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

2020-09-10李岩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供给侧改革

李岩

摘 要: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就业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供给侧改革正是为相关问题的解决而产生。为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就业综合能力培养的经验,审视自身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合国情发生、大学生情况的培养模式、媒介导向,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及创新意识。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9.2;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02

2018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820余万人,大批毕业生的融入,使得大学生已经呈现“资源溢出”的现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越发加剧,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而其中也不乏先行者紧跟经济发展潮流,大力发展创业,但却因各种因素频发倒闭破产而失败。那么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自主创业能力,已广泛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日益成为当下社会问题的焦点之一。

一、供给侧改革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关联性

(一)高校供给侧改革存在的问题

应当对高校践行供给侧改革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显而易见的是,教育架构的失衡,两极分化明显且严重,金字塔顶端的重点大学占据大部分资源,以资源占据为发展导向的大学环境建设,导致大部分高校侧重于理论研究型大学发展,在专业设置上多为理论传导,严重脱离社会真实发展情况[1]。同时,改革口号使得部分高校追求学生的规模化、专业学科的大、全性,甚至很多高校以万人学生量作为荣誉所在。学生规模扩大,但更为专业性的师资团队、教学环境却无法同步,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效果。近年社會经济的多变,日益加剧的就业困境已明显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由于高校的教育经费大部分源于国家财政,但资金投入却没有得到对应的回馈评估,高校的运营质量缺乏独立性的基于社会发展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办学效益的考量。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就业的困境分析

第一,大学生缺乏稳定的流通资金链、社会资本,对于资金运作风险的发生无法起到直接性的挽救能力。一是银行信贷的高门槛性,二是风险投资的责任心不够。而因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经验相对贫乏,学校偶尔开设创业相关问题的培训,大部分学生只懂理论、懂操作,实际操作能力却较弱。所以在自主创业时大都倾向于风险较小、较低的项目作为起步阶段的过渡,为后续大型项目启动做资金储备。而他们对市场、社会经验的熟知程度浅显,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盲目投资,若缺少专人指点及扶持,项目风险极大程度上是创业之初即已存在。

第二,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国家虽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建立免费的生态孵化园等供其使用,但总体来看,大学生创业中仍旧倒下许多[2]。主要问题在于意识、观念的贫乏与创新力、敢于试错心态不够。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实操性教育,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中对于资金扶持、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等主要方面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挖掘解决及优化。

第三,截至2018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而相对来说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就业人群中,除了一大批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还有上一届未工作的却熟知社会运行法则的“老油条”,以及改革背景下催生的下岗人员,就业竞争力的严峻程度可想而知。同时,大部分创新型的企业都无法招纳到合适的员工,专业技能型的人才始终空缺,招工难、就业难始终并存,隐含因素则是社会需求的急速变化、人才培养效果的不乐观[3]。高校专业课程的设定,大都偏向于相关问题的基础理论教学,缺乏与社会发展对应的特色专业,未按照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而调整专业体系,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未将市场经济的变化、企业需求的变化传递给学生,无法按照专业的岗位要求而完善自身综合技能、提高竞争力。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现状分析

第一,大部分企业对应届大学生的工作评价是:专业知识偏向于程式化记忆,而熟练程度不足,全面性理解不透彻,所学技能实际运用到工作当中的少之又少,理论无法对标实践工作,实践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3]。在校期间,大部分学生的忧患意识薄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不高,而导致综合性的动手能力不强。当前高校在人才筛选、培养体系中,仍旧以分数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对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的程度考核不重视,考核体系过于死板、单一化,高校并未将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生涯发展运用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周期分散、内容不切实、理论教学偏重、因材施教较差。即导致大部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或思维不强,职业目标不清晰,未建立相应的职业规划,得过且过的现象是生活常态。面对各大招聘平台的眼花缭乱的工作信息,迷茫不已,而采取从众就业以求过渡。未起到人职匹配的良性发展,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质量偏低,工作形态不稳定,离职率严重偏高。

