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初探
2020-09-10宝翠兰
宝翠兰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民族情感。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耐人寻味的词藻,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想象,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識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那么,在教学改革中如何以生态教学的方式来开展古诗词教学呢?笔者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对初中诗歌生态教学的一点浅见。
关键词:古诗词;生态教学;诵读;赏析
一、沉潜诵读,熟背于心
欣赏古代诗词,首先是诵读能力的培养。朗读是读诗词的基础,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感受古诗词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体会古诗词浓郁的感情色彩。朗读和精读是古诗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只有反复朗读,才能在无形中感悟古诗文的奥妙。
(一)初读诗文,读诗如诗
在教学中,可以先由教师范读,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在初读诗词中扫清生字和疑难字的障碍,能够朗读流畅,然后读出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中读出韵味。最后达到一读而音韵足,再读而情味出,三读而文义现。
在朗读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体会到了苏轼那恢宏的气势;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品味到的是不尽而永恒的孤独感。在朗读中要注意把握语气,读出诗词不同风格的感情色彩。学古诗要融入感情,读出情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情到。”
(二)再读诗文,读诗如画
再读诗文,读出情感和意境。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前两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后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
(三)熟读诗文,读诗读人
《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四)精读诗文,读诗读史
读杜甫的《春望》,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更加体会到诗人感伤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由此联系到诗人所经历的历史时代。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运用技巧,学会鉴赏
(一)关注题目,读懂题眼
题目是切入点。首先要读懂题目的重点字词,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如贺知章的《咏柳》,其题眼为“柳”,由此可知作者是描写春天的柳树的景致。
(二)把握关键,了解诗意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了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三)体味炼字,理解诗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此诗“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季节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诗人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感受独特,意蕴深厚,构思新颖别致。
(四)置身诗境,言景明情
古诗词最强调的一个是意境,一个是情感。
赏析作品时,要从景入手,置身诗境,去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去理解诗歌丰富深沉的内涵。正如古人所说的:“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写景:渭城,早晨,雨,尘土,客舍,杨柳。“客舍”是羁旅者的住所,“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我们赏析古诗词,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有个全面的深刻领悟。不同的作者,其人生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各不相同,其在作品所形成的风格也各不相同。
三、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思乡”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当我们在异乡思念家乡和亲人,就会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每逢佳节就会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常用来比喻要使自己的知识、思想永不枯竭,就要不断地读书学习,向自己的心中注入“源头活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诗词作为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对学生的审美、思维、人文素养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通过诵读、理解、品味,挖掘诗歌意境、感悟诗歌情感、展现诗歌美感,有效实现知识的延伸。不断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赏析能力和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彦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1年第七期)
[3]《语文建设》(国家教育部主管语文出版社主办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