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与教育史
2020-09-10王言
摘要: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血亲君体世系、人物、规章和事迹等情况的历史书籍。本文以民国十三年(1924年)的《海虞曾氏家谱》为例,指出其蕴含着“识旧德、高规矩”的德行教化目的,重视对宗族子弟进行榜样教育和以孝悌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但也存在对研究无意义的内容和封建糟粕,应予以剔除。并进一步分析家谱与教育史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家谱中寻找教育史资料的方法。
关键词:曾朴;《海虞曾氏家谱》;家谱;教育史
一、海虞曾氏家谱修撰情况
曾朴(1872—1935)是清末民初小说家,出版家,主要著作为《孽海花》。他出生于书香世家,曾家是常熟望族之一,祖上世代为官。海虞曾氏家谱凡四修。创谱于明中叶,曾朴二世祖曾玉梁纂修,同里瞿式耜①受曾玉梁之子曾道生之邀,为曾氏家谱撰序。二修于清代乾隆年間,曾朴六世叔祖曾霑霔仿苏洵谱例②撰写《家谱引》。三修于光绪年间,曾朴之父曾之撰刊行,曾朴参与校字,仅列溯源世系图、世系叙两部分,实际上并未完成。四修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是迄今所见曾朴家族最完备的家谱,又是曾朴本人的著述。故此家谱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海虞曾氏家谱》(民国十三年)封面印有“岁次甲子秋七月常熟曾氏义庄刊”,卷首题“十一世裔孙达文,十三世裔孙朴纂修”,又提协修、采访、校字、监印若干人,其中校字者为曾朴长子曾焘、次子曾照兄弟二人。该谱共分为六卷:卷一列图像、纶音③、家乘、科第、征诗文启,卷二列溯源图和世系图,卷三为世系叙,卷四为传略与祭文,卷五为壸行④和贞节孝,卷六为墓域记、家祠、牌坊等类。《海虞曾氏家谱》第一卷共有三十五帧图像,以宗圣公曾参为第一图,始迁祖曾怀⑤为第二图,直至十二世,有的曾氏先祖图像旁还附有数十字的赞语。
二、《海虞曾氏家谱》与教育史
(一)教育目的—“识旧德、高规矩”
《海虞曾氏家谱》仍列瞿式耜所撰序《常熟曾氏世谱序》和乾隆十一年(1746年)丙寅秋七月曾霑霔所作《家谱引》。《常熟曾氏世谱序》中写道:“余尝谓世家之有谱,盖用以传祖宗之精神,开百代之眼目。”《家谱引》则提及:“俾我子姓披览之下,憬然识旧德之名氏,高曾之规矩,水源木本之思,其亦有所感发而兴起也夫”。《海虞曾氏家谱》卷首则为曾朴所作《跋》:“……溯自三世祖立甫公讳道生仰承先志纂辑是谱,至乾隆十一年六世叔祖会宗公讳霑霔编辑成书,以永先泽。只有抄本。嗣后年久失修,子孙繁衍,谱又莫考,直至光绪二十年十二世君表公讳之撰谨刊溯源图,世系图、世系叙。今于甲子年,重加修辑,增入图像、纶音、家乘、科第、征寿文、征寿诗、世系图、世系叙、行叙、祭文暨墓祠等类,一并付刊。庶几哉俾我后人披览斯谱,憬然识旧德之名氏,高曾之规矩。昭穆分当,其亦有水源木本之思乎?”除详细说明了曾氏先祖的修谱情况以及此次修谱的目的与内容,还表明了家谱的教育功能,即“识旧德、高规矩”,以此“传祖宗之精神,开百代之眼目”,倡导宗族成员以先人为榜样,承先人之遗风。
《海虞曾氏家谱》除在卷首体现出“识旧德、高规矩”的德行教化作用之外,还分别通过“诰敕”、“传略祭文”、“壸行”、“贞节孝”等内容来进一步树立榜样,教化宗族成员。在第一卷“纶音”部分,共列“省齐公暨孙太君敕命”、“信民公暨仲太君敕命”等十四条诰敕,以“识祖宗之显扬”。第一卷“家乘”部分则载有“海虞曾氏家乘传略”,其中也多有对曾氏先祖教育子女情况的描述。例如曾朴三世祖曾道生“立甫府君讳道生孟筠府君仲子霔之曾祖父也,读书务为有用之学,尤精于三礼,详载县志,生平严于课子,至鬻田宅以供脩脯未尝有倦色……”曾道生为教育子女不惜变卖田宅,体现了曾氏一族对于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卷四“传略祭文”中,列举了大量曾氏家族先人的事迹。例如“子纬公行述”中写道:“……入塾恪循师训,读《论语》至弟子章,即蔼然孝弟之道……咸丰庚申邑城陷,君方十龄,侍亲避居海门,流离困苦,莫可名状,仍诵读不辍。城复后,返故居,年渐长,历从名师游,操笔为文,斐然成章。”体现了子纬公(曾经文)尊师重道,苦学不辍的品质。又如“省齐公行述”中有如下描述:“行端学博、幼习举子业,下笔即惊老宿”、“外祖母邵太孺人久染痰疾,在床褥者数年,舅氏破田产,供药饵,久而不懈,至梦寐中犹惊呼‘我母,我母!’”体现了省齐公(曾元复)行端学博,孝顺父母的品质。卷四主要是关于曾氏家族男子的事迹,而卷五则主要为女子的事迹。如“贞孝明金小姐行畧”中载有如下内容:“贞孝曾明金予长女也,母吴氏,幼习女训,工针黹,善书算,喜诵唐诗,稍长佐理家务有条不紊,事父母能竭其力,母素体弱,常卧床褥,女朝夕侍奉无倦容……”体现了曾明金贤惠持家,孝敬双亲的品质。
《海虞曾氏家谱》描述曾氏先人事迹,以本族的有为之人为榜样,教化后世子孙继承先人遗风。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就是家族有为之人,被教育者则是家族成员,家庭教育、榜样教育在教育家族后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家训”和“历代科名录”
