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绘画的笔触张力
2020-09-10周芸
周芸
摘要:“表现主义”源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表现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在这一时期涌现诸多具有个性的绘画艺术家。因此,本文从自然肆意的笔触、坚实冷峻的笔触、稚拙洗练的笔触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描写,以鲜明的风格和强烈的情感,丰富了艺术的内容,从而推动艺术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表现主义;绘画笔:触张力
引言
在绘画中,笔触是画家留下的痕迹,画家用自己的画笔,展示着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画面中的一草一木、每个形象皆是画家自己一笔一画出来的,这些不仅可以反映出画家超高的技巧,而且还可以通过画面中笔触的厚薄、浓稀程度,看出其艺术表现力,这种拥有力量的笔触也被称之为画面中的力量。另外,画家在表现主义绘画时,打破了传统艺术的束缚,以自己内心情感为前提,用笔触反映自己的性格,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
一、自然肆意的笔触
诺尔德出生于普通农民之间,但却是德国最为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由于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工业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冷漠无情,而画家诺尔德也在经历着,并且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将自己所见所想融入进绘画作品中。诺尔德与其他早期表现主义艺术家一样,绘画笔触从原有的抒情到后来的表现主义,自然肆意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德国艺术的过渡时期。但诺尔德不同于其他表现主义画家的是,他能够将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由于这种突破印象主义的传统表现风格,对桥社的画家产生较大的影响。早年诺尔德生活在农村,因此他的作品也会受到其他乡村画家的影响,在作品中通常是一种自然纯朴的风格,笔触也极具乡村气息。但后来接触到法国的印象派绘画,使他的作品看起来更加明亮,笔更加流畅、具有张力,为他的作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画面极具强烈、灿烂[1]。到了后期1910年开始,诺尔德开始创造人物画,但多数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画风突变,渐渐摆脱了印象派特点,笔触变得更加清楚直观,更加倾向于原始意味,人物形象更加逼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对原始艺术的热爱之情。在题材内容上的突破,使得笔触表现更加具有张力,能够使得人物画更加深刻的传达人物内心的世界,诺尔德的作品给当时的艺术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感。
二、坚实冷峻的笔触
罗特鲁夫喜爱风景画创作,这与他学习建筑有一定的联系。他注重对风景画的欣赏和观察,通过风景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原始情感。早期罗特鲁夫的油画《奥尔登堡的秋景》,画面中有橙黄、群青、嫩绿等,这些颜色构成一个闪亮的画面。他通過粗糙有力的笔触表达着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坚实冷峻的笔触充满整个画面,代表着他的内心情感,也是最为直接和强烈的心理。换个角度来看,罗特鲁夫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只是一些表象情感变化,并未有深层次的艺术内涵,使得整个作品的上下两部分的笔触和中间部分的笔触有着明显的差别,有点状细条式的笔触,也有各种颜色的笔触等,错综复杂的分布于整个画中,对人们造成强烈的视觉冲突。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却并不独立存在,画面的中心就是笔触的中心,中心将整个画面连接起来,就显得更加和谐统一。不同颜色的笔触在其中,使得其更加具有画面感。坚实冷峻的笔触带来一种节奏感和动感,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罗特鲁夫对追求原始感的热爱。简化、原始的画面感觉和坚实冷峻的笔触是罗特鲁夫的特点,也是他与其他桥社成员的区别。
三、稚拙洗练的笔触
一般情况下,油画中的笔触通常会依靠其他影响因素,比如,形、色等,虽然油画依赖这些因素,但却有自己的独立审美价值。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画家并不是对整个画面进行充分考虑,而是重点描绘那些能够让艺术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在画面中,油画笔触特点也能够体现形象特点,是真实写照,这些笔触都是画家自己创作的,并借助这些笔触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由于每个画家的性格不同,因此画家们的表现画面方式也各不相同。而画面中的笔触就是他们性格的真实表现,有些画家欢运用自然的笔触,有些画家喜欢使用稚拙的笔触,导致画面呈现的效果各不相同,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可以很快地区分各个画家的作品的原因[2]。由于每个画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在不同时期不同心情下,表现方式也不相同,色彩和笔触会随着画家的心境变化。在绘画同一风景时,不同画家有自己的表现方式,他们的作品也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特点和审美价值。实际上,人们可以从画面中的笔触特点看出画家的艺术品质。画面中的每一笔,都是画家的情感,闪耀着艺术的光芒。
结束语
总之,人们推崇表现主义绘画,不仅仅只是表现主义绘画有极强的视觉冲击,更为主要的是能够通过浓郁的色彩和自然肆意的笔触宣泄内心的情感。因此,笔触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细节刻画,而是能够表达自己独特存在的感染力。另外,描写主观世界是表现主义绘画的重要部分,色彩和笔触则是表现主义绘画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梦迪. 油画笔触的表现力研究[D].郑州大学,2018.
[2]徐丽. 浅析表现主义绘画的色彩与笔触[D].辽宁师范大学,2017.