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相和歌的生存环境

2020-09-10史子静

新教育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汉代

摘要: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以歌、乐、舞三位一体的大曲为主的音乐形式逐渐兴起。文化的产生于发展离不开时局的催化,因此文章以相和歌的生存为研究基点,探讨相和歌产生及发展的背景。

关键词:汉代;魏晋南北朝;相和歌

一、社会环境

秦时,秦始皇纵横天下,声势浩荡,此时的亭长刘邦与逃难的项羽都不甘示弱,对皇帝的宝座虎视眈眈。秦朝末期,时局混乱,出身草根的刘邦从秦始皇征发的囚徒中逃出,发动农民起义,并在数年后,于垓下消灭项羽残部,历经八年的斗转星移,最终再次统一了国家,称为汉高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乐于楚声的汉高祖使民间音乐也受到了重视。

此后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在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而更好地巩固了皇权的统治;在思想文化上逐漸疏远黄老之学,罢黜百家,信仰儒家;军事上征战频繁,向北攻打匈奴,辟土开疆;在对外方面,使令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创下“汉武盛世”,推动统治阶级地位的上升。但是国力强盛的外表下离不开为了一统天下而有的南征北战,当时汉族的民歌中有一首名为《紫骝马歌》的,颇为流行,体现出战争造成的荒凉。对外的战争同时造成国内的严酷现状。豪强们对土地的兼并以及对农民的欺压日益加剧,西汉中期以后的形势越发严峻,小自耕农大批破产,要么投靠豪强,甘愿为奴,要么背井离乡,四处流亡,统治阶级动摇。在疯狂的掠夺和兼并中,处于社会底层贫贱者的种种苦难通过歌声吐露出来。

直至东汉末年,流民数量越来越多,这些人贫困潦倒,饥寒交迫,怨恨纷繁,此外统治者为平息兵乱,将兵权分放至各地,地方势力渐渐掌握自己的军权,形成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汉的统治阶级已是有名无实,最终爆发的以黄巾军领袖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直接促成东汉政府的崩溃,当时在民众间传唱的歌曲也表明出想要推翻统治者的决心,和不放弃抵抗的信念。大汉帝国最终被逼宣告灭亡。

历史的进程显示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致所趋。公元220年始,魏、蜀、吴三国鼎立,经历了两百多年汉代的中央集权统治后,中国历史进入长达三百多年的割据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建立,晋的暂时统一,东晋的南迁……封建王朝此起彼落,先后共建立过约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政权。

在这个时期,人口流量大变动,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关系混乱。在民族的动荡中,数百万胡族人口向内地迁移,居住中原;地域混杂中,北方混战逼迫大量百姓迁至江淮之南求生。在各个民族的动荡不安中,人民的迁移既增加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又有助于经济的开发,间接提高了生产力,因此南方地区商业活动繁荣,这时的民歌曲调是城市经济繁华的代表产物,作者也多为商女、生意人、普通市民等类人。

此时亦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个大发展时期,为后世繁盛的文化氛围打下坚实基础,从汉到曹魏,大曲音乐的发展更为兴盛。

二、人文环境

汉时,当经济基础达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统治阶级的娱乐得不到满足,进而汉武帝下令革变并扩大“乐府”,这样使乐府在集中整理民间音乐以及进行曲调编创、配器等工作方面的规模扩增,同时也为了统治者更好地监察民情,适应宫廷的需要,统治者对音乐的收集制定出阶级标准,粉饰太平,《汉书礼乐志》中记录着汉武帝时进行采集各地俗乐的工作,民间歌谣从此大量流入宫廷,便日益突出乐府的存在感,使其规模达到鼎盛时期。“相和歌”这一汉乐府中世俗乐的代表物在此实践中应时生产出来。

两汉的俗乐是很昌盛的,汉高祖后的诸帝也都爱好俗乐,当然风靡社会也要得益于文士、百姓的热爱。乐府采集各地歌谣,封建社会中的下层子民没有学习文化的机会,他们往往只能凭借口头的歌唱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思想感情,表达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当然,相和歌的生产及发展必然还包含更多方面的关系,例如:

