学生创业有足够的后备保障。

参考文献:

[1]赵阔,张晓京.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变迁及其经验[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9(1):16-30.

[2]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N].人民日报,2018-03-01(13).

[3]乔志宏,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其对就业结果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3):274-281.

[4]陈艳鹤.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2019,6(27):234-235+241.

[5]张毅江.深刻理解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重大意义[N].运城日报,2020-01-15(7).

[6]何建学,王晓萌.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02-103+114.

[7]单媛媛,等.从“扶困”到“扶志”、“扶智”——教育扶贫思想下高校发展性资助创新实践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14):176.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困境及全程化指导路径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创新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刍议
“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