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出土皮射鞲

2020-09-10陈新勇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疆

陈新勇

摘要:埋葬制度区分了社会成员,掌管权利的特殊阶层产生。射鞲已不是概念上的射箭使用工具,已是上升象征身份和权利的一件圣物。

关键词:新疆;洋海墓地;皮射鞲;圣物

在我国古代,引弓射箭所用的护臂称为“射褠”。在我国古代“射礼”中,不同材质的护臂有不同名称,用锦帛毡布制成的护臂为“射褠”;以皮做成的为“射韝”;以革做成的为“射鞲”或“捍”;有些文献里还称为“拾”或称为“遂”等。因在古代射礼、攻伐、丧葬等不同的场合,不同等级、尊卑身份的人使用,其用料、形制、尺度、工巧程度等均有所区别和不同。《仪礼·乡射礼》“袒决遂” 汉郑玄注:“遂,射韝也,以韦为之,所以遂弦者也。”《说文·韦部》“韝” 清 段玉裁 注:“射韝者,《诗》之拾,《礼经》之遂,《内则》之捍也……凡因射箸左臂谓之射韝,非射而两臂皆箸之以便於事谓之韝。” 唐 沉佺期 《独坐忆旧游》诗:“童子成春服,宫人罢射鞲。”

一、洋海墓地出土皮射鞲

洋海墓地位于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吐鲁番盆地火焰山南麓的荒漠戈壁地带,墓地主要分布在相对独立并毗邻的三块略高出周围地面的台地上,即:(Ⅰ、Ⅱ、Ⅲ号墓地)大多数墓葬反映的文化特征一致,属于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学术界曾命名为“苏贝希文化”。共发现皮射鞲12件,其中Ⅰ号墓地发现10件,Ⅱ号墓地发现1件,Ⅲ号墓地发现1件。

1、ⅠM4. 7.皮射鞲,牛皮鞣制,近等腰三角形,一角缀二根皮条,相对应的另一角有长条形孔缝。长18.5、宽8.4厘米(图一三,1)。

2、ⅠM21.8.皮射鞲,红牛皮缝制,筒状。上缀2枚铜扣,出土时戴在墓主人左臂上。长12.6、径9.5厘米(图一三,2)。

3、ⅠM67.6.皮射鞲,红牛革制,整块用皮条缝成筒状。出土时戴在男性墓主左腕处。长16.4、直径7.2厘米(图一三,3)。

4、ⅠM76.3.皮射鞲,牛皮制,椭圆形,两端有系带,射箭时保护手臂。长9.5、宽8.2厘米(图一三,4)。

5、ⅠM107.5.皮射鞲,呈縱长方形,长方形牛皮对折,开口处用羊皮系结。残高6.9、宽4.5厘米(图一三,5)。

6、ⅠM119.7.皮射鞲,淡红色,为牛皮折合缝制,两面大小不一,略呈筒状,牛筋线缝制,长20.6、宽9.4厘米(图一三,6)。

7、ⅠM150.7. 皮射鞲,整块红色牛皮革缝制,呈筒状,一面压印出三组凹弦纹。长18.25、直径9.6厘米(图一三,7)。

8、ⅠM157.3.皮射鞲,红色牛皮制,圆筒形,有系带用于捆扎,一面有压出的三排成组的斜平行线。长18、直径7.2厘米(图一三,8)。

9、ⅠM195.12.皮射鞲,用牛的皮革制成,整块对折缝合。长15.2、宽7厘米(图一三,9)。

10、ⅠM209.5.皮射鞲,筒状椭圆体红色牛皮革制,口部有系带,半面有压出的2组各三条斜平行线。长16、大径12厘米(图一三,10)。

11、ⅡM169.12.皮射鞲,牛皮革制,四边形,其中三个边是直的,最长的一个边呈弧形,中间有三个孔洞,边上有一条皮带子。长边25.7、短边10.4厘米(图一三,11)。

12、ⅢM23.6.皮射鞲,牛皮制,由长方形皮块对缝成筒形。长17.2、直径11厘米(图一三,12)。

洋海墓地出土的这12件射鞲,材质相同,均为鞣制皮革所制成,使用功能相同,出土时均在墓主人左小臂或右小臂处。形制略有不同,可分为A/B/C三形。

A形为3件:Ⅰ号墓地ⅠM4. 7、ⅠM76.3和Ⅱ号墓地ⅡM169.12三件均展开近乎等腰三角形,一角或两脚缀二根皮条,相对应的另一角有孔洞。使用时,将两边对折扣压小臂上,将皮条穿过孔隙扎紧,将平面转至小臂内侧,起到射箭时弹回的弓弦不直接打在小臂皮肤上起到保护作用。

B形为3件, 均为Ⅰ号墓地:ⅠM107.5、ⅠM157.3、ⅠM209.5此3件展开均近长方形,两侧均留有皮绳,使用时,将两边对折扣压小臂上扎紧皮绳形成一个圆筒形,起到射箭时弹回的弓弦不直接打在小臂皮肤上起到保护作用。

