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文社交媒体公共空间探讨

2020-09-10李晓倩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社交媒体问题

摘 要:随着中文社交媒体的兴起,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途径大大拓展,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也前所未有地高涨。中文社交媒体作为当下中国绝大多数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形成舆论的主要方式,是否为公共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社交媒体;公共空间;问题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055-02

Web2.0时代的到来,使受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不再只能被动地接收传媒内容,丰富多元且廉价易得的反馈机制使每一位受众都得到了专属的话筒,用户生产内容(UGC)已经成为当下网络空间的流行趋势,以至于学术界对受众的表述是否恰当产生了广泛的讨论。

早在20世纪末中国互联网兴起之时,许多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互联网是否能够代替行政区域,成为公众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数字化理想国,如同罗斯扎克所言,“人们不止一次地把幸福、希望和对尽善尽美的想象寄托在偶然出现的新奇玩艺之上”,然而“依靠传播技术获得的自由和以同等的技术予以的控制, 是一种身影关系”。[1]

学者陈力丹在其《论网络传播的自由与控制》中,梳理了学者对互联网带来平等话语权的曙光的憧憬,同时也提出了互联网媒介中的硬性控制和软性控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世界是现实经济与政治结构的复刻,我们理应看到新的媒介带来的言论自由的扩大,同时也应关注网络世界存在的广泛而隐秘的各种硬性和软性的控制。

当前的中文社交媒体中公共空间的设置,体现了话语权力的去中心化趋势,同时也存在诸多影响平等参与公共事务的壁垒。

一、相关概念

(一)公共性和公共哲学

1955年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其著作《公共哲学》中首次提出了“公共政治”的概念,成为了公共政治研究的开端。他主张梳理公共精神来重新构建自由民主的秩序,倡导在公与私之间建立一个自由对话的公共世界。晏辉认为,只要“人以人的方式生产、交往和生活”,公共性的问题就是必然存在的。[2]“公共哲学的探究对象是公共生活及相关的公共问题,例如公共关系、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等。”

(二)舆论监督

我国的“舆论监督”一词,可以追溯到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登载的《敬告我同业诸君》中提及的“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便出现了“进奏院状报”,即后世通称的邸报,但“邸报……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御用工具”,[3]根植于数千年封建统治文化,缺乏舆论监督的肥沃土壤。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舆论的监督作用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同时陈力丹提出,只有当全社会都意识到舆论监督是公民参与社会活动、保证社会公正不可缺少的手段,我国的舆论监督才算走上了正轨,[4]这也从侧面充分说明了社交媒体作为公众发表意见的平台,设置公共空间,引导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必要性。

(三)社交媒体

安东尼·梅菲尔德提出社交媒体的本质特征是给予用户极大的参与空间。对社交媒体的界定,目前尚未有一致的定义,普遍被认同的观点是强调用户生产内容和交互的技术。[5]关于社交媒体的具体表现形态,有学者认为“社交媒体的形态包括微博及博客、维基、图片分享、播客及视频分享、论坛、社交网络和网络社区等”,[6]也有一些研究将社交媒体的具体形态限制为微博和人人网。本文的探讨采取较为宽泛的定义。

二、中文社交媒体中的公共空间设置

既然社交媒体强调用户参与空间、用户生产内容和交互,那么社交媒体中公共空间的设置就是该媒体被使用的前提条件,也是公众合理有序参与社会事务并形成良性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

(一)中文社交媒体中公共空间设置的可取之处

1.仲裁制度。知乎作为目前成功的社会化网络问答社区,对公共空间的设置和管理相对比较完善,仲裁制度是其不同于其他社交媒体的首要特征。这一制度是知乎解决站内争议的机制,符合条件的争议内容会启动仲裁机制,由多位仲裁官投票决定是否判处违规。普通用户达到知乎评价体系的一定要求,即可申请成为仲裁官,对社区内的争议内容进行裁决。

这一制度的引入,使得判定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是否违规的权力,不再集中于关键词自动处置机制,而是分散到每一位达到社区评价体系要求的普通用户手中,对于权力去集中化和保障普通用户对社会敏感话题的发言权具有重要意义。

2.匿名制度。腾讯QQ曾推出匿名消息制度和匿名说说制度,用户可向好友发送匿名消息,也可以在QQ空间中发布秘密。匿名消息功能遭到用户对腾讯收集个人隐私信息的质疑,目前已被腾讯公司下架,匿名说说制度仍然存在。

知乎也建立了匿名回答制度,用户在某个话题下发布回答可以选择匿名身份,选用匿名身份后,在该话题下的其他回答下的评论都将以匿名形式显示,没有以匿名身份发布回答而对该话题下的回答进行评论时,都将以实名形式显示。

3.弹幕。弹幕视频社区如AcFun和bilibili掀起了弹幕热潮,许多视频网站也开始增设弹幕功能。弹幕与主体内容同时显示,具有相当的显示权重,是社交媒体注重互动的重要体现。

