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0-09-10张同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论语小学语文教师

摘要:《论语》是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巨著,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本文从《论语》对小学生学习观的影响出发,对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对教师教学观的借鉴方面论述,以此来增加学生及教师对《论语》的认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论语》;小学语文;教师

《论语》中很多教育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陈军老师从教育思想角度对《论语》加以今绎,提取出“人生”“诗性”“思考”“问答”“时习”“知识”“弟子”“学友”“群己”“批判”“言教”“师境”十二纲目,内涵丰富。本文将从四方面探讨《论语》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一是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二是帮助小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帮助教师建立教学观。

一、《论语》思想对学习的影响

1、正确处理学习与复习的关系。《论语·学而》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诫我们学习之后并时常复习是件很快乐的事,不仅告诉了我们学习与复习的关系,还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摆正态度,在复习中孔子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学会学习,从旧知识中有新的感悟。

2、学习的方法。首先是对学习和思考关系的探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在学习中,只学习不思考,得到的只是浅层的知识,而不能加以应用,收获甚微,如果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很多疑问,因此,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两种学习方式,二者缺一不可。学习中需要思考,见到有贤能的人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这都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对于知识本身的学习做好学之人,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

二、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论语》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其中和小学生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有交友准则、对待父母兄长的态度以及对自身行为规范的要求。

1、关于交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对待交友是秉持着友好的态度。纵观整本书,孔子的交友准则均离不开信字。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卫灵公》中孔子提醒我们不要因众人的好恶来判断一个人,要善于观察,有自己的主见。除此之外,还告诉我们对待友情,要把握适度原则,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论语》中的这些交友准则,适当的加以运用,会为小学生理性交友提供依据。

2、百善孝为先。“孝”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有很多关于孝道的故事流传下来,如鹿乳奉亲、芦衣顺母、百里负米等等。孔子在《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可见,孔子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作为做人的根本。

关于孝道,如今的小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融入一些关于孝的故事,并借助《论语》讲解孝的渊源,让学生自觉的传承中华民族中的优良孝道。

3、树立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中涉及到了很多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这对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现实意义。在《学而》一节曾子提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小学生也可在每日结束时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今天有帮助过同学吗?与朋友交往我是否做到誠信,没有撒谎?老师今天教授的知识我复习了吗?这些问题会让学生慢慢养成乐于助人、诚信、温习的好习惯。

对于仁孔子有三条不能背弃的准则,即: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一准则可从三方面对小学生行为提供依据,在家里,小学生应尊敬长辈,保持恭敬的心态;在学校,应认真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与朋友交,应做到诚信。

孔子对于自身的言行,孔子提出“其言之不炸,则为之也难”,这要求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言行一致,不说大话空话。有些孩子有撒谎的毛病,作业未能及时完成喜欢对老师撒谎,通过《论语》的学习可培养学生的羞耻感。

三、《论语》对教师教学的作用

教师是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更应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以下是我从《论语》中提取的有关教师教学的相关依据。

1、榜样示范作用。小学生的思维还尚未完全形成,喜欢模仿老师的一些行为,老师很容易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老师应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首先,教师应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点刚好应合了《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2008)》中为人师表的准则。教师要想让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自己在午餐时应自觉光盘,要想让学生背诵文章,自己应提前背诵。其次,要达到榜样的作用,应努力达到颜渊口中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论语·子罕》)知识不断的更新,教师要想达成此境界,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启发式教学。教师教导学生不应只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受者,而应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真正达到启发教学的目的,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水平,善于循循善诱。

3、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了解其“材”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是教学的重要前提,如何了解学生。《论语·为政》写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教师可从三个方面来了解学生,首先是看学生学习的动机,有没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其次是看学生如何去学习,通过什么途径学习,最后观察学生的习惯和言行,多方面考察学生,达到了解学生的地步。孔子在《季氏》把人按学习接受程度的高低分为四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虽然我们不强调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但其中对学生学习程度的划分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生而知之者”在教学中寥寥无几,对于“困而不学”,我们应把学生培养成“学而知之者”,对于“困而不学”者应努力转化成“困而学之”者,最后达到“学而知之者”的境界。

综上所述,《论语》蕴含的思想博大精深,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合适的方式融入《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不断的加深对《论语》及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应用到实践当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并担负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陈军.《论语》教育思想今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12

[2]成龙. 面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姿态——陈军《〈论语〉教育思想今绎》荐读[J]. 语文学习,2016(12):76-79.

[3]李新. 一部《论语》打底子——读陈军《〈论语〉教育思想今绎》[J]. 语文教学通讯,2017(13):79-80.

作者简介:张同,女,1992年5月,民族:汉,安徽宿州人,淮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教学论。

猜你喜欢

论语小学语文教师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最美教师
如何读懂《论语》?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