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性探究
2020-09-10吴丽赵思全杨晓梦
吴丽 赵思全 杨晓梦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的视域维度,研究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现状,力求找准培养提升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成效性的路径,进而推动辅导员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直以来,辅导员就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5G时代的到来,辅导员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事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问题,事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他们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如下:
(一)专业化水平不高
1.辅导员队伍参差不齐
一方面,辅导员的政治面貌要求是党员,尽管党员同志思想觉悟较高,但绝大多数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且不符合教育部2017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17】43号)文件中的规定。很多辅导员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都没有看过,这必然会导致网络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从辅导员任职情况看,兼职辅导员比重较高。他们除了做好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外,还承担了教学工作,辅导员工作倾向的事务化、时间分布的碎片化、工作氛围的世俗化和工作负荷的叠加,使得他们很难潜心钻研网络思政。
2.网络思政缺乏顶层设计
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2014】2号),分别对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的职业功能做了规定,其中就包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的详细表述。但是各省、各学校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也未形成考核评价体系。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的通知》(【2019】15号)的文件中规定,辅导员要开展网络博文写作,但学院没有没有针对网络思政工作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培训、帮扶等措施,激励奖励机制成为一纸空文。
(二)资源整合程度不强,教育合力有待激发
首先,很多辅导员并没有独立运营微信公众号,只是通过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平台紧贴学生生活和实际、围绕大学生活不同阶段的困惑发布原创作品,或者转发党的知识、安全知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相关知识,不仅内容不成体系,未分门别类,无法快速搜索。其次,存在线上思政内容与线下主题班会内容脱节的现象。再次,受专业限制,辅导员单打独斗,各自为营开展网络思政必然存在局限性。最后,门户网站、表白墙、微信公众号并未充分发挥网络思政功能,导致网络思政的协同性和整体效果不优。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官网、学院微信公众号、院团委微信公号和四个系部的各大微信公众号更多的进行新闻宣传,未做到“协同作战”,缺乏价值引领。
(三)吸引力不够,网络思政黏性不强
有的辅导员做网络思政,还是以说教为主,只顾单方面的灌输和方向传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要么丝毫没有互动,要么互动过于生硬。也有辅导员利用短视频进行网络思政,但话语方式的创新不够,引发思考不深,号召力不强,对学生的影响力甚微,甚至出现老师到哪里,学生就撤退的尴尬局面。
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1.主动学习,自我提升
辅导员是网络思政教育的施教主体,自己得有一缸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一方面,辅导员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这是开展网络思政的基本条件。尤其辅导员队伍中的非党员同志,更要加强自我学习,只有悟透原理,才能有效开展网络思政实践。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教训,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再到理论的认识规律。
2.强化培训,推动成长
各级培训体系应增加对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课时或增设网络思政教育专项培训计划,对辅导员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开展网络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的技能、网络新媒体舆情培训、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等系统培训,从而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开展网络思政的业务技能。
(二)优化和落实制度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17】43号令),规范辅导员配备,落实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从优秀专任教师、管理人员、研究生中选聘的兼职辅导员的工作量按专职辅导员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核定;严格落实激励奖励机制,切实关注教师诉求,将网络思政成果纳入辅导员职级晋升、职称评聘,纳入辅导员评优考核之中,适当进行评优表彰,宣传推广,让辅导员想网络思政、爱网络思政、钻网络思政,最终实现思政效果提高的目的。
(三)创新工作方式
1.转变思维模式
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之形成良性互动。辅导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激发他们自我发展能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在对话、讨论、深思、辩难中,明辨是非、融入主流、笃信力行。另一方面,辅导员应当掌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做到内容为王,让自己有足够的吸引力和魅力。
2.打破“单干”的状况,增强教育合力
首先,在已有网络思政平台上,各成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学生工作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结合线下主题班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定节假日、纪念日等特定的时间节点,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网络思政,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引导,做到因材施教,因学生制宜。其次,应当利用门户网站、表白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做到“协同作战。再次,借助超星学习通、钉钉系统、腾讯会议等教学和班级管理平台,让网络思政元素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达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思政【2014】2号:《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2]朱广生、李琳、徐川,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的”“三重门”[EB/OL].(2020-04-11)[引用日期]
[3]教育部令【2017】43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项目编号:SCEM-2019-17-Y,項目名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