(二)中文社交媒体公共空间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中文社交媒体在公共性层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准入机制、审查制度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1.准入机制。果仁、summer等软件限制学历,只对985、211的用户开放,抛开用户冷启动的商业策略不谈,设置这樣的学历门槛本身就体现了这类软件对等级制度的崇拜,可以说该制度在平等分配话语权之前,已经将一部分渴望参与社会事务的用户排除在外。

另外,包括微博、豆瓣、天涯论坛在内的各类社交软件发布言论的前提是登录,而许多社交软件要求绑定手机号码才能正常使用,豆瓣的小组豆瓣兔区也由匿名发言改为了实名发言,这说明登录呈现实名化的趋势。实名制度在提高违法犯罪的门槛和成本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人们合理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设置了障碍,这与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的舆论“广泛而无名”的监督特点是相违背的。如何在实名和匿名之间寻求平衡,依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话语权分配。推荐机制是社交媒体话语权分配的一个重要体现。以知乎为例,知乎的盐值系统根据用户发布回答、举报问题、回复评论等行为对用户进行评价,在不违反社区规定的情况下,盐值评价实行累加制度,盐值高的用户将获得更多的推荐权重。

權重的累加制度在提高用户积极性的同时,也容易形成话语权的中心化,相比专业团队,普通用户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很容易丧失话语权。

内容发布与评论的显示权重也是社交媒体话语权分配的一个体现。以微信公众号为例,用户的话语权几乎是不存在的,首先公众号的留言区受到严格的限制,并非所有公众号都存在留言区,这种限制呈现更加严格的趋势。其次,并非所有用户的留言都会展示在评论区,只有被内容发布者设为精选评论,才能出现在留言区,但即便如此,留言的数量仍然存在一百条的上限。

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大多数社交媒体会赋予内容主体与评论不同的显示权重,通常需要用户点开评论才能浏览评论,甚至在bilibili上,一些官方账号在发布的内容涉及社会敏感话题时,会选择关闭弹幕功能和评论区。知乎的二级评论通常不显示在一级评论之下,需要用户点开“查看回复”才能浏览。内容的发布者对他人的评论享受处置权,可以设置优先显示,也可以设置删除。一条回答和它的评论并不是以平等的方式呈现的,俨然是一个微型权力结构模型。

用点赞的方式来表达对一个观点的支持,已经是大多数网民习以为常的动作,甚至购买点赞数从以前的为人不齿到现在成为抖音的官方服务。大多数社交媒体,内容发布只显示点赞数而不显示反对数,这相当于封锁了持有异议者的表态渠道,人为导致意见一方的沉默,而这种沉默很可能会导致意见另一方的增势,这样一来,参与讨论者将会出现群体性盲目,失去作为个体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理性。是否应当显示点赞具体数量以及引入反对机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对话机制。根据与陌生人对话的可能性,对话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对话才能发生;第二种,在单方关注的情况下允许向对方发送消息;第三种是允许在双方未关注对方的情况下发生对话。比较封闭的熟人社交软件,例如微信,采取添加好友的方式对陌生人的对话进行比较严格的限制,即一方发起好友申请,另一方同意后对话才能产生,而在公众号的留言区,受众不能回复留言也无权表达反对,亦无法向留言区的陌生人发起好友申请。限制对话机制,无疑是在挤压公共空间。

4.审查机制。微信公众平台实行严格的事前审查制度,微信公众号运营者需使用与银行卡绑定的微信号扫码进行内容发布,这相当于用包括真实姓名、家庭住址、手机号码、银行卡账号以及所有的社交关系在内的几乎所有个人信息,担保一篇推送不出现问题。

除了仲裁制度下由公众投票决定某项内容是否违规之外,知乎还设置了敏感词自动删除的机制,而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机制,这相当于一种自动化的事后审查制度。这一制度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涉及准确性较低的问题,十分容易出现“一棍子打死”的情况,比如用户在某社交媒体中发布的内容如果比较敏感,那么无论该内容是否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交媒体的社区规定,都会有很大概率被自动删除。

三、结语

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公众拥有平等话语权提供了可能性,但在公共空间的设置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结构性的,有些是为了顺应市场化要求而达成的妥协,有些是针对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结果。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不到30年,在世界范围内也仍然处于新兴起步阶段,79.8%的网民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52.1%的网民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7]公众作为个体平等理性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愿景,仍然需要各方的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论网络传播的自由与控制[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03):14-21+93.

[2] 晏辉.论公共性的原始发生[J].教学与研究,2007(04):6-12.

[3] 袁军,哈秋艳.广播电视新闻系列教材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9.

[4] 陈力丹.论我国舆论监督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7-10+14.

[5] 赖炜.中外社交媒体发展历史之比较研究[J].青年记者,2019(32):20-21.

[6] 曹博林.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65-69.

[7]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08-30.

作者简介:李晓倩(1998—),女,河北张家口人,内蒙古大学2017级编辑出版学专业(数字方向)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交媒体,舆论监督。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社交媒体问题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征、传播趋向及其对高校传播生态的挑战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