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延续性护理对产妇产后纯母乳喂养的影响
2020-09-10马萍
马萍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延续性护理对产妇产后纯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研究样本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时间段我院收治的84例产妇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2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組,两组样本量保持一致,n=42,对照组产妇护理方案为产后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研究组产妇护理方案为产后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延续性护理,研究比较组间产后纯母乳喂养情况。结果:评估组间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妇接受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延续性护理可提高产后纯母乳喂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延续性护理;纯母乳喂养
[中图分类号]R17 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4-0-02
婴儿娩出后6个月内将母乳作为唯一食物属纯母乳喂养,母乳是最适合婴儿的纯天然食品,主要优势为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且均衡,易消化,卫生清洁,可满足婴儿身体对各类营养物质的基本需求,有利于婴儿健康生长发育[1]。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大部分产妇产后纯母乳喂养时间不足6个月,整体纯母乳喂养率偏低,为此需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产后纯母乳喂养比例[2]。延续性护理、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均为促进纯母乳喂养率提高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关于二者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缺乏针对性研究,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1年时间内收治共计84例产妇资料的研究分析,重点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延续性护理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4月为本次研究起始时间,2020年4月为本次研究终止时间,研究样本数量共计84例,全部产妇均为单胎足月妊娠,未产生妊娠合并症,新生儿健康状态良好。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2组,组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等(n=42),研究组产妇年龄范围为22~35岁,年龄均值(28.69±5.63)岁,其中剖宫产20例,自然分娩22例,新生儿体质量为(3.45±0.67)kg;对照组产妇,年龄范围为23~32岁,年龄均值为(27.95±5.85)岁,其中剖宫产23例,自然分娩19例,新生儿体质量为(3.48±0.65)kg。基线资料组间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护理方案为产后早期母婴皮肤接触,产妇结束分娩后,护理人员引导其完成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护理人员将产妇体位调整为舒适度较高的仰卧位,将产妇上衣解开。对新生儿实施常规基础产科护理干预,完成操作后将新生儿放置于产妇裸露的胸部,使新生儿体位调整为俯卧位,头部位置位于产妇双乳正中,面部偏向一侧。充分伸展新生儿四肢,背部利用毛毯覆盖,避免母婴皮肤接触期间新生儿着凉。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单手放置于新生儿背部,另一手托新生儿臀部,避免新生儿由产妇胸前跌落。维持新生儿俯卧位,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时间需达到30min~60min。密切监测新生儿反应,如产生吮吸及觅食动作后,需协助产妇调整为舒适体位,使新生儿乳头与产妇嘴唇紧贴,待新生儿张口后引导产妇完成产后首次母乳喂养。
研究组产妇护理方案为产后早期母婴母婴皮肤接触联合延续性护理,产后早期母婴母婴皮肤接触护理方案与对照组产妇一致。(1)常规延续性护理:产妇出院后开展延续性护理,重点为产妇讲解新生儿护理方法、自护技能、母乳喂养方法等内容。产妇出院后持续随访时间需达到1~6个月,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上门随访、微信交流等,随访主要内容为新生儿1个月内喂养方式,了解产妇更改为混合喂养的时间及具体原因。解答产妇针对母乳喂养提出的各类问题,并强度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益处,为产妇制定针对性母乳喂养计划。建立产科微信公众平台及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平台定期为产妇推送纯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并与产妇在线交流,使产妇在院外环境能够获得专业健康指导。(2)随访信息分析:定期总结延续性护理情况,明确影响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包括乳汁分泌量不足,担心母乳喂养影响自身形体及日常工作,无充足信息坚持母乳喂养等。针对上述原因,需在随访期间给予产妇针对性指导。