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管理
2020-09-10周燕
周燕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师每天都要说的话题,如何让孩子活泼又有序的开展一日活动是常规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纲要》中指出:“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班是孩子们跨入集体生活的一個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孩子们在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对小班孩子来说相对容易。此外低年龄段的孩子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也为教师进行常规管理创设了有利条件,同时,良好的习惯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幼儿常规;一日活动;行为习惯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教育一个人,培养好习惯要从小就抓起,即话怎样讲、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培养。幼儿园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在大、中、小这三个年龄班中,小班阶段又是基础的基础。由此可见,在小班进行常规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幼儿常规是指规范幼儿的行为,具体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幼儿园与小学不同,幼儿在园时间长,每天长达8个多小时,要使幼儿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生活得充实、愉快,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除了教学活动、游戏内容的安排要符合不同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外,良好的常规更是有利的保证。
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首先,幼儿进入小班改变了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从一开始就建立新的规则,培养良好习惯相对容易。其次,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再次,小班的良好常规的建立,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如何做好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呢?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意义
常规就是日常的规则,小班幼儿的日常规则是指在幼儿园小班中建立的一系列有效规则,起到约束幼儿行为习惯的作用。教师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心理特征,让幼儿能够更好的适应班级的管理,促使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都能够有序进行、顺利开展。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复杂、内容多样,对于幼儿的成长相当关键。整个幼儿常规包括教育活动,游戏活动以及吃饭、睡觉等其他活动,它在养成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常规教育是一项需要引起重视的教学任务。
二、注重爱的教育不能少
爱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地学习,老师用多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的引导,幼儿会更容易接受。当然“鼓励”和“表扬”不是无中生用,不是盲目的胡编乱造,这就需要老师尊重每一位幼儿,尊重他们不同的个性发展,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亚说:“对幼儿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幼儿教师的善于爱首先要体现在尊重孩子上。”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发现幼儿的优点并将其放大为孩子们树立榜样,而不是先发现孩子的缺点粗暴对待。所以在我的活动里幼儿能听到最多的是:“肖敏润的小眼睛真亮,观察的真仔细。”“代宇轩的声音真好听,边唱还会边笑眯眯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学他吧。”“表扬刘正灏,我真喜欢你。”在睡午觉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在钻进被窝后喜欢东张西望,有的甚至小声地与旁边的幼儿小声交流,这时如果老师说:“程大耀你把头抬起来看什么看?”估计所有的小朋友都会把头抬起来,如果老师说:“程大耀把头睡在香香的枕头上,像一个蚕宝宝一样动也不动,马上就睡着啦,真好!”这时所有的小朋友都会学着这个榜样认真睡起觉来了。
《赏识教育你的孩子》里说:赏识教育是让幼儿学会自己快乐并带给别人快乐的教育,也是呼唤善良、启迪智慧的教育,更是让人学会感恩的教育。所以千万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为了你的鼓励去做好每一件小事,从而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在情境中建立常规
(一)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此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采用提醒的方式往往收效甚微。于是,教师可以试着换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就会特别感兴趣。之后,再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动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
(二)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小班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洗手后不擦手也是个总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教师就可以把学生洗手的动作变为“给小手洗洗澡”,让幼儿产生兴趣后,告诉幼儿“洗完澡不擦手,小手会像自己一样生病的”。因为幼儿大都有感冒的经历,因此往往会害怕小手感冒,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洗完手擦手的习惯。
(三)常规是让幼儿参与体验。不断反复的实践是建立良好常规的关键。孩子在穿脱鞋子方面,由于在家中都是由父母包办。由于看到孩子年纪小,手部的协调性还不强,冬天的时候又怕孩子着凉。所以大多数都是老师一个一个地帮孩子脱、穿鞋子。这样浪费了很多活动和游戏的时间。所以我开始训练孩子穿脱衣服的能力。专门利用一个户外活动的时间教会孩子穿衣和脱衣的方法。放学的时候告诉家长在家里要训练孩子穿脱鞋子的能力,还在家长会上也特意提到在家里培养幼儿穿脱鞋子的能力。开始的时候,我们鼓励能力强的孩子自己尝试穿脱鞋子。当他们成功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后,孩子们可高兴了,到处表演给同伴看。我就利用这个机会鼓励其他孩子也像他们一样自己穿脱鞋子。同时有个别幼儿会帮助没有学会的孩子。很多孩子已经学会了穿脱衣服的方法。
(四)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力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里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午睡室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
(五)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教师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家园合作,缺一不可
我认为:“只有家庭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学校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教育更不是好教育。”
幼儿园的常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长要和幼儿园的老师一齐努力,形成合力,才是幼儿常规养成的关键。所以首先老师要利用校信通、家长园地、班级网站与家长及时联系、沟通、交流,让家长慢慢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能自觉配合幼儿园的教育,进行辅导、巩固。其中关键是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在家自己动手,许多家长因为怕孩子做得不好嫌孩子做的太慢,就包办代替,这样就使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巩固的机会。所以,做好这方面的家长工作十分重要。此外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幼儿,教师与家长应个别联系,一同协商培养的措施,并让家长配合指导。只有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良好常规习惯的队伍中来,才能真正做到家园同步。
总之,教师应为幼儿积极创造一个肯定、激励、民主、宽松的氛围,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这样,才能使小班的班级常规管理走向科学化、人性化;才能让幼儿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最终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