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恩型故事看“中国式”报恩心理
2020-09-10任杰
摘要: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中,关于报恩的故事很多,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报恩主题较为鲜明,以报恩为主旨的民间故事积淀着民众宽厚而又深邃的伦理思考,也潜隐着我国独特的报恩心理。通过对各种报恩故事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的报恩观念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深入考察,在中国人的报恩观念中,并非有恩就报、一报了之那么简单,而是自始至终表现出的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很多具体的细节耐人寻味,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民间故事;报恩;中国人;心理和行为
“报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经典的伦理心态,也是维系人类情感的一种坚固的伦理手段,与这一伦理主旨相对应的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也层出不穷。这一类故事和传说通过“施惠得报”或“舍身报人”等多种故事内容强化了“报恩”的伦理思想。在我国,其地方传说所展示的“报恩”观念具有广博的内涵,这一观念在施惠给动物或陌生人而得到惠及他人的长久回报,或因报答他人而牺牲自己,却得到以某物为志的精神回报的故事中有着集中充分的体现。民间故事作为最广大最底层民众的文化,其中蕴含与表达的报恩观念,应是最广泛、最深入人心地存在于国家成员之中,代表着我们民族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普遍的理解。因此,深入研究我国报恩类的民间故事,对于了解我们国家文化上的某些奥秘或者特征是极其有意义的。
一、人心不足蛇吞“相”故事简析
从前,寿州城里有一个秀才叫梅生,他救了一条快要死去的蛇。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就允诺满足梅生所有愿望,蛇一天天长大,长成一条大蛇。开始,梅生提的衣食一些小要求,大蛇都给满足了,还有做官的要求也给满足了。有一天,梅生路过城门口,见好多人都在围着皇榜议论纷纷,梅生凑上前一看,原来皇上的女儿得了一种怪病,急需蛇的心肝治病。梅生一想,我要是治好了皇上女儿的病,肯定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那多美啊!梅生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大蛇说了,大蛇说:“好吧,你进来割一块吧。”于是,梅生割走了一块大蛇的心肝,拿去治好了公主的怪病。皇上龙心大悦,赏了许多金银珠宝,还升梅生做了宰相。做了宰相的梅生,贪念愈来愈烈,他想着荣华富贵皆过眼烟云,我何不再向大蛇割一块心肝,以备日后留着自己用,长生不老呢。于是,梅生找到这条蛇,说:“我还要你的一块心肝用。”此时大蛇已经识破他的用意,念其曾救过自己的命,对他说:“你进来割吧。”梅生钻进蛇腹,想割下蛇的全部心肝,大蛇疼痛难忍,用力把口一闭,没有让梅生出来。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
这则故事有多个异文,但基本情节差不多,都有一个主题:倡导报恩。“报恩”是中国民间极为重视的一种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民间俗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恩重如山”等就集中反映了这种观念与行为。在人心不足蛇吞相故事中,蛇的言语和行为集中阐释了民间的这一朴素而鲜明的观念,故事中蛇的“知恩必报”的高尚情操不仅打动了故事讲述者的心,使得故事讲述者在演讲故事时充满了浓重的情感色彩,同时也感动了听众的心,让他们产生对蛇的报恩行为的无限敬意。故事在讲述蛇的报恩行为的同时,又极力突出了梅生的贪婪,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蛇索取致命的宝物。这样,故事在叙述之中就自然让听众对贪心者产生憎恶之情,从而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中国式报恩有一种理性态度,体现在对个体利益的精细计算上,吃亏的事中国人一般是不做的。比如像人心不足蛇吞“相”故事中那只蛇那样,即使别人曾经对自己有恩,一旦后来做对不起自己的事了,那以前的恩就和仇相抵,甚至恩情会变成仇意,“聪明”的中国人决不会干赔本的买卖。总之,在报恩行为中,中国人是时时清醒地权衡利益得失。具体说,必须是对方对自己的确有恩,必须是值得去报答,报恩者才会去履行报恩的义务。说白了,中国人吃亏的事情很少干,这种清醒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表现着国人报恩观的理性态度。
此外,从古至今还有很多关于报恩的民间故事,都深刻的体现着国人的报恩观念,20世纪二十年代,钟敬文先生就指出中国古代“动物报恩系”传说故事非常发达,如“蜈蚣报恩型”,及隋侯救蛇得珠、杨宝救雀子孙四世为三公等,还有很多的地方传说,如“白狐报恩”、“蛇仙报恩”、“黄鼠狼报恩”、“瘸驴报恩”等,故事情节都差不多,虽然变体很多,但是基本母题不变,“动物报恩”型故事都是以“因施惠动物而得报”为情节单元的故事,通常讲述某人因对动物有恩,动物在人最困难的时候来报答恩情,人们将自身的报恩观念融入到动物的情感当中,从而体现出中国人报恩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故事中报恩观的叙事模式
