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下高校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2020-09-10王聪

新教育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挑战新路径微时代

摘要:大学生将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培养其高度文化自信,对于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以微信、微视频、APP等为媒介的“微时代”已经来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深受纷繁复杂的“微文化”影响,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也使得高校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面临新挑战。面对具有丰富表现形式和迅猛传播速度的“微时代”,高校应积极分析微媒介对大学生巨大吸引力的原因,并思考如何利用其吸引力傳播主流价值观,探索微时代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新路径。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新挑战;新路径

随着“微博、微信、微视频”和APP等为首的微媒介大范围普及,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微时代”,当代大学生迅速成为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产品的主要使用者和消费者,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受到“微时代”各种媒介的影响,其理想信念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充满不可预测性。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化,文化自信能够使大学生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和文化熏陶,自觉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多元化价值观影响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系以及道德文化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高校针对微时代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重新赢得大学生群体的关注,是传播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引领当代大学生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信的新途径。

一、微时代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培育现状

1.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今天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在民族遭遇危机时,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三个自信”的深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信心。有学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包括“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借鉴”、“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可见,大学生文化自信应该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与继承,在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比较中深刻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动拓展爱国主义革命文化,踊跃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充分自信和坚定信念,并对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微时代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现状

面对微时代的来临,高校采取多种措施适应和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随着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微平台的开通,易班、PU口袋校园等综合服务平台的出现,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并积极营造主流文化的网络舆论,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时事政治的内容在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微平台中所占比例较小。二是学校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出现校园微媒体各自为政,或重复推送,内容较为混乱。三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微媒体的运用还不够广泛,缺乏系统性。四是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一些微平台的内容推送直接由学生负责,难免出现推送内容过度娱乐化,存在思想误导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价值观还不成熟,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会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来说,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整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仍存在一些大学生文化自信出现弱化的信号,甚至在个别大学生那里,文化自信严重缺失。一是很多大学生欠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受传统文化消极方面的影响,片面地对传统文化加以误解,不愿意去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知半解。学校开设的文化类、思政类的课程成为了大学生旷课的首选,即使是在课堂上也提不起兴致。三是对外域文化的盲目推崇。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外国电影、饮食、音乐和节日非常感兴趣,甚至非常向往西方国家的“民主”和“自由”。在微媒体多重内容的冲击下,大学生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成功抵御霸权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袭,在思想文化领域坚定自己的信念,真正成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

二、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使高校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面临新挑战

2019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54亿。随着无线网络和微博、微信、微支付等各种形式微平台的出现使得这个时代下的我们机不离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不局限于面对面,这种交往方式所构建而成的文化就是“微文化”,微文化呈现出碎片化、多元化、平面化的特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深受“微时代”、“微文化”的影响,这就给当下高校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带来诸多挑战。

1.传播主体的互动性和大众化,使大学生文化认同受到冲击

“微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播主体呈现互动性和大众化的特点。微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而是有了更为主动积极的选择。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资格对不认可的观点进行评价。每个社会的主体都可以是信息发布和传播的中心,亿万的网民分散在世界各个角落,他们代替了主流意识形态权威角色,并成为网络“微”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微媒介热门内容的制造者里总是有一批“意见领袖”的存在,由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和权威心态,往往会对拥有众多粉丝的“热门用户”抱有极高的信任度。这群领袖人物来自两类人群:

一类是社会公知,例如记者、大学教授、媒体人士,这群人因良好的学历背景、身份地位和社会资源,其言论往往容易被人们所认可。他们发布的内容里都直接表达着其观点、态度,又暗含着某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其受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一类人则是普通同辈中涌现出的某些群体。这些群体是由某一些具有共同兴趣或者志向的人自发结成的团体,在微媒介的平台上聚集并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这种群体发布的内容,往往会被对此感兴趣的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并可能自愿加入,成为新的信息制造者或者传播者。这种微主体的去中心化趋势影响着国家主流文化的传播,也间接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认同感的弱化。

2.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和多元化,使大学生文化判断力受到误导

在内容的选择上微时代的信息处理方式具有针对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是指在信息领域中,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十分有限,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的兴趣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拘束在好似蚕茧一样的“茧房”之中。由于媒体的技术发展,刻意根据大数据为接收者“定制”符合其喜好的内容,久而久之使接收者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机会和能力,从而促进了茧房的形成。身处封闭茧房中的人们只关注某一类信息,也只能接手到这一类信息,将这种信息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完全吸收,很容易受到非理性情绪的感染,从而导致一些极端化的言论和行为。

微时代下的信息内容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微媒介的内容图文并茂,影音俱现,为大学生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平台。但是,微空间中广泛传播的各类网络社会思潮也蜂拥而至,其中那些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关于革命英雄人物的极端言论使大学生价值取向混乱,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不信任的心理。大学生群体是微媒介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很多人就借助其隐蔽性向大学生散布危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不实谣言。由于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还不成熟,对各类文化的甄别上缺乏判断力,极容易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

3.传播方式虚拟性和多样化,使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难度加大

微时代的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吸引着巨大的关注度,其多样化的传播渠道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传统传播方式权威地位的消减,新的传播方式在为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多种途径的同时,也使得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难度加大。

