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分析
2020-09-10王梦雪
王梦雪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改革,教学开始更多的回归实践,彰显出学科的本质特色,科学这样一门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学科也开始逐渐体现出生活化教学的特色。将科学教学回归生活,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本文将提出一些实际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引言:
科学知识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只不过在长期的应试化教育下,逐渐失去了课程原有的特色,教师也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在教育改革的当下,新课标要求令我们重新警醒,科学教学必须走出理论化教育的怪圈,重回生活的怀抱。
1.课堂导入生活化
科学与初中开设的其它学科相比,在知识的抽象性上更胜一筹,因此对科学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也相对较少。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如果能够将课本中看似抽象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联系起来,能否重新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这显然是值得探讨的。我们应该做出生活化教学的尝试,试着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比如在《物质的构成》教学过程中,由于本节教学的主要内容属于微观领域,整体知识过于抽象化,这对于初一年级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以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食物—“甘蔗”为入手点完成了课堂导入,取得了较好的导入效果,具体如下: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甘蔗”图片)
师:同学们都吃过甘蔗,那么甘蔗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蔗糖和水。
师:那蔗糖和水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出问题后,学生显然被难住了,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尝试观察蔗糖表面。
师:同学们可以尝试利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蔗糖表面
生:看到了很多蔗糖小颗粒。
师:现在我们将颗粒碾碎,再观察可以看到什么?放到水中呢?
生:放到水中后,蔗糖就融化了,但是它沒有消失,因为水是甜的。
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水中的分子叫水分子、蔗糖中的分子叫蔗糖分子,在蔗糖融化后,蔗糖就是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分子”很小这一概念,笔者将水分子与乒乓球的大小进行了对比,告诉学生将2500万个水分子排列好后,它的长度才只有1cm[1]。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入手点开展课堂导入,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真知,进而有效提升其学习效率。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将知识独立于其应用的背景去研究和探讨,会在无形中增加学习的难度。科学知识与生活这个大背景是不能相剥离的,教师应该善于将难以解决的问题放入到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而不必再苦思冥想,苦于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目前最常用的情境教学法为问题情境教学法,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呈现画面的方式创设情境,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以“浮力”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入游泳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联想,大人和小孩用同样大小的游泳圈,游泳圈在水中的下陷面积是否一样,并展开讨论,大人与儿童在水中所承受的浮力是否一样,从而得出浮力与质量有关的结论[2]。再如,讲解“运动和力”的科学知识中,课本要求是希望学生运用参照物的对照来掌握动和静的相对性。所有的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句话说起来很是简单,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些困难,那么教师为让学生真正理解,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坐公交车的时候,车窗外的树木一直往后走;跑步的时候,和肩并肩的同学跑步,两人似乎并没有动,超过你的时候却觉得慢慢离你很远……这些都是为什么,你们知道吗?”以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导入,自然的进行参照物概念讲解,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和掌握知识[3]。
3.布置生活化实践作业
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仅凭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不断地巩固知识,因而离不开课后作业的填充作用。生活化教学要求作业形式要有所改变,摒弃传统的形式,倡导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并联系所学知识,实现科学知识的学以致用。课后作业应成为学生生活化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学科涉及到的知识较为广泛,既包括声、光、电、力、热等物理知识,也包括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知识,教师应实现作业内容的生活化,从生活的常见现象入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解释[4]。
4.组织实践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应该以培养探究型人才为目标,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学习死板的知识,应该以他们为中心,多组织一些探究性学习活动。这样的活动应该是回归生活的,具体选择的课题,研究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决定,给他们一个开放化的探究空间,如此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是十分有利的。
例如我班学生在对昆虫的观察过程中,选择了对“蚊子”的观察,指出:蚊子具有趋光性,夜间蚊子总喜欢往亮的地方飞行,就得出了蚊子具有趋光性,可以应用这一知识点,在晚上对蚊子进行驱赶,例如利用小夜灯,能够吸引蚊子字,使之趋之若鹜,在此时就可以喷打驱蚊剂或杀虫剂,消灭蚊子,减少蚊虫叮咬。
同时还得出,蚊子随气流而动,尤其是在黄昏阶段,由于空气温度降低,而地面在白天吸收的温度散发出来,使得气流上升,蚊子在此阶段的活动明显十分活跃,此时我们要避免蚊虫叮咬,要尽量少到野外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得到的收获远远比在课堂上学习多的多,也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5.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没有固定方法,广大教师拥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应该结合自身积累的经验,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以及学生们表现出来的需求,采取与众不同的特色化教学方法。不断以新的生活化教學策略促进科学教育改革,培育出具备科学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玲玲.探究初中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亚太教育,2016(7):39-39.
[2]夏庆华.扬起生活的风帆——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浅谈[J].新课程(中学),2015(3):16-17.
[3]黄继尧.探析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6(2):77-77.
[4]叶信曦.基于“任务驱动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机合成”教学设计[J].化学教与学,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