家训是父祖长辈对子孙后代的训教,不仅意味着道德上的约束,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海虞曾氏家谱》中同样载有曾氏家训,常熟曾氏家族自曾怀以后,克绍家风,注重家教。宣靖公曾公亮⑥所撰的《家则》代代相传,一直见载于家谱,立于曾氏家庙。“每朔望必集宗族,令子弟一人朗诵一遍”,以启发子孙良知,为百世之戒。《家则》指出,“齐家必本于修身,莫先于孝弟。孝则善事其亲,弟则善事其长。夫妇必于别也,兄弟必于友也,宗族必于睦也,朋友必于信也。……凡我子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家则》后曾朴写道:“……凡我子孙须时时体认孝弟二字,认得此二字则立心制行便不浇薄,……如是则家室和平,嘉祥叠至,家道隆而家运亨。自然之理也。”儒家传统道德的价值观念是宗族体系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宗族社会中享有极高的地位。曾氏家族极为强调孝悌之道,认为“齐家必本于修身,(修身)莫先于孝弟”、“凡我子孙须时时体认孝弟二字”。孝悌之道作为传统儒家思想道德的重要内容,是巩固宗族组织、提高宗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对宗族子弟进行孝悌之道的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对于促进宗族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除制定家训外,科举考试向来也是各个家族极为重视的,被看作家族兴旺发达、光宗耀祖的重要契机,重视科举有利于形成家族重教的风气。曾氏家族是科举世家,在《海虞曾氏家谱》第一卷“家乘”中的“海虞曾氏家乘传略”部分记载到,曾朴三世祖曾道生之子曾振甲考中进士,声名远播。此外,第一卷中还专门列有“科第”一项,由十一世曾达文纂辑“海虞曾氏历代科名录”,并按照“进士(曾振甲、曾济、曾涉、曾云章四人)”、“举人(曾倬等十三人)”、“贡生(曾道生等二十七人)”、“俊秀(曾祖悦等三十一人)”、“秀才(曾升甲等四十人)”的顺序将曾氏家族历代获得科名的人物一一列举。同时科名录也是仕宦录,科名录上每一位做官的先祖,其科名后都会详细记载其官名,例如曾振甲为顺治丁亥科进士,三甲第一百一十七名,官江西广信府贵溪县知县;曾倬为康熙巳卯科由监生中式经魁⑦,官内阁中书等。
(三)《海虞曾氏家谱》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海虞曾氏家谱》可作为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宗族的家庭教育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但是不能否认其中含有对研究无意义的内容以及属于封建糟粕,应予以剔除的内容。
关于对研究无意义的内容,例如卷一中所列“图像”,共有三十五帧曾氏先祖图像,曾朴提出以图像“识祖宗之形容”,但图像多系族人依想象画成,对本族人而言或许会起到缅怀先人的作用,但不具备史料价值。关于属于封建糟粕,应予以剔除的内容,《海虞曾氏家谱》倡导的“孝悌之道”虽然主张孝敬父母、兄友弟恭,但也不乏“愚孝”,比如卷五“壸行”末尾附有“海虞曾氏清代旌表”,其中“光绪十二年钦旌贞孝静庄小姐”记载了静庄小姐孝顺父母的故事。“母病,割股和药,创口伤风,卒年十六。”这种所谓的孝,不仅不值得学习,反而是需要予以强烈批判的。此外,《海虞曾氏家谱》中极力贬低妇女的地位,如《家则》中写道“夫妇必于别也”、“毋听妇人言”。这也与中国古代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有关,也应予以摒弃。对此,现代家谱在编纂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2001年编纂而成的《衡山欧阳氏八修通谱》⑧,就删除了之前《海虞曾氏家谱》中贞孝烈女等具有浓厚封建伦理色彩的内容,且把女子放在与男子同等的地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家族纂修家谱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家谱来维系宗族,提高宗族凝聚力,通常会出现“为尊者亲者讳”、“扬善隐恶”的现象。更有甚者不顾事实,把古代同姓的大儒奉为本宗族的祖先。对于《海虞曾氏家谱》,曾之撰、曾朴父子二人分别考中举人的朱卷上详细列举了其先祖世系,可以此朱卷作为佐证⑨。应该不存在捏造虚构之疑。而关于此家谱中所列举的名人事迹,则需要研究者辩证地看待,注意鉴别,不可盲从。
三、家谱与教育史