第二,创新意识不强,创业能力较低。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唯有对现存事物将其抛出仓位,才能产生新动能。纵观当前大学生,大部分人的创新意识、能力薄弱、偏低,敢为人先者少之又少,而对于创新成果的具象转化更是较少[4]。就《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报告》来看,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存活率普遍偏低,项目的选择中创新意识不足,创业能力无法支撑其思维。大部分学生进行的创业项目,基本上是风险较低的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养殖种植业、自媒体等,而不会进行自身专业或工作经验的拓展,这样的创业理念严格来说是本末倒置,丝毫不符合国家所提倡的高新科技、高层次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理念。大部分学生的创业知识、社会经验过于薄弱,学校所开设的创业课程、培训讲座无法在意识建立的根本上给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甚至很多进行创业课程教授的老师并没有创业经验。

第三,就业期望值过高,求职心态失衡。供给侧改革的方针之一在于优化经济结构,而人工智能的来临,高新科技产业无疑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稳定,产业相关联的技术型企业、咨询类企业、经销商的比例会有大幅度的增量,而就业市场也会发生相应的需求变化,创新型、多元化始终会是需求导向。但就相关应届生工作现状调查来看,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性质、地域的选择上,仍旧存在自我肯定化期望值过高,对首先满足自我需求为求职理念[5]。事业单位、国企、外企、公务员的占比相对过大,而一线城市是工作首选,朝着“铁饭碗”的方向前进,工作稳定、压力不大,有一定社会地位满足感。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普及化教育的现状下,毕业生对于社会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的认知薄弱,未良好地端正就业心态、就业价值观不符合社会需求,自我定位过高,是大部分学生就业困难、自主创业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对策

(一)专业结构的优化,从切实性需求出发

社会始终是需求方,高校是源源不断的供应方。需求方进行人才的筛选引入,供给方进行人才的培养即稳定输出,以供求平衡。所以高校应当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切实性地制定教学专业,将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融入教育体系当中,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全面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同时,以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用人需求的变化为改革导向,进行学科结构的优化,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性结构体。对就业率稳定性高、就业质量优质的专业进行相应的扩招或分散教学。通过对专业的“停、减、并、增”,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完善学生的综合性知识结构,这是实现综合素质、综合技能提高的最直接有效方式,切记加强对学生的实操教学,提升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存在的优势,通过举办科技含量、综合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项目实训基地。

(二)持续性加强学生綜合技能的培养

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既熟练专业技能、又具有附加技能的人才是市场对于人才的真正需求。而大部分高校尤其是专科,对学生的专业与附加技能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足,而同时附加综合技能掌握又不精,同时忧患意识薄弱,相对来说与社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脱节。其社交、判断分析、抗压调节、组织协调等能力仍需极大程度地提升。因此,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的培养是当下高校教育体系优化的重点。首先是鼓励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与相关或兴趣爱好相关的社会活动,以培养相关能力;其次是学生的忧患意识、自我审视自我定位、职业规划等意识的建立。

(三)为学生大力构建就业平台

供给要素中的“土地”,即为此处创业就业平台的搭建。高校应主动为学生分担就业压力,为学生联系、构建合适的平台。比如“校企合作”模式,以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或者通过部分专业如汽修、电子工程的“学徒培训制”模式。所以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外,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市场的工作技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毕业就能尽快上岗工作。

三、结语

从社会发展的宏观发展来看,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直接关联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国计民生的优化提升。而从微观来看,即是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自我价值实现。供给侧改革的推行实践,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自主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扶持及多元化的机遇,同时对个人综合技能、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全面性的问题,不仅仅是自身意识,同时包含教育与媒体舆论,政府、高校、媒体、学生个人的协同努力。特别是高校,应当坚持全员动能化、长远发展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尤其是专科学院,必须自主性地认真审视自身教育工作存在的潜在性问题,明确供给侧改革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做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敢为人先者”。意识的建立尤为重要,若没有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化、高精尖人才的培养理念意识,就算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再大也无济于事。审视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社会、产业的人才需求,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率以及必不可少的创新性,切实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江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255.

[2]邵婷,薛丽梅.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推进提升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8(17):438.

[3]陈忱,邵婷.浅谈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策略[J].现代交际,2018(13):152-153.

[4]宋罡,唐凌云.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23-24.

[5]王永友,张学亮.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践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74-77.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供给侧改革
“互联网+”促进大学生创业途径的思考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大学生开设特产专卖的社会意义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