民间故事中的“动物报恩”作为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母题,其源头可以追溯至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中的精彩演绎,最早可以发现于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此后在文学史的发展中皆有所涉及,诸如宋代的《太平广记》,到明代的《西湖二集》,再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可谓不胜枚举。对“广施恩泽”、“知恩图报”等共同情感与伦理道德的诉求上,儒家与佛教的思想是趋于一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道德法则与主题诉求更是在历朝历代的文学创作中屡屡呈现,并且名篇佳作不断,其中“动物报恩”母题则尤为突出。
在“动物报恩”母题的当代书写中,另一突出的叙事模式特征在于其结局安排的特殊性,笔者将其定义为带有悲剧色彩的正态而积极的结局呈现。其悲剧色彩主要体现在作品中经常会以牺牲一方(以“动物主人公”居多)的代价来达成解救“报恩”主题的实现,而最终结局却是意料之中的人类主人公最终被解救。典型的有“牺牲”意义上的报恩,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有恩必报、必当涌泉相报的观念,显现出中国人对于“报恩”的理解。
而从具体的结构框架层面,落实到“报恩”母题的类型表述中,其角色担当较为固定。一般由人类主人公充当受难者的角色,被动地处于陷困或受难的境地,而动物主人公则担当解救者角色,充分发挥“解救”功能的逻辑意义,而作为结局的叙事表征,则引领读者对动物性与人性的某种批判性反思,尤其在人兽对比的叙事内核下着重于对动物美好品性的渲染与烘托,几乎成为该类型表达中所共同选择的话语方式。具体的陷困方式的呈现也较为一致:一般都是受难者角色遭受围堵之困,陷入濒临危难的紧要關头,当作为人类受难者一方,则呈现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情绪和情感反思的一刻,解救者角色及时现身,如从天而降有如神助一般,誓死帮助受难者解围,乃至付出自身的生命,达成情感的升华。总体而言,在“报恩”表述略显粗糙、简洁与单线条的叙述格调与情节勾连中,却包裹着强烈而炙热的情感内核,同样生发着独特的叙事魅力。显然,从创作者的主体内心意识的维度,也可窥见其背后所孕育的深层的心理活动,只有对其加以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才能得以揭示事情的真相。特别是“动物报恩”母题其内在突出的历史传承与伦理价值中,作家的“无意识呈现”以及“感情投入”等多个角度的相关把握来探讨国人的报恩观念,进而上升到国民性的思想高度,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三、中国人报恩心理和行为
(一)动机
1.维持心理平衡
无论施予者是否想要追求别人的回报,大部分人在“受恩”后,都有心理上的亏欠感,或心里不安,过意不去,一种欠的感受将受恩者与施予者联系在一起,受恩者产生对于施予者的恩情,接受恩惠打乱了个人原有的心理状态。在受恩者的心中会失去平衡感,失去一种控制感,在施恩与报恩的关系机构中处于下位,而施恩者处于上位,拥有较多的控制感。这种心理状态要得到改善,要达到新的平衡,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来实现,于是报恩开始了。因此,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是报恩的主要原因。
受到恩惠的价值是不容易确定的,因为中国人不希望就事论事,受恩者倾向于去理解这一件事的意味和用心。价值计算是理智性的,而报恩是情感性的,也就是非理性的。在中国这样的情理社会,由报恩而产生的一种人情往来是非对等性的,使得彼此由于情的产生而使交换关系不是一次性地完结,而是发生了一次就能连续地循环下去。报恩是社会关系的良性循环,在不断重复的施与报的过程中,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利益更加一致。
2.保持人际社会交往
保持人际社会交往的功能,在报恩上有较明显的反映。“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①
来而有往,不仅因为其礼,而且由于可以扩大社会交际圈,参与社会活动,消除个人自身的孤独与寂寞之感。在报恩的过程中,获得社会认同,同时也获得施予者的认同,确认自我价值。在情理社会中,施恩与报恩的过程中,使得双方关系更加密切,形成一种持续不断地循环往来的社会关系。
3.获得社会赞许
有恩不报,有仇不复,在人们眼中是反常的行为。“有恩不报非君子”,有恩不报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因此,受恩者通过报恩,可以成为社会赞扬的目标,若不回报,则会成为社会谴责的目标。相互回报,符合人的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社会价值和规范的要求。
(二)特征
1.有恩必报