《海虞曾氏家谱》中含有丰富的教育资料,诸如教育目的、族人传记、曾氏家训、科名录、仕宦录等。此外,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找家谱中的教育史资料。一是图表类。包括学校图、学产表等。二是条规类。主要为在家族教育体系中制定的条文和规定等,包括塾规、学规等。三是契据类。主要记录与学田、义塾方面相关的契据和凭证等,包括捐契、田契等。四是记文类。主要收录与教育相关的文章、杂记,包括教育志、书院记等⑩。由于《海虞曾氏家谱》中未涉及到家族兴办学校的相关内容。现以《邵陵赵氏五修族谱》⑪为例进行说明。该家谱修订于民国八年(1919年),共八卷。其中卷二包括“萃英学校记”、“萃英学校捐契(并钱项)”、“萃英学校丈田序”等内容。“我族自民邦肇兴,创办萃英学校……后人倘能扩而充之,教泽愈宏,人才愈盛,则阖族之所厚望。”为培养人才,赵氏家族设立了“萃英学校”,学校平时开展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收入来维持。赵氏宗族成员经商议后共同规定将丈亩和钱项分别登记,以永征信守。此外,该家谱还将提捐宗祠及得买产业一一列举,并将各房对萃英学校的捐款钱数一一标明。从家谱中可清晰地了解到邵陵赵氏家族兴办学校的目的以及学校的资金来源。
在篩选家谱中的教育资料时应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中国家谱出自于民却也藏之于民,大量家谱散落于民间秘不示人,因此研究者基本上只能通过国内外公藏机构中藏有的中国家谱作为研究对象,但据2003年底统计,上海图书馆汇总的海内外各地区收藏中国家谱的种数为五万余种⑫,无疑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说明中国家谱仍然是一个等待挖掘的巨大宝库。另外,家谱的数量存在南北不平衡的现象,南多北少,特别是谱籍在浙江的家谱达一万余种,几乎占了所统计的中国家谱数量的四分之一⑬。这也与南方地区家族教育较北方更为发达有关。在选择家谱中的教育资料的过程中,则应明确哪些内容应在选择范围之内,哪些内容应予以剔除。例如凡是有关宗族教育历史的资料以及谱学本身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又为其它文献所不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的,可在选择范围之内。而对于家谱中不具有研究价值或是属于封建糟粕的内容,应予以剔除。
家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亲情脉脉的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应在剔除家谱中的封建糟粕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家谱中的教育史资料,使家谱的教育意蕴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衡山欧阳氏八修通谱编纂委员会.《衡山欧阳氏八修通谱》卷一、卷二[Z].2001.
[2]来新夏,徐建华.中国的年谱与家谱[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75-192.
[3]上海图书馆编,雇燕整理.中国家谱资料选编·教育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武全全.曾朴与《海虞曾氏家谱》考[J].学术交流,2014(05):189-194.
[6]徐梓.家风的意蕴[J].寻根,2014(03):4-7.
[7]赵学典.邵陵赵氏五修族谱[Z].民国八年(1919年)刻本.
[8]曾达文,曾朴.海虞曾氏家谱[Z].民国十三年(1924年)刻本.
注释:
①瞿式耜(1590—1650)字起田,号稼轩、耘野,又号伯略,江苏常熟人,万历进士,明末诗人、官员。《常熟曾氏世谱序》中写道“阅数十年,玉梁之令似道生来请序于余”,可知瞿式耜作序乃曾道生所请。
②曾霑霔在《家谱引》中提出“爰仿眉山之例作族谱”。宋代学者欧阳修、苏洵分别纂修《欧阳氏谱图》和《苏氏族谱》,总结前人修谱例则,新创五世图式体例,称“欧苏体”,为后人推崇。
③指帝王的诏书旨意。
④“壸”古通“阃”,壸行就是内室,即女子的行为举止。
⑤曾怀(1100-1172),字钦道,为南宋观文殿大学士、右丞相。
⑥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号乐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累官至端明殿大学士、参知政事,卒谥鲁国公。
⑦乡试第三、第四、第五名被称为“经魁”。
⑧衡山欧阳氏八修通谱编纂委员会编.《衡山欧阳氏八修通谱》卷一、卷二[Z].2001.
⑨武全全.曾朴与《海虞曾氏家谱》考[J].学术交流,2014(05):189.
⑩上海图书馆编,雇燕整理.中国家谱资料选编·教育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⑪赵学典.邵陵赵氏五修族谱[Z].民国八年(1919年)刻本.
⑫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50.
⑬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52.
作者简介:王言(1995.03-),性别:女,籍贯:河北省沧州人,学历: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教育史。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市海淀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