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医学研究生心理韧性研究
2020-09-10申丽娟
摘要:医学研究生面临学业压力、科研压力、临床技能水平压力、医患关系处理压力等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压力。本文提出可通过提高医学研究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加强积极认知和目标专注的培养和构建良好的人际协调等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心理韧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心理韧性;情绪;积极认知
心理韧性(resilience)又被称为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危机情景和压力事件中能够保持良好适应的能力[1]。可见,良好的心理弹性是个体适应社会生存的一种潜能,它能帮助我们顺利地度过困难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的发挥个体的能力。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医护人员奋战在一线,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对于医学生的培养而言,学习周期长,多为“5+3”的模式,学习压力大,研究生教育期间既要学习临床技能,又需要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使他们的学业压力较一般专业学生而言要更大。心理韧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潜能和素质,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心理韧性,可促进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医学研究生面临临床压力,在临床技能上要求极高,在与病人沟通上,在处理医患关系上,以及科研任务要求上,几重压力,常常导致学生情绪低落,故要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
1.提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Bandura等学者很重视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包括调节情绪的能力感、理解自身对他人感受的能力感以及表达管理消极和积极情绪的能力感[2]。导师对学生的情绪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情绪,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应当从学生的表情、语言当中捕捉到不良情绪的存在,积极与之沟通。同时,能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情感交流为学生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提高学生调节情绪的自信状态。
2.学会释放情绪
长期的负面情绪积压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医学研究生遭遇技术难关或科研困惑而产生低落、压抑等负面情绪时,一定要进行情绪疏导。可以通过寻找家人、朋友、辅导员、导师以及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来疏导自己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释放消极情绪,及时转移和分散注意力,消减不良情绪带来的心理困扰[3]。当遇到压力、消极情绪产生时,去干一些自己喜欢的情绪来淡化不良情绪的干扰。例如运动、唱歌等,这样不仅可以缓和自己的情绪,还可以停止刺激源对自己的刺激,在新的喜欢的事件当中找寻可以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加强积极认知的培养
积极认知指的是个体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未来抱有积极预期的思维过程,与个体的行为存在内在的关联。当个体对未来抱有积极的预期,个体会通过持续的努力来达成预期的目标。个体积极的认知能促使其对周围的人、事物进行积极的归因、解释和预期,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从而促进个体往积极的方面发展。
1.积极认知的心理素质构建
首先,引导医学研究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性格优势,发展个人的优势特长,建立自尊与自信。其次,引导学生认识情绪,学习情绪调控的方法,增强积极而稳定的内心力量。通过这些积极的心理引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2.积极认知的实践
一种是课程指导,课程是培养学生积极认知的主阵地。通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自我,增强抗挫和抗压能力,提高适应社会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一种是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的过程通常就是进行讨论分析、沟通训练、相互之间交流,再加上恰当的引导作用,使得整个团队的心理有所改变,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5]在团体中,进行不断的互动和交流,使得团体中的成员能够逐渐被一些积极的想法所感染,这样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和帮助。
三、加强目标专注的培养
加强目标专注的培养,主要是增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使他们明确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首先,科学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基本环节,是个人规划落实的一种途径和手段。个人培养计划包括哪一个时间段应完成哪些学业内容。比如研一阶段主要是课程学习,该选修哪些课程;研二阶段主要是完成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明确论文研究方向;研三阶段主要是完成毕业论文和答辩。在学业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我认知、自我定位和自我调节,制定属于自己的学业目标和规划。
其次,目标专注的培养要在每一次短期完成时,学生应结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我反思,找到目标制定和实施目标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导师是学生学业目标和规划制定实施的关键。导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正确分析专业所需学习内容、专业发展动向和就业前景,耐心指导每位学生确立学习方向和制定学业目标。
四、构建良好的人际协调
人际协调对提高心理韧性有很重要的支持作用,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过程分析,对人际关系联系最多的就是导师和同门,故与导师和同门的关系如何,在人际协助中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构建交互合作型关系,可促进导师与研究生的良性互动,对此,学生也将提高对导师的归属感与信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研究生的心理韧性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首先,导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应是平等互信的。导师不应以地位压人,研究生应以平常心对待导师,克服在与导师交往过程中的畏惧心理和交往惰性,与导师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学生一旦遇到压力、困惑会懂得求助于导师。
其次,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应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的沟通和交流。“在导师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以促进团队成员对自己观点形成较为一致的理解,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增强学生完成研究任务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作为师兄师姐更能理解师弟师妹面临的困惑,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最真心地感受、体会、经验去帮助他们,师弟师妹也更容易听取以及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一定程度上,同门之间的互相支持、互相督促、启发和鼓励缓解了研究生面临的各种困惑,提高了他们的心理韧性。
参考文献:
[1]田永麗.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综述[J].湖北函授大学报,2017(3):39-40.
[2]李婷婷,谢丽君.当代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及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6):97-99.
[3]孙梅.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调节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75-276.
基金项目:2020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中心立项项目,课题编号:2020YB015。
作者简介:申丽娟(1980-),女,汉族,山西文水人,硕士,副研究员,川北医学院研究生处,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