C形为6件, Ⅰ号墓地5件:ⅠM21.8、ⅠM67.6、ⅠM119.7、ⅠM150.7、ⅠM195.12、Ⅲ号墓地1件:ⅢM23.6。此6件有别于A形,近似于B形,AB两形均有预留皮绳捆扎,而C形为长方形皮块对折,用牛筋缝合形成一个圆筒形,直接套在小臂上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ⅠM21.8、ⅠM67.6、ⅠM119.7、ⅠM150.7、ⅠM157.3、ⅠM209.5这几件射鞲均施以红彩,ⅠM21号墓保存较为完好,墓底男性中年已成干尸状,40岁左右,头向东南,面向右上,上肢曲向腹部,双下肢叠向右侧屈。头戴羊皮帽,额头上系彩色毛绦带,在绦带上缀有三、两成组的海贝。左耳戴铜耳环,右耳戴金耳环,金耳环用细金条弯成圆形,半圈重合,两件大小一样。颈部戴一串玛瑙、绿松石珠项链。内穿翻领毛布衣,这件上衣用多色毛线织出复杂的花纹,尤其是领口、襟边和下摆部分,织成连续的大三角内套重叠的小三角,色彩斑烂。衣边还缀有成串的缨络。左手腕套红色皮质射韝,上面缀一排三枚铜扣。脚穿皮靴,靴面上缀铜扣,靴帮上捆绑毛绦带,上系铜铃。该男子右手握着在短木棍上缠裹了铜片的木马鞭,左手怀抱短木柄青铜斧。手臂旁放置一件带鋬的木钵,腰间挂有两个皮袋,分别装有弧背环首铜刀和木柄铜锥。头部前方立一根带杈的木棍,木棍上挂一副马辔头,辔头皮质,其上串满环状、贝状铜扣和铜片,并带着木质的马镳。脚下还随葬了一副羊头骨。该墓主已经成为干尸,皮肉毛发尚存。(彩图1)

又ⅠM150.7、ⅠM157.3、ⅠM209.5一面压印出三组各两条和三条斜平行凹弦纹。饰红彩、穿缀铜扣和刻画斜线肯定与墓主人的身份和权力有着密切联系。

提到射鞲不能不介绍下洋海墓地出土的弓箭。洋海人在复合弓的制作上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在杆、角、胶、筋等制弓材料的选材上,在箭和皮弓箭袋的制作上,都投入了很大功夫和聪明才智。

洋海墓地出土的弓,分为单体弓和复合弓2种。单体弓用绣线菊(俗称免儿条)木制作,的制作材质和工序都很复杂,尤其是全套的弓箭装备,无法给一个带质地的名称,这里稍作简明扼要的介绍。洋海墓地出土的弓,大多是双曲反弯的复合弓,单木质的弓很少。复合弓用杆、角、筋、胶合成。弓杆用韧性强的绣线菊(俗称免儿条)木,火烤弯曲成型。牛角用来支撑弓体,粘贴在弓杆的内侧。筋是增加强度的,铺在弓杆的外侧。弓弰制成三角形,呈倒钩状,烘烤弓体给弓定型。通体再反复缠牛筋、刷胶。弓弦用牛筋合成,反向挂在弓上。箭是弓箭这一器具的另一部分,用木质细腻,轻且直,有韧性。箭杆、箭扣(尾槽)和箭头分开来加工,做成后再组装插粘在一起,打磨光洁后在接头处用肠衣线系紧。箭羽用鸟翎的毛,三片同样大小,均分平行的粘在尾部。目前发现的有弓袋箭囊、护臂和扳指。弓袋一般都是依弓的样式用软革缝制,長90厘米左右,上宽下窄,外附三个直筒状的箭囊,大袋受弓,小袋受箭。木撑板之名同样是第一次出现在考古报告中,安装木制撑板,用皮条固定在皮弓箭袋一侧,便于弓箭装取,其上安装皮革带,便于背挎在肩上或系在腰间。撑板上往往有精美的雕花,多鸟翅形连续螺旋纹,皮弓箭袋上有时也画上成排的涡纹。护臂主要用来保护手臂,以防放箭时被弓弦擦伤,古称臂韝或射韝。用红色牛皮革制成,上面压制出三个一组的斜平行线。有些射韝上面还装饰一排三枚铜扣。当射箭成为游牧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常将护臂缝在衣服袖口处,成为清朝服饰马蹄袖的前身。因为东西方传统搭箭手势不同,所用护具有东方扳指、西方护指皮之分,两种护具在这里同时有出土。

二、射鞲是象征权利的圣物

礼仪中心的出现,一般标志着古代社会专业祭祀集团的产生,表现了社会中脱离生产劳动的特殊阶层的形成。弓、箭、箭服、射鞲,几件器物在远古狩猎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不管神、巫还是原始宗教的执职者都要用一生活必备物件代表其神权,射褠无疑充当了圣物这一特性。

洋海墓地出土的12件皮射鞲出土墓葬的其他陪葬品综合分析,施以红彩压印斜平行凹弦纹、装饰铜扣的墓葬规格较高,红色是红日,火焰表现出的色彩,是光学三原色中波长最长的色光,给人醒目的视觉感受,自然与温暖、喜庆、高贵、奋进等相联系。古汉语中“红”的近义词有“赤”、“朱”等。在神话传说里,南方的天帝为炎帝,属火,主夏。周朝人尚赤,红色是他们的吉祥色。周代奠定了我国的基本礼制,所以红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的色彩,因此中国也称为“赤县神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记:“周朝崇尚赤色……华含有赤义。凡遵守周礼尚赤的人和族称为华人,通称诸华。”红色成为吉祥和尊贵之色。特别是M21号墓,根据墓主人的穿戴及配饰,考古工作者分析认为墓主人应该是一位在身份显赫的萨满巫师,他手臂上的射鞲已不是概念上的射箭使用工具,已是上升象征身份和权利的一件圣物,也是为了反映他的身份的高贵。

猜你喜欢

新疆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蓝天白云下的新疆“火焰蓝”
新疆天山
新疆风情
李逸之
新疆多怪
新疆味道
新疆的有缘人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