一方面,多渠道的传播方式,增加了高校管理的难度。例如“三微一端”的社交平台上都属于学生个人的交流平台,各种信息进行裂变式的传播,随手转发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点赞评论也成为日常,这种病毒式的传播并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发酵。此外,微媒介所拥有的平台可以通过多种表达形式传递感受,以丰富新鲜、影音俱现等多媒体数据并用的方式,直观地传达并刺激着大学生的感观,是传统学习方式所不可比拟的。高校无从考察大学生具体关注的内容,也不能强制禁止大学生浏览微媒介发布的信息。

另一方面,“微时代”背景下的传播方式虚拟性强。大学生所使用的微信、QQ等微媒介是一个虚拟的社交圈,在这个圈子里人们习惯于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用虚构的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这给高校管理者有效掌握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程度增添了难度,同时高校管理者也很难了解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是否具有实效性。

三、微时代下高校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新路径

在网络盛行的微时代环境下,“微文化”、“微学习”等微媒体贯穿每一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不断更新着他们的文化理念。高校应积极适应微时代要求,运用好微媒介的优势,针对其暴露出来的弊端,做好应对措施和工作的创新。

1.创新网络舆情管理,充分打造校园微平台育人功能

当下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已成为校内关注度最高、最受欢迎的微媒体平台。高校应利用微技术特有的信息共享和传播机制,通过微载体加强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联动教育的覆盖面,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各学院团委等部门要分工负责、侧重不同,构建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微”平台,使“微学习”、“微视频”等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同时,校园微平台的信息发布一定要从贴近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入具体的案例,在具体问题中进行具体分析,并用视频、图片等更能吸引学生的形式取代长篇大论的文字和理论。

其次,应安排专门人员对微平台进行维护管理,定期发布学生关心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社会热点、社会道德、学校发展等最新动态信息,加强学生对当下热点的了解,并且通过大数据思维创新网络舆情管理,做到及时有效的观测、干预和引导。利用大数据分析大学生的网络偏好、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同时,也可以将大数据制作成可视化信息,引导学生正确理性的看待热点问题。

最后,要加强对本校意见领袖的培养和引导,除了专门的教师信息评论员队伍,还可以从大学生中挑选出政治素质过硬、思想觉悟高、网络技术好的优秀学生党员和干部,对他们进行定期培养,使他们成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意见领袖,让他们能够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同学们正确发声,营造良好联动教育的“微环境”。

2.加强线上线下互动,充分挖掘网络微平台教学潜能

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紧紧依靠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将所有课堂教学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将文化自信教育覆盖思政教育全过程。

首先,教师要认真思考教材内容当中体现的中国智慧和背后蕴藏的人文情怀,在课堂上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课堂语言应多一些“网言网语”,少一些官话套话,把晦涩难懂的内容转换成易于学生接受的表达方式,在潤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中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教师应充分挖掘网络教学资源,制作教学“微视频”,建立师生“微讨论”,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方面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通过采集数据,做出下一步的教育引导活动。课堂上可以针对线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回复,扩大权威性和影响力。线上也可以就课堂上的问题进行进一步阐释和分析,用贴近学生的方式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成为学生的“微伙伴”。

最后,教师要本着开放的态度,去接收网络上的新鲜事物。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迅猛快捷,这既需要教师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回应,又需要做好日常工作中的知识储备和教育引导。只有对网络上的新鲜事物了解的情况下,才能迅速作出判断,先声夺人,树立权威,做出客观的评价,使自己的观点能在学生群体中进行转发和传播。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接受积极正面的信息,并教会学生如何判断各种复杂信息的真伪,增强大学生正确的思想信念,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

3.丰富校园文化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微平台模范效能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着大学生的课外生活,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向大学生传播正能量,能够引导大学生在一点一滴中增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主动运用微媒体,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运用“微党课”、“微班会”等路径,与学生进行“微沟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中。

其次,高校應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开发言的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听取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对于一些突出社会矛盾和现实的舆论,高校应在坚守立场的同时,本着开放民主的原则,对国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要让大学生充分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正确的观点予以肯定宣传,不正确的要及时驳斥、正面引导。

再次,高校要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活动,如定期推送国学经典文本解读,古琴乐器表演,书画比赛,成语争霸赛等,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举办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参与度,鼓励学生就网络热点话题和表示困惑的矛盾点开展线上线下的专题讨论互动,给他们表达自己、展示自己想法的平台和机会。

最后,要将大学生拉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队伍,促进他们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应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以支部、社团、宿舍等为单位,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运用“微交流”、“微传播”等平台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微”应用的主力军,用实际行动号召和凝聚广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陈先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5.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4]黄秋生,薛玉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3,(02).

[5]张军成,王曼丽.微时代高校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联动教育路径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2).

[6]赵佳寅,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7.

[7]刘华栋,社交媒体“信息茧房”的隐忧与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4).

[8]程芳芳,范焕昕,“微时代”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挑战[J].经贸实践,2016,(11).

[9]刘一潇,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途径[J].教育理论研究,2017,(05).

作者简介:王聪(1987.06-),女,汉,山东省烟台市人,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新挑战新路径微时代
新形势下农村公共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深化社会改革阶段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