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德格尔对人角色的定位
2020-09-10张静怡
摘要:在传统生态观的语境当中对人的角色定位是“統治者”,即人类把握自然,控制自然的走向及命运。但是海德格尔却对此呈反对意见,他从最基本的存在开始研究,重新打开一个新的境遇来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人类是自然的看护者。守护住了存在也就揭示出了真理。
关键词:存在;自然;此在;真理
一、海德格尔一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存在问题,生存问题可以从古希腊哲学贯穿到德国古典哲学,这是一以贯之的哲学。存在意义和存在论是哲学当中主要的问题,存在意义的维度很多,海德格尔存在问题是主导性根基性的问题,打开一个新的境域,一个新的视域,这整个西方哲学史上就是不一样的景观。这种打开也有现象学的意味,有切身性,有我们可以切身经验的意味。整个的西方文化,西方整个主导性的传承,我们可以以一种活生生的方式逼我所经历。所以两千年哲学对存在问题的研究是遮蔽的,海德格尔后期才开始转向研究遮蔽下的存在问题。在此之前人们认识事物也是主客对立的,人自身的本质在现时代发生了某种变化。人变成了主体。我们应该搞清楚, subjectum一词是希腊文 hypokeimenon的迻译。这个词的意思是“呈现者”,它是根基性的东西,可以把万事万物聚集在它上面。主体概念的这种形而上学含义和“人”并无必然的联系,和“我”更是不搭界。但是,当人成为源初的和唯真实的“呈现者”( subjectum),那就意味着人变成了这样的存在者,其他所有的存在者只有在人的存在的平面上才能够为它们自己的存在和真理找到立足的根基。成了其他所有的存在物都与之攸切相关的一个中心。此在形成了凝固状态,无法呈现出自己是其所是的样子,被现代技术所异化,把自己推向危险的境地。
二、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人类从危险的地方回到安全的场所呢?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只能从人的本质入手,在“此在的遗忘”中我们解构了人的主体地位,现在我们要重新诠释人的本质。海德格尔对人本质的探求是从存在论的角度论证的, 他把人的本质看作存在,这种存在有别于传统西方形而上学把人当作中心位置的存在,而是遵循“如何符合天命”生态伦理要求的存在,强调“人须作为生存着的人,按照存在的天命看护存在的真理。”海德格尔把人称为“此在”,此在显示自身的方式现身、领会和沉沦,我们可以把“此在”的功能理解为让事物呈现其本来的样子(事物是其所是的样子)。所以物种只有人才去关注存在,因为“去存在”的过程是呈现自己的过程,人不可以为一个物种而存在,我们的关注点不是成为什么而是“要成为”的过程,是生命显现的样子。“此在”是万事万物与世界联系的关键,因为有了此在世界才有了意义。这样世界万物才能在存在的真理中,或者说在存在的“家”中展示自身。海德格尔在《人道主义书信》中写道:“人在其存在的历史的本质中就是这样一个存在者,这个存在者的存在作为生存的情况是:这个存在居住在存在的近处。人是存在的邻居。”在他看来人类首先是一种在,随后才和其他的在一起构成共同的世界。人类的存在不是高傲的、孤立的存在,而是作为自然界中的其中一个存在者而存在。人类有揭开自然界中其他存在者真正状态的能力,所以才可以“解蔽”。在这之前,自然和人彼此在黑暗的深渊的相互凝视,自然界的本质进入人之中,他们在彼此的位置看见自己的影子,人与自然互相作用,彼此联系,由此到达“天人合一”的状态。人不是在者的主人,人是看护者,他抵达了在的真理。他获得了看护者的赤贫,看守者的尊严在:他被在本身唤去保护在的真理,人的本质在“在”的历史中的展开来说,人是这样的在者,这个在者作为站出来去在的在,就在于他住在“在”的近处。人是在的邻居。
三、 我们尝试把人的主体性地位诠释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理性发展的环节,那么如何给二者的身份和关系定位呢?在“人主体地位的转变”一节中已经说到人放弃自己的优先地位,根据自己的功能联系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并且作为自然中的一物而存在。这一命题的成立的大前提是人们已经从传统小的生态伦理观转变为“万物合一”的大的生态伦理观,这一路径在海德格尔后期哲学当中就已经构建完整,他拓展了传统伦理学的狭隘视野,为生态伦理学的“大伦理观”的建立奠定基础,在生态伦理学中,伦理学不再像传统伦理学那样仅仅指向协调人们在社会共同体中的伦理关系,而是包括协调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系,以及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如果我们的栖息之地到处都充满危机,如果人类也不复存在,那么这一切也都没有意义。
四、 海德格尔不断声称人的本质受到了技术的危害,土地沙漠化、酸雨、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性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这一列的环境问题已经给人类发出了警告,这些现象不仅告诉我们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也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所以生态环境的恶化才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思考的契机。唤醒人们怎样思考生活,探讨人类和自然以怎样的伦理方式在地球上生存才是如今的生态环境当中的重要任务,即回归到自然深处。我们已经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人类非中心主义,并且尝试人类回归到大自然中间,做自然的守护者。人是存在的看护者,存在本质上比一切存在者更为深远,存在的澄明保持着通往存在的近处,人作为存在着的人就居住在这近处,人不是存在的主人而是存在的看护者。人作为自然的守护者,自然作为人的栖息之地就是对二者关系的重新解释,作为守护者的我们不是观赏者,不是不作为,而是要把这种作为建立在人与自然共在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的本质融为一体,人在自然之中,自然在人之中。人类与自然都蕴含着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职责,但是人是这个职责的主要发出者。作为人类,我们有着包容万物和海纳百川的情怀,保护人类的自然生存环境是价值的体现也是我们最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戴海清:海德格尔生态伦理学思想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3]王韬洋.海德格尔与当代环境伦理学[J],学术月刊,第2001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张静怡(1994.9),女,汉,河北保定,硕士在读,重庆市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