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运算能力的提高中体验成功

2020-09-10李本芳

新教育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运算能力提高培养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率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找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关键词:培养;提高;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率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找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发现运算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将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神圣使命。

可在现实中,学生的运算存在着种种问题,运算能力不如人意。从学生的平时的作业和测试卷答题中发现,问题主要有:依赖于辅助运算工具,一些学生视计算器、手机为万能,对计算过程不上心。运算法则方法不清楚,一级运算,二级运算混淆,如果再遇上括号,更是错误百出。运算态度和习惯没养成,抄错题、答错题,不进行验算等低级错误令人吃惊。

由此可见,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已刻不容缓,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三山区名师工作室在研的市级课题《提高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研究》,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引导学生三思而行

从四年级下册学习的运算定律内容,我发现学生在做运算类型的题目时,常常看到题目就急于动笔,不假思索,往往做着做着就错了,待老师提醒“仔细看一看”方才恍然大悟。比如:238-99这类计算题,本班就有几位学生写成:

238-99

=238-100-1,

待老师提醒,减100,再减1,那一共减了多少呢?学生才反应过来,题目中是减99。还有78×99这类计算题,有几个学生写成78×90×9了。类似的场景在课堂上时常发生,这些错误只是因为学生的粗心?计算结果正确理应是教学的基本目标,我们要追求的远不止于此,还应有更深远的教育目标,在获得计算方法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品质以及数学的素养更为重要。

二、教会学生转化方法

转化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转化就是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在已有知识的范围内可解决的问题。小学数学计算解题中,遇到一些数量关系复杂、隐蔽而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通过转化,使生疏的问题熟悉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整数加减计算的转化。整数加减是小学数学中最常见的计算,比如20以内数的加减——100以内数的加减——多位数的加减。其中 2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是基础。如23+15可以转化成20+10和3+5这样的计算,64-38 可以转化成14-8和50-30两道计算。多位数计算也同样。

分数加减计算的转化。如 7/8+3/8 就是 7个1/8 加3个1/8 ,就是(7+3)个1/8 ,最后也可以看作是20以内数的计算。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我们通常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其方法就是“通分”——变异分母分数加减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沟通了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乘除计算的转化。一位数乘法← 多位数乘法← 小数乘法。一位数乘法口诀是基础,多位数乘法都可以把它归结到一位数乘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多位数除法←小数除法。除法中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基础,多位数除法都可以把它归结到一位数除法。

简便计算的转化:

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像53×99+53这类的题型,不少学生这样做:

53×99+53

=53×(99+0)

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配一法,写成:

53×99+53

=53×99+53×1

=53×(99+1)

这样转化后,运用乘法分配律就不易错了。

三、培养学生还原思想

有人说,孩子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是来教育我们的。在孩子的心里,数学并不是冰冷、抽象、枯燥的符号,数学也是有情感的,它的运算过程就像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借多少就要还多少”,不会有矛盾,这样才和谐。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习的运算定律有这样的集体计算题:

375-298                          233+95

=375-300+2                       =233+100-5

=75+2                            =333-5

=77                               =328

在教学时,我设疑:为什么减300后要加2呢?学生说:“减去300,比原来多减了数字2,就要加回來还给它,第2小题,学生用同样的思路解释到:加上100比原来多加了数字5,就要把它减回去。这样才公平啊。”学生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诠释了生活中的“借、还”思想,同时也解释了抽象的数学道理。

四、点拨学生规则意识

生活中有许多规则,比如: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数学和游戏、生活一样,也有自己的规则,比如四则运算的顺序就是数学中的规则。在做混合运算时学生常有违反规则的行为发生。此外,运算规范也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保证,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运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试卷整洁,草稿也要执行格式规范,因为许多错误都是因草稿潦草、杂乱所导致

五、提醒学生多样方法

在教学中,学生很多样,方法也很多样,而且同一种运算,算法上的优劣能使得运算的速度和准确率迥然不同。不少学生遇到题目,提笔就写,铺纸就算,但由于方法的不科学,造就了时间和精力徒劳无功。还有一部分同学满足于一种算法不追求方法的多样化,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适时引导,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間,多给学生思维训练机会。课堂上我们遇到过这样的题目:9999+999+99+9 我请同学上台演算,学生出现了这样的两种计算过程:

①9999+999+99+9

=10000-1+1000-1+100-1+10-1

=11110-4

=11106

②9999+999+99+9

=9×4+90×3+900×2+9000

=36+270+1800+9000

=11106

再比如:20×55这道题,我们通常引导孩子将55拆成50+5,然后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我在请同学上黑板板书时,出现了将20拆成10+10和10×2然后分别用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完成。几种方法都有简便之处,但是在教学中有一种满足是只引导孩子说出第一种方法达到简便运算就行了,殊不知运算方法的多样化对训练孩子思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上只要给孩子时间,孩子都会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惊喜。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要引导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在学生掌握计算规则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熟练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式的精神关怀”下,体验计算能力提高的成功感。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2017年第六期

[2]《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小学数学热点问题指津》张良鹏 邱学华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李本芳(1981.09.21-),女,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芜湖市碧桂园小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运算能力提高培养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问题及策略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