“知恩莫忘”,“有恩必报”,不管出于何种动机,只要认定是别人给予自己的好处,一定不可以忘记,亦即所谓“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忘恩则负义”。有恩不报是中国人所言无德无义之为,有恩不报是中国人感到于心不安之事。有恩不报还与中国人“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的俗约相违背。由于这些道理,中国人无论如何要知恩图报,“宁可负我,不可负人。”
2.小恩大报
“一饭之恩,千金以报”,“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②这虽是喻语,但不难看出,中国人的报之恩要比施之恩在量上大得多。这时施予者和受恩者的身份就发生了交换,原施与者为了摆脱其新的受恩者身份,会采取更丰厚的回报。由于在中国人的施与报的行为过程中有人情的因素掺入其中,因此“报”便超越了互惠,超越了布劳所说的一般的社会交换所遵循的“公平合理可行”的原则,其规范要求人们在回报时要有增量,要报大于施,小恩大报。
3.转换相报
多数中国人主张采用有别于施恩的方式进行回报。有的学者分析了古代报恩的方式,发现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报偿,可以转换,实际上以转换的报偿居多,以同样方式回报较少。这是因为施予者和受恩者对于恩惠的价值的理解不同,以及二者的社会地位和各人能力的不同所决定的。比如结草衔环,士为知己者死等。更甚者用牺牲来报答所施之恩,比如《瘸驴报恩》里面驴的做法。
4.延迟报恩
中国人不主张即时报恩,是因为受者在接受别人恩惠的时候,是处于地位、能力较弱的位置,他能够回报的能力比较弱,难以进行厚报。“报恩”不必立即进行,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式回返。由于有社会规范作保证,加之在乡土中国施予者和回报者的社会流动性极小,施予者不必担心他人不予回报,而受恩者也不必担心届时无处回报。“在回报稀少,或者不能直接得到时,人们会形成并接受在遥远的将来或者在某种其他不可验证的环境中获得回报的解释。”延时回报是中国人所普遍采取、广为接纳的报恩方式,在接受了施者的帮助或馈赠之后,受者一般不会立刻给予回报,而是在以后适当的时机,以稍有增量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回报和偿还。
5.报于施者
中国人主张报恩报于施者,如果不能报于施者必将报于与施者相关的人,首先就是与施者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与中国人重視血缘、家族这一点有很重要的关系,即“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别,这种观念决定了报的传递性。如果由于施予者死亡或无法联系等原因,导致受恩者无法回报施予者,那么报的对象将会转变为另一个施予者。受者接受了施者的恩惠后,首要的回报对象是施者本人,同时中国人的报恩方式还有延展性的特色,即对施者本人的回报可以延及其家族,因而对报施者之恩又可以细分为对施者本人报恩和对施者家族报恩。
四、结语
“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与行为模式,是中国人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承载民众思想、观念和情感的文化载体之一,民间故事跟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作为一种心理积淀物和心理气质,能长久地保存在这个民族成员的潜意识中,在社会生活中不自觉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从民间故事中我们可以接触到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和实质。从民间故事中的报恩故事所表达出来的观念、角度、报恩方式等等方面,我们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文化传统中有关报恩行为的特点,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孟芳.报恩:神话与传说[J].东方艺术,1996,(6):61-62.
[2]王立,王莉莉.近20年中国古代文学报恩母题研究综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16- 120.
[3]郭振云.谈“报恩”[J].决策探索,1991,(6).
[4]孟芳,郁建生.由“金鸡报恩”的民间故事到中日两国不同的报恩观[J].中州大学学报,1998,(2):43-45.
[5]张腾川.中国民间义虎报恩型故事的形态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6,(9):31-36.
[6]陈佳冀.中国文学“动物报恩”母题的当代叙事建构[J].宁夏社会科学,2016,(1):235-241.
[7]余敏先,刘士芹.寿县地方传说的报恩主题[J].皖西学院学报,2012,(4):22-25.
[8]周海春.施与受的平衡和报恩伦理[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9]张楚北,张书中.鸡公山的传说[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
[10]刘吉彪.平原民间故事与传说[M].德州:新华印务有限责任公司,2013.
[11]刘守华等.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注释:
①《礼记·曲礼上》。
②《诗经·大雅·抑》。
作者简介:任杰(1996—),男,山东德州人,辽宁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