(3)母乳喂养针对性讲解:大部分产妇认为自身母乳量不足,确保母乳喂养经验,对母乳喂养相关技术,如挤奶、喂养姿势等掌握水平较低,加之饮食结构不合理及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均可影响泌乳,为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健康教育,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并引导产妇增加新生儿吮吸频率。告知产妇日常饮食注意事项,增加维生素及蛋白质等食物摄入量。部分产妇母乳喂养遇到困难后认为自身乳汁稀薄,无法满足婴儿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求,为此采用婴儿奶粉喂养,针对此类情况,护理人员需重点讲解母乳喂养的优势,介绍母乳喂养产妇案例,使其能够树立信心,坚持母乳喂养。同时,部分产妇担忧母乳喂养可引发自身体态,此类心理极易影响催乳素分泌,导致母乳量降低,为此护理人员需告知产妇母乳喂养有助于预防产后出血,促进宫缩,也可降低卵巢癌及乳腺癌发病率,且不会导致乳房下垂,可加速产后形态恢复。随访期间,护理人员需告知产妇保证日常作息时间规律,加强心理疏导,使产妇树立母乳喂养信心,延长母乳喂养时间。
1.3评价标准 评估组间出院时、产后1个月、产后3个月、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
1.4统计学方法 为确保数据分析计算结果准确,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数资料为不同时间段纯母乳喂养率(%),检验方法为χ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果
评估组间不同时间段纯母乳喂养率,出院时、产后1个月、产后3个月无显著差异(P>0.05),产后6个月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母乳是最适合婴儿生长发育的纯天然食品,受泌乳量不足、母乳喂养认知水平偏低等因素影响,产妇产后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及纯母乳喂养率偏低,混合喂养及纯婴儿奶粉喂养成为主要喂养方式,新生儿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为此需加强母乳喂养宣教,提高母乳喂养率[3]。
通过对本次研究数据分析评估可知,研究组产妇采用产后早期母婴母婴皮肤接触联合延续性护理,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提示该护理方案可提高母乳喂养率。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使产妇及时适应母亲角色转换,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有助于母乳喂养信心增强。早期皮肤接触也可促进新生儿掌握吮吸技巧,刺激泌乳,有助于提高初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也可增进母婴感情,使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延长[4]。通过母婴皮肤接触可提高新生儿嗅觉敏感度,使其充分感受母体稳定,并自觉吮吸乳头,进而实现母乳喂养率的提高[5]。延续性护理属临床应用广泛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应用于产科护理中可实现院内护理向家庭护理的延伸,使产妇在家庭环境中获取母乳喂养相关知识,通过护理人员与产妇的实时沟通能够第一时间解答产妇关于母乳喂养存在的疑问,使其了解母乳喂养的优势,解除内心疑虑,配合为产妇讲解产后保健知识,可最大程度满足产妇对医疗服务的需求[6]。产后早期母婴母婴皮肤接触联合延续性护理可实现不同护理模式的优势互补,有助于纯母乳喂养率的提高[7]。
由此可知,产妇接受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延续性护理可提高产后纯母乳喂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本次研究存在一定不完善之处,提高纯母乳喂养率的护理措施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马洁, 葛武鹏, 赵丽丽, 等. 分娩及喂养方式对婴幼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影响[J/OL]. 中国乳品工业, 2020, 58(6): 1-9.
[2] 董萍, 付诗韵, 唐心蕊, 等. 不同出院后强化喂养方式对极早和超早产儿体格发育的影响研究[J/OL].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 28(8): 1-6.
[3] 闫欣欣. 产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母乳喂养指导路径的效果研究[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 27(09): 157-158.
[4] 陈广明, 赖春华, 宋小娃, 等. 母乳喂养对NICU中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生长发育及预后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 2020, 15(12): 160-162.
[5] 徐惠芳, 厉瑶, 张丽萍. 两用型乳头保护加奶器对乳头凹陷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 50(04): 334-336.
[6] 谢玲玲, 郑荣兰, 魏雅萍. 责任亲情交互護理对初产妇产后自我效能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探讨[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0, 11(09): 64-65.
[7] 亓爱英. 多维度护理对降低产妇剖宫产率与提高产妇分娩自我效能感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18(11):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