①专业的艺人队伍——每一种民间音乐都由出身乡土的民间艺人演出,工作队伍庞大,约八百多人,他们所专长的音乐南至长江以南,东至到海,北达各少数民族聚居地,西到西域;

②另外为迎合上至宫廷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的多层人群审美,乐师们会有针对地创作出形态不一的相和歌,只是歌辞的写作人员就有几十位文学家,还吸收了相和等表演方式,扩大它的娱乐功能;

③在经济繁荣的大时代背景下,各类各式的丝竹乐器发达,也与时俱进地加进相和歌的表演中,逐步完善它的演出形式,于是相和歌从街头巷陌之谣发展为专业的艺术作品;

④才智渊博的领导班底——《汉书·礼乐志》中记载,在乐府中,李延年担任协律都尉,另外有司马相如等数十人,创作诗词歌赋,商议创作律吕,共同谱写广受好评的音乐作品。那时杰出的音乐家李延年因妹妹的原因,得到汉武帝提携,在乐府中负责领导工作,他本人也受家庭氛围熏陶,有着扎实的专业技能,擅长歌唱,以及翻改旧曲,依曲填词。关于歌辞的写作,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几十位文学家配合负责。人才的卓越技能深得统治者人心,他们立下的汉马功劳为音乐的发展推波助澜。

公元一世纪的后期,汉政府逐步衰败,贵族、官僚、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严重,农民流离失所,统治阶级的地位开始动摇,于汉哀帝时期取消了乐府,乐府的工作人员中只留下了掌管贵族音乐的人,只容许祭祀和军队所用的音乐在政府中存在,乐府的兴盛到衰败见证着西汉政治经济的败落。

汉哀帝时,虽然取消了乐府的设立,罢免掌管俗乐的人员,但俗乐势力在西汉末叶及此后仍未见衰退。南朝时期,统治者生活荒淫,养伎成风,他们大多偏爱民间的风情小调,而且能自己弹唱,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层同样设立了乐府机构,职能基本与历朝相同,工于收集诗歌,创作曲调进行表演等,满足声色之娱乐,主要约有五百多首作品存留在郭茂倩著录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其中“吴声”与“西曲”这两种形式在此时尤为流行。

这样的时机使得汉世的大曲发展至曹魏之后,仍趋昌盛。①曹魏的几位帝王都极爱清商乐,据说曹操临死之时还对乐工恋恋不舍,中央机构中也有清商专署的设立,此外统治阶层还参与歌辞的创写,并配上乐器伴奏演出,《宋书乐志》著录的相和三调歌辞中,除去汉代遗留下来的街头巷尾的古辞外,其余大多是曹操、曹丕、曹叡三人的作品,说明清商乐这时候在上流社会中正当红;②在四世纪初期,西晋皇族逃至南方称东晋,时变政迁促进文化的涌动,在这时以北方民间音乐为主的相和歌也一并随着统治中心而南移,助力音乐文化的新成长。与此同时,南缘本有的民间音乐也大量涌现,并且与带来的北方音乐相融,统称之为“清商乐”,其中的南方音乐占有更大比重。③到了第五世纪末期,北魏政权在中原地区安定下来,在第五、第六世纪期间与南方发生战乱,取得优胜后并将在南方得到的清商乐带回北地,加以重视,继用“清商乐”一名;

在南北政权对峙的近一百七十年间,文化的交流并没有中断,刀光剑影的大时代反而造就了北方与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音乐文化上的重新整合,使得同一地区的文明流入了多型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北京第一版.

[2]宋颖.浅谈西汉音乐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6).

[3]刘跃进.中华文学通览·汉代[M].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一版.

[4]韦凤娟.中华文学通览·魏晋南北朝卷[M].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史子静(1997.02-),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猜你喜欢

魏晋南北朝汉代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探究
简论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妇女的悍妒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